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族-人民的”文学观意在表明,只有属于人民的文学,才能是真正的民族的文学.“民族-人民的”概念要求超越将人民性狭隘化为阶级性的认识,来构建一个以民众为基础的、非阶级性的精神共同体.而打破知识分子与人民之间的分离成为构建“民族-人民的”文化的关键.“集体意志”是“民族-人民的”文学或文化与“文化霸权”的实际连接点  相似文献   

2.
“民族-人民的”文学观意在表明,只有属于人民的文学,才能是真正的民族的文学.“民族-人民的”概念要求超越将人民性狭隘化为阶级性的认识,来构建一个以民众为基础的、非阶级性的精神共同体.而打破知识分子与人民之间的分离成为构建“民族-人民的”文化的关键.“集体意志”是“民族-人民的”文学或文化与“文化霸权”的实际连接点.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则是文化发展的灵魂,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提高是文化发展的目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是文化发展的标志,而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增强是文化发展的途径.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处理好文化体制改革中“体”与“用”、文化属性“全球化”和“民族化”等诸对矛盾关系,并兼顾文化发展的“政策化”与“自觉化”.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它是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相对而言的。其判断标准有以下方面:是否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是否能够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否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否能够站在时代前列,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否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对社会有着巨大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5.
红色文化社会化,即使人民群众从对红色文化“知”的层次上升到“行”的深度,做到“知行合一”。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与实践特质,决定了红色文化社会化有着特定的前提基础和价值目标。推动红色文化社会化既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目标,又有生动传播红色文化的直接目标;既有推进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核心目标,又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目标。要实现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知行合一”,实现红色文化的社会化,需要在红色文化的产品质量、传播理念、传播制度、“知行”转化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6.
按照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历史即是“一整条生活之道”和“选择性传统”的发展过程,人民通过拆解和重构某些传统因素并将之整合为自己的生活之道和斗争之道,从而创造和续写着历史.汤普森通过这样一种视角来看待1780-1832年间的英格兰道德经济和卫斯理宗等“遗存文化”,意在告诉人们:遗存文化不等于落后、保守的文化,它也是一种蕴藏着激进、革命因素的选择性传统;而激发这种文化能量的恰恰是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汤普森从文化的角度为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宗教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属于同一概念。“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它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亡;而宗教文化属于人类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财富,它将在人类社会中永存。所以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也应该实现转型与创新:就政党立场而言,必须从强调政党的阶级性转变为注重代表的广泛性;就观念意识而言,必须从强调“人民”意识转变为强化“公民”意识;就变革原则而言,必须从强调革命转变为注重改良;就政治共识而言,必须从强调通过意识形态达成共识转变为注重通过诉诸常识来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9.
人的全面发展(报告第三部分)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共产党宣言》最早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此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分别提出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是一个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先进文化的繁荣、人民利益的增加 ;先进文化反映根本利益归人民所有、标志生产力的发展 ;根本利益归人民所有引导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文化的先进  相似文献   

11.
美国标榜为民主和人权的国家,美国的学者西尔斯提出了象征政治,对民主和人权提出了批评。他认为选民在投票时,往往不是基于自己的利益得失,而是多年积淀的情感对候选人和相关政策所表现出来的象征进行投票。体现在人权上,主要表现为种族歧视,尽管种族歧视从生理和法理的角度已经消失,但白人对黑人的负面情感依然存在,并体现在对相关政策的态度上。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不仅为重新恢复和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而且对思想路线作出了新的贡献。他强调了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 ;构建了思想路线的内容体系 ;拓展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内容 ;其全部理论都凝聚了对思想路线的深刻把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消除人对于死亡的恐惧,郭象在《庄子注》中特别强调实体性的自我会持续存在,但是他在另外一些地方的论述又等于在实质上否定了自我的存在。郭象之所以在理论上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庄子》中的许多概念特别是“物化”概念的误读。郭象对于“物化”的解释又是以他对《庄子》中的“万物以形相禅”之说和有关事例的理解为依据的。《庄子》中所谓的“以形相禅”已不同于原始的转生观念,郭象却把二者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4.
在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中,"威塞克斯"系列小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对于哈代来说,他的小说成功之处不只是浓厚的乡土性,更在于小说中表现出来的现代精神。现代城市文明存在于哈代的长篇小说中,创造出又一种现代精神氛围。  相似文献   

15.
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其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没有德育的学校教育是不存在的。美国学校德育是最具代表性的西方现代学校德育形式。虽然它表面上并不大张旗鼓地宣传 ,但其学校德育切实体现于学校教育行为。美国学校德育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有着不同的过程、内容与形式 ,而且它不孤立地存在于学校教育中 ,广泛地渗透在社会教育中。  相似文献   

16.
论《史记》人物悲剧超越性的艺术之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记》多是悲情人物的悲剧之美,这并不是由于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注定要如此,而是太史公在深刻的体悟中将自己的悲剧之思投射于人物,通过浓墨重彩的艺术烘托,使得这些悲剧更具有震撼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崇高美、悲壮美。超越性是司马迁笔下人物悲剧的共性,司马迁主要是通过对悲剧人物超拔的行动、超凡的才智、超常的功绩及超然的赴死等艺术描写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17.
学者们对霍布斯政治哲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利维坦>的前半部分.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利维坦>后两卷的内容,为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提出一个全新的解读框架.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固然可以用纯粹世俗化的角度视之,但还可以把这种世俗化铺陈在一个更大的神学背景之下.重新解读基督教之于霍布斯不啻是其政治哲学必然的一环,更是其整个政治哲学的框架.纯粹的"尘世之国",只是上帝过去和未来直接统治人类的"上帝之国"之间的某个阶段,即便这个阶段依然存在着"自然的上帝之国".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的诗歌内外兼修,既注重"内的原素"("幻象"、"情感"),也关注"外的原素"(声、色),同时还在自己的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特有的精神质素。从《红烛》到《死水》,乃至他1930年创作的《奇迹》,我们不难发现,创作主体内部纠缠着的"纯情"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之下,诗人所承受的苦闷的精神重压,也正是这种重压造就了诗人的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19.
实践检验认识 ,有一个成本问题 ,就是人类用实践检验认识时所付出的代价。怎样才能降低成本 ,付出较小的代价 ,通过对实践经验的归纳 ,可以概括出如下对策 :要对自然界的规律进行认真的探讨和研究 ,并在实践过程中尽量遵循自然规律 ;通过科学预测和评估 ,以确定认识是否付诸实践 ;制定多种方案 ,并从中选出最优方案付诸实施 ;用分散决策代替集中决策 ;利用模型方法 ,在小范围内反复进行检验 ;采取预防措施和补救措施 ;正确处理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既要重视事实检验 ,更要重视价值检验  相似文献   

20.
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提出了著名的两城说,即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上帝之城与魔鬼之城斗争的历史。但奥古斯丁研究界的学者一直在争论,是否还会有第三座城?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尘世政治有没有德性的含义?笔者认为,奥古斯丁并不承认有第三座城。在他看来,尘世政治只能是罪恶的产物,其功能永远是有限的。这成为中世纪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