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方方小说的宿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代后期,对方方小说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新写实主义”流派特征的理论探讨、人文立场的深度意义和地域文化特征等方面,比较而言,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研究方方小说创作的人性内涵和文化意义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方方小说创作中越来越浓厚的宿命意识暗合了时代文化变化的脉搏,与其区别于先锋作家的总体平实风格一起成为她的小说获得读者广泛认同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2.
小说创作源于自我内心的需要,离不开创作激情的推动;小说创作是一种对人对生活的发现;坦然面对人的缺陷,特别是自身的缺陷,是创作者应有的写作姿态;小说创作也是一种想象和虚构,把白扯得跟真的一样,就成了小说.  相似文献   

3.
方方虽然是新写实小说作家之一,但是她的创作风格却有别于新写实小说作家的整体创作风格,有较大的独特性。本文试图从精神向度、创作方法和结构方式三方面分析方方小说的创作风格,即在表现与隐藏之间。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文学史上,1943年曾被称为"徐訏年".徐訏小说的意义在于他以"俗本"的故事为凭借,以"雅本"的生命哲学思考为寄寓,最终所指是青年知识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自我价值的找寻和肯认.从他的小说可以寻绎那个时代知识者的人文理想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小说创作风格独特,“唯美”、“诗意”是其创作的典型特征。他在作品中展示苦难,礼赞面对苦难时人所保持的美的姿态。纯美小说系列呈现给读者一个充满了诗与美的苦难世界。但是,近于工笔式的写作手法,与现实拉开距离的苦难题材,颇有些神化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成为曹文轩创作的缺失之处。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文学史上,1943年曾被称为“徐言于年”。徐言于小说的意义在于他以“俗本”的故事为凭借,以“雅本”的生命哲学思考为寄寓,最终所指是青年知识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自我价值的找寻和肯认。从他的小说可以寻绎那个时代知识者的人文理想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意识流与女性小说之关联是一个有待开拓的课题.伍尔夫的女性写作者身份与她对意识流小说的创新这两者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考察20世纪90年代女性个人化写作,我们看到女性小说勘探女性自我世界的深层隐秘与意识流小说的表现对象有相通之处;女性小说"自白式"的话语方式与意识流的形式特征有一致性.意识流为女性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女性小说在寻找自己的"飞翔"姿态中创造性地化用了意识流艺术.  相似文献   

8.
轩红芹 《南都学坛》2002,22(3):80-83
以农民和农村为描写对象的乡土文学其实都是知识分子观照下的结果。从创作主体与作品的人物主体随着时代变动而不断交叉错位的角度来看现代乡土小说 ,可以看出创作主体对作品中的人物主体经过了俯视、平视、仰视的审美流变过程 ,知识者角色愈来愈灰色化。同时 ,作品中的人物主体从沉默的魂灵到觉醒的一代再一跃成为生活的主人 ,逐渐以高昂的姿态呈现  相似文献   

9.
方方的小说创作与武汉这座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小说的人物语言不仅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透示武汉的城市品格,而且其点到为止的描述,达到了一种疏离的艺术效果。方方小说的叙述语言的地域性相较其他武汉作家来说不是最强,但带有浓重的诗性特征,其近期的作品多以诗性叙述语言,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挖掘武汉的城市文化,从侧面彰显了武汉在世俗中隐藏着的诗意哲学内涵。方方还采取了各种句式手段来达到其书写城市的创作目的,比如叠加、变异、长短句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10.
关于古小说起源的诸多学术观念存在起源绝对化的问题,原因是忽略了对小说发生过程的研究."采"对于"诗"具有发生的意义,古小说早期之"缀"、"采"与"采诗"之"求诸野"其发生相通,故"采"对于古小说也具有发生的意义.考察古小说发生过程,从其产生就与"采"相始终,"采"成为古小说的一个"观念",采录也成为古小说最主要的写作姿态,这决定了古小说的民族特征及文化成因:内容上"博"、"杂";在结构上崇尚"小";创作时持非正统心态.  相似文献   

