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近来,在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中,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阿 Q 正传》应当念成《阿桂正传》,阿 Q 应当念成阿桂,Q 不应当念成Q(克育、克由),而应当念成Quei(桂)。理由是: 一、鲁迅在《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说:"他(阿Q)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  相似文献   

2.
通过视野和格局,悲伤中的情感以及夏志清对《阿Q正传》的看法定位,指出《阿Q正传》比《金锁记》更有资格成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而将《阿Q正传》和《金锁记》合称中国自古以来的"最伟大"是更为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词,而这些文化词的正确处理对于小说的英译极其重要。本文旨在以蓝诗玲的英译鲁迅小说《阿Q正传》为例,分析和总结其译者在处理文化词英译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异乎寻常的社会反响与阿Q形象的世界性一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画廊里,阿Q的知名度是最高的。这位清末民初的未庄人氏,是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正传》连载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的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作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自阿Q首次现身以后,就有许多读者关注着他。由于小说在《晨报副刊》上每周或每隔  相似文献   

5.
“慼而能谐,婉而多讽”虽然是鲁迅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精辟概括,但却在他的《阿Q正传》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遗憾的是,在《阿Q正传》的研究文章中,虽然大多数论者注意到了这种“含泪的微笑”的悲喜剧艺术,却往往或点到为止,语焉不详,或大而化之,不着边际。这便造成了《阿Q正传》研究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空白。本文作者认为,虽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如宏观研究之气魄宏大,但却对理解《阿Q正传》的思想价值,了解鲁迅卓越的艺术才能不无意义。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阿Q正传》慼而能谐,婉而多讽”的悲喜剧艺术构成机制作些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为全球广大读者所深深喜爱;而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又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作品,已经有了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于《阿Q正传》这部作品和阿Q这一典型性格,近几十年来国外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和评论,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法国的伟大作家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意见,特别深刻和精辟,尤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评语,鲁迅在生前只约略地知道个大概,并没有看到确切的书面文字。最近,经我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研究专家罗大冈同志的努力,在高龄的罗曼·罗兰夫人的直接帮助下,已经在罗曼·罗兰的卷帙浩繁的档案中,把他对《阿Q正传》评论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插图,用以图释文的形式阐释和再现阿Q的形象与情境,对于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传布和经典化历程的推进,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20世纪30-40年代的插图,可以视为插图的尝试阶段,成为小说《阿Q正传》另一种副文本。新中国建立后,插图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趋向,无论是插图的美术类型,还是对于阿Q的造像,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呈现出各具风采的追求。通过对鲁迅《阿Q正传》插图创作历程的研究,不难发现,认真研读文学文本是插图成功的基础,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是造像的灵感,注重人物造像的神韵是创作个性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它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依靠精神胜利法而活着的悲剧性小人物阿Q的典型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因此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也很多。然而纵观国内外有关《阿Q正传》的文献,学界对《阿Q正传》内容的研究多于对其叙事形式的探讨。文章从叙事学的角度,对《阿Q正传》的叙事视角进行了研究,认为该书在总体的零聚焦全知型叙事视角的模式下,运用了视点转换、视角模式转移和视角越界等叙事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了作者所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杰出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深刻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江南农村的历史图景。从它问世以来就备受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人的诽谤和攻击。在这连台的反革命大合唱中也掺杂着反动文痞姚文元的鼓噪声。姚文元在《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这部黑书中,作了相当充分的表演。姚文元说,鲁迅写《阿Q正传》时,“还不能从阶级关系上来观察革命力量的消长”。这是胡说。事实上,鲁迅正是从当时特定的阶级关系中写《阿Q正传》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用他的《阿 Q 正传》,对辛亥革命时的浙东农村作了广泛深刻而传神的描写,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不朽的文学典型阿 Q。如果阿 Q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顶峰的话,我们还要说,在他的旁边还屹立着一座有相当高度的峰峦,它就是与阿Q 同生同长的,为阿 Q 所“深恶而痛绝”的假洋鬼子。(以下除引文外省称“假”)。在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不要当《阿 Q 正传》中的假洋鬼子,他不准阿 Q 革命,  相似文献   

11.
<穆天子传>真实性问题需要在两个层面上讨论,即:<穆天子传>所记穆王西巡之事的真实性与<穆天子传>为西周史录的真实性.笔者倾向于认为<穆天子传>是以周穆史官的记叙为基础,至于它的完善、定型则有可能是稍后的事情.当然,在近两千年的流传过程中,仍难免存在文本的缺失错讹与删改的现象.而其真幻结合的叙事特征完全符合"神话历史"的逻辑.在新史学语境中对<穆天子传>的再认识,需要对其文本背后的玉文化背景的真实性的认识为基础.<穆天子传>研究的深入需要新的视野和方法的介入.  相似文献   

