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0年代中国实行开放政策以来,性观念之变化速度令人称异.其原因尚待深入理解和讨论,或许和本土没有宗教的制动相关.笔者对这种性爱观念速变的结果,大致归结为"后现代爱情"现象.  相似文献   

2.
《家庭科技》2010,(4):20-20
古代关于性养生的内容十分丰富。以现代科学发展的眼光去伪存真,取其科学部分,有利于睦夫妇、和家庭、寿延年。古代性爱有八个“要点”,也可理解为八个步骤,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读了《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发表的张鸿奎同志的《人类原始社会有个木器时代》(读书笔记)的文章后,有一些想法,提出来与张同志商榷。 一、什么叫木器时代 或许是由于我对张同志所说的“关于木器时代的概念和意义”不理解,我总感到张同志对于“人类原始社会有个木器时代”这样一个问题,没有阐述清楚。我认为木器和木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后现代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后现代哲学,我认为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将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视为一种思维方式,一方面有助于透过后现代思想家之间的理论纷争,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分支众多、内容复杂的思想运动;另一方面有助于与“时代化”的理解划清界线。 所谓“时代化”的理解,就是把后现代主义所讲的“后现代”仅仅看作一个时间概念,看作一个历史时期,一个继现代之后的时期,而在这个时期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必然是后现代的。这种“时代化”的理解本身就是现代主义的产物。因为对后现代主义所进行的“时代化”的理解,是建立在现代主义的“时代”概念基础之上的,现代主义的“时代”概念假定“时代”是自我包含的统一体或前后一致的整体。后现代思想家拒斥这样一种传统  相似文献   

5.
关于合理性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关于合理性的实质内涵 什么是“合理性”?“合理性”究竟指什么?这是不少学者参与讨论合理性问题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人们对“合理性”实质内涵的理解,可谓歧义丛生,因而对“合理性”的概念界定也是五花八门。但总地看来,较有代表性的理解及界定主要有如下几种: 有人认为,人们对“合理性”的内涵从来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标准,其中较为普遍的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一种是科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它含有“合事实、合理性、合规律与合逻辑”的意思;另一种则本身就是价值判断,含有“合目的、合理想、合原则”及“是应该的”意思。 也…  相似文献   

6.
论仁     
仁,是孔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仁的考察和剖析,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正因为如此,两千多年来,关于仁的争论不计其数,关于仁的著述汗牛充栋。但直到今天,仍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仁究竟是什么?它具有什么样的时代意蕴?本文力图对这些问题做出一些较为合理的解释。《论语》中言及“仁”字达109次,但孔子本人从未对其进行过完整明确的界定。孔子的有关论述,大多数是在不同场景下对弟子提问的相机指点,因为对象不同,孔子的解答因人而异,这就更增加了人们理解的困难和歧义。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对“仁是什么”这…  相似文献   

7.
“多样化”被后现代主义认定为“后现代性”的一个主要表征。如最早使用“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的巴黎第八大学教授李约塔尔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不需要用一普遍性原则对其统贯论证,各领域自有其游戏规则(参见《The Postmod-er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1984英译)。近年来国内一些颇有影响的关于当代人类经济、社会生活方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是当今西方文化领域中出现的一股最新思潮。它的出现,意味着旧观念的彻底崩溃。然而,由于我国理论界刚刚进入研究后现代主义的初期,对后现代主义的若干概念不乏模糊、错误、甚至相互混淆的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概念稍加澄清。一、后现代状况“后现代状况”一词.最初是李欧塔的PostmodernCondition一书的书名。此书名在我国的译法有“后现代环境”、“后现代状况”、“后现代条件”等。后现代状况是指现代社会后期出现的酿育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文化状况。李欧塔在提出“后现代状况”时,主要考虑的是后现代的知识状况。未…  相似文献   

9.
国内哲学界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在许多方面都涉及到对价值认识本质的理解。本文试图联系西方哲学的某些价值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价值认识本质的几个科学规定。 价值认识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自从有哲学以来,就有关于价值认识的哲学思考。到了近代,休谟最先对“事实”和“价值”作了区分。他指出,关于事实的知识和关于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算起,中国翻译、介绍和评论本雅明,已有二十年历史。然而,本雅明研究中依然存在不少语焉不详之处,对“光晕”概念的理解便是其中之一。本雅明究竟是何时开始论述“光晕”概念的?如何理解本雅明谈论“光晕”的几段文字?什么是“光晕”概念的本义和转义?关于这些问题,学界还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我们常能见到“人云亦云”的现象,甚至“以讹传讹”;还有一些译文中的句子,对原义至多只能猜猜而已。  相似文献   