11.
纵观方方的警察故事题材的小说,可以见出其创作上的特点及变化,体现了方方对人生及历史新的思索与探讨,表明作者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寻找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2.
一“五四”之后的现代小说,“拷问灵魂”主要表现为一种“向外”的探索,即被拷问者主要是农民和市民(如鲁迅、老舍、张天翼的作品),很少主要指向知识者。抗战开始后,情况有了新的变化。一大批  相似文献   

13.
赵树理乡村小说的文化视角,就是自觉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以农民代言人的姿态来看待与描写乡村.近年的部分现实主义乡村小说从多个方面体现了赵树理乡村小说这一文化视角,这些方面包括:作家作为"农民代言人"的身份立场、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创作传统以及鲜活的农民语言和喜剧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小说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发展的产物,平面化特征是后现代小说最基本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观念的平面化、时空的平面化、主体的平面化和艺术手法的平面化四个方面。这种平面化的写作在促进小说创作多元化的同时也使小说创作滑向了虚无的深渊。  相似文献   

15.
方方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恪守“忠实再现”、“零度写作”,从一开始就隐含着一种悖论:一方面,力图让生活自我呈现,尽量悬置价值判断,表现一种纯自然状态;另一方面,这种再现依据的并非生活的真实而只是观念的真实,即方方本人对生活的认知,由于方方对何为真正的人生有着自成体系的思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写作理论中,小说中的人称仅指作者在作品中的地位,也就是用什么身份、什么口气来说话。这样,如何运用人称似乎完全取决于作者的选择。随着小说文本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人称的内涵不像传统写作理论所界定的那么简单,其实,如何运用人称是小说创作中一个非常复杂的技巧,它要解决的是小说作者、故事叙述者、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他们和读者的关系。人称运用得恰当与否,决定着作品的成败。为此,本文从小说创作中人称运用的三种基本类型:全知叙事、限制叙事、纯客观叙事出发,主要结合蒋韵等人的作品,阐述了小说人称运用的技巧特点,希望能够纠正人们对小说人称的传统看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新潮小说”的创作思想、创作特征与话语本质进行考察,对以往的“新潮小说”研究中存在的疆域界定含混问题,重新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得出的结论是文化寻根、先锋小说、女性写作、新写实小说以及晚生代作家的创作是构成“新潮小说”的五大板块。  相似文献   

18.
以往对茅盾小说的人物解读,人们更多关注了时代女性、资本家和农民,而知识分子并未引起重视,这是需要纠正的。从20年代到40年代,茅盾都写到了知识分子,而且有自己的视角和用意。从政治层面到阶级层面再到经济层面,这是他书写知识分子的视角和发展轨迹,体现了三次转型。他总是离不开时事政治、经济利益、以及阶级关系等观察分析人的角度与方法,体现出较强的理性特征。他写出了追求的知识者、动摇的知识者、无才的知识者、软弱的知识者、缺乏健全人格的知识者。总体上的否定与批判要多于肯定与歌颂,而且前者要比后者塑造得好。这和整个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又是一致的。因此,通过茅盾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个案解读,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学世界中的知识分子,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现实世界中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大师。他经历了不屈的、传奇似的坎坷人生。他身在京城,心怀湘西,努力创作,大量作品盛名中外,是一位“文体作家”、“多产作家”。他的创作观念极富个性化:写作是战争,是生命的投资;写作要探索人类灵魂的美与爱,重新诠释人生。他界定了短篇小说的特征与创作方法,以及小说语言的特殊功能与要求。沈从文的小说富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之一,在小说写作诗歌化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尝试。在创作实践中,伍尔夫小说的诗歌化特征具体表现为诗的透视法、抒情性、象征性。其中尤以抒情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超出一般小说的浓郁诗意贯穿始终。抒发情感是艺术的起源,是诗的灵魂也是诗化小说的一个首要的审美特征。伍尔夫感情充沛的天性在这种文体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