12.
由于物质资源、社会关系资源和自身人力资源的缺乏 ,阿Q只能以打短工维持生存 ,但他具有认真工作的经济理性 ;在婚姻市场上他缺少交换价值 ,因而只能独身生活 ;对于缺乏社会关系资源和教育水准的焦虑 ,使得他试图用精神胜利的虚幻效用以求自我安慰 ;偷盗与革命是阿Q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可能途径。阿Q的行为大都是理性的 ,是一种成本利益比较后的理性选择。阿Q的行为逻辑就是普通人的行为逻辑 ,因而具有典型和永恒的意义 ,他的悲剧是人的生命悲剧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情景喜剧作为电视剧种之一,它的发展流变暗含了中国历史语境变迁、文化逻辑运动的表征元素,它的现时境况也映照着当下的社会观念、审美趣味与文化思维。《武林外传》作为一部比较独特的情景喜剧,暗含了解读当下时代的精神特质与文化逻辑的密码,通过分析《武林外传》的生产机制,既可以探寻《武林外传》剧成功的意义生成策略,为今后的情景喜剧、电视节目乃至其他文化产品的出产与发行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又可以从中窥探当今的文化价值取向与审美观念,反思新世纪以来电视作为最重要的大众媒介参与大众文化运作的得失功过。  相似文献   

14.
汉文写的朝鲜小说《王庆龙传》就是唐代传奇《李娃传》的翻版小说。《王庆龙传》的故事情节虽然和唐代传奇《李娃传》相似,但是女主人公妓女玉丹形象上发生了差异。朝鲜汉文小说《王庆龙传》翻版的过程中受到了明代冯梦龙《玉堂春落难逢夫》的影响。但是,与《李娃传》和《玉堂春落难逢夫》相比,更加注重了《王庆龙传》中女主人公固守贞节的烈女形象。其原因是贯通朝鲜社会的儒教意识形态,因为朝鲜社会中最理想的女性形象就是为一个男人坚守贞节的女性。除了《王庆龙传》以外,朝鲜后期的韩文小说《月下仙传》也是《李娃传》的翻版作品。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也坚守贞节,被封为了贞烈夫人,也表现了朝鲜翻版小说的转用现象。  相似文献   

15.
《羌胡传》是"五传"中前"四传"(《苦喜传》、《全家福》、《殇妖传》、《辟传》)的续篇,但其故事结构、人物性格、写作方法等却和前"四传"不同。本论文审视《羌胡传》与前"四传"的关系,论证《羌胡传》的独特性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6.
《列仙传》是释道合流的产物。中土文学对佛典散韵结合形式的模仿并非始于唐代之变文,应言《列仙传》首肇其端。我们试从佛道二教渊源、《列仙传》内容、结构体制与佛经的种种微妙关系角度阐释佛经对《列仙传》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7.
柳卓霞 《东方论坛》2014,(4):108-113
文人单篇传记是正史列传的重要史源,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尽相同。《新唐书·李贺传》与李商隐《李贺小传》两文,不仅在对李贺生平事迹的选择方面有差别,而且在叙事的显晦、情感色彩的强弱、叙事层次的运用、论诗手法等方面也存在很大不同。通过两文对照研究,可管窥史传与文人传记之差异。  相似文献   

18.
北京话“特”类情状副词主要包括“特”、“特地”、“特特”、“特意”、“特为”等5个。“特”是“特”类副词中最常用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类副词,是其语法意义的主要承担者。从古至今,“特”的用法并非一成不变,发生了一些演变;在“特”的发展过程中,先后产生了“特地”、“特特”、“特为”、“特意”等副词。但是,真正与“特”形成竞争、替换关系的是“特地”“特意”;“特特”、“特为”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趋于消亡。  相似文献   

19.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采用了《春秋》创立的编年体结构 ,其可贵之处为在继承的基础上富有巨大创造性 ,结构更为完整 ,线索更为清晰。因此《左传》是自成体系的详尽而周密的编年体史书 ,对后世叙事性作品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屈原外传》是根据古代传说和文献“组合”而成的逸事性作品。考其资料大致来源于唐前,但今所见最早著录《屈原外传》一文的是明董说《七国考》一书;全文载录并署名其作者为唐沈亚之的,是清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一书。对于沈亚之是否著有《屈原外传》本文认为应该存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