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重贫困"是指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因经济贫困而导致的"心理贫困"的现象.导致"双重贫困"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经济贫困生在大学生中占有相当比例;二是高校缺乏解决贫困生的有效手段;三是"嫌贫崇富"之风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为此,从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管理体制、充分利用NGO组织等多个角度,提出了解决"双重贫困"生问题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
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能力扶贫存在能力帮扶体系不够完善,能力帮扶形式、内容不够丰富,能力帮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对此,应采取转变资助模式、培养和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搭建专门平台鼓励贫困大学生主动投身实践、发挥政府在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能力扶贫中的保障作用等策略,以更有效地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能力扶贫.  相似文献   

3.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成因及其调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校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贫困性和所处年龄阶段自我发展意识的特殊性,容易导致心理方面的负性变化,进而影响他们正常适应和自我发展.在关注贫困生经济贫困的同时,充分关注其"心理贫困",对贫困学生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贫困观左右着人们对贫困的看法。积极的贫困观有助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而消极的贫困观则会导致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阻碍贫困生的发展。根据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湖北省地方高校贫困生中大多数人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贫困观,但也有少数贫困生的贫困观是消极的,地方高校要加强贫困生的贫困观教育,引导这些贫困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社会和各高校在不断采取措施扶助高校贫困生"物质贫困"的同时,逐渐忽略了他们的另一种贫困——心理贫困。在贫困生中产生的一系列不良的心理表现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而如何帮助贫困生摆脱沉重的思想负担,解决异常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现状及成因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了贫困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并从学校、政府和社会的角度探讨了贫困大学生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国家应为助学贷款提供担保和开放银行市场,并发挥监督作用;社会要高度关注高校的贫困生,实现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学校要做好贫困生的教育与引导工作;家庭要改变消费观念,贫困大学生要自强不息,勤奋求学.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权利与义务对等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探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徐晓军 《人文杂志》2004,(2):166-170
高校现行的"免费午餐"式的贫困生资助模式吸引了众多的非贫困生的申请,因此,贫困生的认定就必不可少.而贫困生的认定是需要一定的成本的,一般来说,高成本的认定能带来资助的准确性,但认定的高成本对于有限的助学资源本身就是一种浪费,而低成本的认定所带来的非准确性又将一部分贫困资源用于非贫困生的身上.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一般作出了两种选择一是采用"撒胡椒面"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不能达到资助贫困生的目的,而且也造成了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二是将贫困生认定的成本外化,即将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交给贫困生所在地的基层行政组织,但这种方式也由于地区差异及地方认定的相对标准与学校认定的绝对标准的脱节而造成不公平的分配.因此,在贫困生认定成本上的两难境地其结果都是使有限的贫困资源没有高效地用到贫困生身上,这是有违贫困生资助的初衷的.因此,只有在助学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彻底贯彻"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隐形人口在2018年是一个扎心的热词,它的网络定义是指"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1]。同样,在高校存在这么一群隐形人口,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未被纳入贫困生行列但实际贫困,称之为隐形贫困生。隐形贫困生作为高校特殊的群体,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研究其解决对策,才能突破高校教育扶贫资助工作的瓶颈。  相似文献   

10.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培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特点可以发现,经济贫困使得贫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强、自我封闭孤僻、敢为性较低、社交能力差、焦虑情绪重、嫉妒心理强等非健全人格特征。这些人格特征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要培养高校贫困大学生健全的人格,需要社会、高校、贫困学生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陈启文 《云梦学刊》2007,28(4):123-125
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主要有自我封闭、焦虑忧郁、忌妒心理、自暴自弃等几种表现。高校可通过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贫困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服务,积极寻求社会对贫困生的支持和帮助等“爱心措施”激励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  相似文献   

12.
高校贫困学生问题是人们现在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家、社会和高校纷纷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去帮助、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但是,我们在关注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同时,对他们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主要针对高校贫困生因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贫困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胜新  王春生 《理论界》2008,(2):197-198
从高校贫困生就业现状调查数据出发,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时存在的问题、原因、背景以及他们的期望,从中得出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方法。  相似文献   

14.
郭雪梅 《阴山学刊》2011,(3):125-127
贫困生是我国高校的一大主要群体,贫困生问题是高等教育的重大问题。多年来,我国对贫困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勤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在我国构建广泛有效的贫困生救助体系要结合我国高校和财政的具体情况,多方拓展贫困救助资金的来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完善的心理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双贫困”群体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特殊的经历和心理体验使他们中的一部分出现了一些负面的思想和行为,使其成为“双贫困”群体,这已经成为高校管理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充分重视并认真分析贫困生的思想和行为现状,加强教育扶助,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校贫困学生上学难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突出性"民生"问题.浙江省在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拓展贫困生资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高校贫困生在身心健康、自主造血、诚信贷款等问题上也表现出了更为积极的一面.但政府、银行、高校以及贫困生本人在推进国家助学贷款等贫困生资助工作中仍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本次调查分析的目的是通过比较不同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各维度与普通学生心理资本的差异,为开发贫困生心理资本提供理论参照.方法是抽取2011—2017年不同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结果,与普通大学生作比较分析.得出结果是贫困生心理资本在自信、希望、乐观维度得分均低于非贫困生;除自信、韧性两维度外,贫困生在希望、乐观两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贫困生心理资本与发表年度、被试来源地不相关.  相似文献   

18.
大学贫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贫困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据有关部门2002年的调查统计,在校大学生中,有学费、衣食之忧的贫困大学生有近300万人。其中,特困生占近10%,贫困生占近30%,并且这种贫困人数和比重呈快速增长趋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月平均生活费在150元以下的贫困生占31.2%,其中,月生活费在90元以下的特困生占12.6%。西安交通大学的贫困生比例为35%,上海交大贫困生比例占38%,广西师范大学为32%,大庆石油学院贫困生比例是23.3%,其中,月生活费在150元以下的特困生占9.1%。上面这些数据只是显性的,还有许多隐性贫困生,他们不愿把自己的贫困说出来,所以,高校的贫困  相似文献   

19.
贫困大学生是目前我国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相比非贫困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倾向。本研究使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对西安地区三所高校242名贫困生和392名非贫困生的心身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果发现贫困生心身健康状况差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心身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性别、学科及学业成绩差异。建议高校加强贫困生心身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0.
“双重贫困”是指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因经济贫困而导致的“心理贫困”的现象。导致“双重贫困”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经济贫困生在大学生中占有相当比例;二是高校缺乏解决贫困生的有效手段;三是“嫌贫崇富”之风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为此,从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管理体制、充分利用NGO组织等多个角度,提出了解决“双重贫困”生问题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