11.
段平山 《晋阳学刊》2007,(1):113-117
“学院派”文学批评最明显的风格特征是将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统统纳入自己的表达范围内,用极具前瞻性的语言来创造一种“怀乡”的体验。尽管在“学院派”批评中并不存在一个可以囊括一切的理论框架,但通过对不同研究价值取向以及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沟通与整合,一方面可以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并确立其“视角”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发现或意识到各不相同的研究范式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因而它带有浓厚的后现代性色彩。虽然“学院派”文学批评不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逻辑产物,但它的发生无疑得益于“文化自觉”这样一个具有后现代性的全球化“语境”以及具有后现代性思维方式的表述策略。借助于“后现代”视角,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学院派”文学批评这种“文本”,还可以更好地理解由此而建立起来的带有后现代主义特色的当代“批评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一、从“不理解”到“误解”广义而言,解释学是关于人的理解与解释活动的科学。人的行为和表达蕴涵着意义的成分,理解这些意义成分并把它转化到自身的价值体系之中,这项工作促成了解释学问题的出现:上述理解和转化的过程如何可能?主观的意向意义如何经过解释者的中介而成为客观的,而这种解释者的中介本身是否也是主观的?换言之,所有具有意义的人文现象构成了有待理解和解释的“本文”,当我们无法直接理解“本文”的意义时,便要求一种解释学的努力。时间的流蚀和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解释者同“本文”之间的间距,从而导致了对“本文”…  相似文献   

13.
当前人们谈论的“发展理论”即“社会发展理论”,多指本世纪60年代以来由西方学者提出的种种社会发展理论。这种“社会发展理论”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其含义,即不能把这种理论理解为是关于一般社会(或任何社会,或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的理论,这种“社会发展理论”有其特殊的含义。开始,这种社会发展理论仅指关于第三世界或处于所谓“传统社会”的国家如何走上西方国家那样的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后来,为了给这些不发达国家提供一种榜样和借鉴,“社会发展理论”也扩大到研究西方国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研究这些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回到现代性的日常生活基础———从“黄河”形象看后现代性的建设意义王一川在当前中国,提起“后现代性”,人们往往会立即想到“解构”(或破坏、拆解)等字眼,似乎它就根本不可能具有任何“建设”意义。这种理解自有其合理处,因为后现代性确实包含明显的“解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汪丁丁首先提出一个论题,即:经济研究中形式主义(规范化)、本土问题意识与学术自主性三者的关系。丁丁所表述的有三层意思:譹经济学家正确的“问题意识”应是立足于本国的“本土问题意识”,放弃“本土问题”,将沦为“学术殖民地”;譺中国经济学家对国际学术界的贡献在于发现和研究“具有全球意义的本土问题”,揭示“本土问题的全球意义”,此一途径方能展现中国学术的“自主性”;譻经济学这门学科既具科学性,又具社会性,“本土问题”是把握“社会性”的关键,在此前提下,无须过多质疑经济学的“科学性”。同时,应该也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6.
《家庭科技》2011,(12):19-19
这是一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性爱也不例外。很多人习惯快速上床,迅速进行,性爱也因此变得索然无味。为此,性学专家提出了“缓慢性爱”的理念,倡导人们去享受“慢速性爱”。  相似文献   

17.
屈原之死和他的悲剧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屈原,应该以他的自杀为起点,惟此,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伟大作品。无疑, 屈原之死是一种“命” 与“运” 的必然给定,“命”是不可选择的出生地、时代、家世等先在要 素;“运” 则是可选择的后天变数。但屈原放弃了自己的可选择性,明知自己的理想不可能在楚 国实现,明知自己的志向、操守与时世不合,但决不放弃自己的主张,也决不放弃自已的祖国。 这种“不放弃” 的自我执著便是一种悲剧人格,也正是这种悲剧人格决定了他个人的悲剧命运。 以脆弱的生命个体与整个污浊不堪的杜会作一生的抗争,其结局除了死亡还会有什么出路呢? 当然,屈原走向自我毁灭,有一个痛苦发展过程,也是一种生命的自觉,是一种个人价值选择 的结果。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把价值毁灭的价值。这价值就在于向世人昭示:生命的存在并不是 “估价一切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李怡 《学术月刊》2023,(5):157-161
<正>2023新年伊始,近年来活跃于批评界的《当代文坛》杂志推出专栏,再度提出“文学性”的问题。张清华在《为何要重提“文学性研究”》一文中这样开宗明义:“为什么要重提‘文学性研究’?这看起来像是一个假命题。什么是文学性研究?世界上有一种纯粹的、有明确界限的、专门意义上的、排他性的文学性研究么?显然没有,如果有的话,至多也就是‘文学研究的文学性’这样一个问题;还有,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或许文学性研究又是一直存在的-假如它不是被理解得那么绝对的话。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2017,(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是在推进治理理论创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背景下产生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改善民生也是发展生产力、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树立社会稳定新思维、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主要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不仅要准确理解其主要思想,还要深刻领悟论述中蕴含的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精神、真挚为民情怀。  相似文献   

20.
价值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价值哲学中的一个元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难题。价值这种看似虚无缥缈却又无处不在的现象究竟是不是实在的?事实与价值是否绝然对立不可沟通?所谓的“价值取向”能发生原因性的因果作用吗?这些问题事关价值哲学的根本,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