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前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条对巩固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曾讲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民族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关系的经典表述 ,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也决定包括民族关系在内的全部社会关系。基于这一原理 ,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之点在于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既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的性质 ,也是我国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民族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和。意对我国的族问题和民族理论的研究,并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将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大胆探索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民族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使得中国民族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一、坚持生产力标准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  相似文献   

3.
无论从自然还是生产角度看,劳动时间对于劳动主体都是稀缺的,劳动时间的稀缺性和需求的无限性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矛盾,人们在采取各种方式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不断的把生产力推向前进。并且以这一矛盾为核心依据的生产力内部各基本要素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双向循环和动态平衡的系统,生产力的基本矛盾在这一辨证的动态循环系统中不断的反复推演,使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分析任何问题都要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说明。要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人和自然的技术关系,始终意味着相应形式的社会关系。因此,不能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孤立起来进行分析,但是,又必须从概念上把它们区别开来。这种辩证关系的基础,是人和自然界在生产中的统一和对立。人类生存的生产和再生产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想的民族主义论述的是民族与国家应当一体的理由,而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的民族主义却难以实现民族与国家的一体。由此,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困扰了人类社会数百年,并引起各种民族冲突。本文作者从分析文化民族、政治民族与法律民族的关系入手,试图为民族主义建立一种框架,并认为基于政治民族和法律民族的国家民族主义终将取代基于文化民族之分的联邦主义。  相似文献   

6.
论杜文秀义军的民族团结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咸同年间,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各族人民反清大起义,坚持斗争18年,给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以沉重打击。这次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留给了各族人民许多宝贵的革命斗争经验教训。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民族团结政策。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它支配和决定着其它的矛盾。一个国家,往往由若干个民族组成。各民族之间既有一致,也有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民族矛盾会激化,暂时呈现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各民族内部和各民族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尖锐的民族矛盾终必为尖锐的阶级矛盾所代替。中国几千年阶级社会的历史表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既要压迫剥削本民族的人民,又要压迫剥削其它民族的人民。排挤、歧视被统治的民族和挑拨离间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民族矛盾掩盖阶级矛盾,转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关于民族关系问题、民族问题与社会问题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民族学界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期发表廖杨、覃卫国的《民族关系问题简论》认为,民族关系问题是指一个民族共同体内部与外部或多个民族共同体之间交往时因涉及民族利益或民族权益而产生的矛盾或不和谐问题.  相似文献   

8.
建国50年中国民族过程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民族过程理论阐释建国50 年中国的民族发展和民族问题。文章依次简略陈述了中国民族的经济过程、政治过程及族体形态过程,然后着重指出,各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不断追求自身的发展繁荣,民族之间的共性日益增多,这是我国50 年来民族过程的基本特点。民族过程的推进及其与总体社会发展进程的摩擦和碰撞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而各民族迫切要求加快发展与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各民族的具体利益与以国家为范围的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和民族之间的矛盾是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给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此,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改革开放促进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繁荣发展;有些人则认为改革开放给民族关系增加了矛盾和纠纷,造成了新的紧张和麻烦。究竟当前我国的民族关系是比以前好了还是差了?这是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正确看待的。判断我国民族关系是好还是坏的标准是什么?最根本的是看能否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调动各族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各族的共同发展繁  相似文献   

10.
民族关系是民族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共生学的视阈中,民族关系是社会共生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因为"互利性"的"刺激"而产生的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行为.它以民族共生系统中的能量分配为核心内容,受民族共生单元、民族共生度、民族共生环境、民族共生力以及民族共生界面的影响支配,是一种从间歇共生向一体化共生、偏利共生向对称性互惠共生不断发展的民族之间的共生运动.向更高层次的有序化和一体化不断演变是民族共生运动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1.
在探讨民族落后的原因、发展与振兴的途径等问题时,理论和实际工作者都论及了人的素质因素。但在人的素质对民族发展的作用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在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先后问题上也颇有争议。本文主要阐明人的素质与民族发展的关系,并对发展经济与教育的矛盾协调问题作些探讨。 民族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历史唯物主义对我们动态研究民族发展问题,静态剖析民族实体的结构机制都有指导意义。根据马、恩关于人、人的素质与社会历史发展关系的思想,可以确定:人的素质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重大;人的素质是民族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我国现阶段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在我国民族关系上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三个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矛盾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等等.  相似文献   

13.
在近期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较之汉族,在一定意义上,我国少数民族确属社会弱势群体.我们知道,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对比存在是社会矛盾冲突产生的重要诱因,而在多民族国家中,真实的或者被认知建构的强势民族群体与弱势民族群体则是引起民族对立、民族冲突,甚至民族仇杀的根本原因之一.基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本着科学客观、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少数民族”“弱势群体”涵盖范畴及其对象帮扶加以辨析.唯其如此,才可澄清事实,正确引导社会民众思想认识,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认知环境;也可以明确帮扶对象,从而有效地帮助和支持社会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4.
民族关系是民族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国内民族理论界提出的各种"民族关系"的定义;并将民族关系定义为:民族关系是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人类自从有民族分化以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民族为谋求生存与发展,在一定的社会意识指导下形成的民族之间的共生关系,即民族之间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在物质生存资料上互通有无、精神文化上取长补短的相互往来的联系和影响,或在相互对抗中,敌对双方民族之间的封闭隔绝状态,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并且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研究民族关系定义的基础上,系统地比较研究了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这一对民族理论基本范畴之间的理论逻辑关系,并实证性地分析了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分化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形成挑战.目前,少数民族自身发展问题,少数民族群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构成社会分化中的民族问题,并呈现出新的特点.鉴于此,我们尝试建构社会分化中民族问题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6.
当前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的畜牧业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并有效地发挥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是牧区各少数民族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牧区生产关系问题谈点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产生于差别,差别有两种,一种是文化差别,另一种是结构性差别。只有文化差别的民族之间虽然会有一些误解和矛盾,但这些误解和矛盾都比较容易解决,他们之间可以和谐相处并逐渐融合。而有明显结构性差别的民族之间则很难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很难避免激烈和持续的冲突。中国民族政策的长远目标就是从根本上消除民族之间结构性的差别从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繁荣。因此,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让不同的民族能够和谐相处,也就是让多民族国家能够维持统一的根本出路是缩小民族之间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距。一旦不同民族之间消除了这种差距,文化的多元与融合,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就都有了坚实的保障。境内外敌对势力的任何挑动破坏都不起作用,无法撼动。  相似文献   

18.
论民族和谐的内在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和谐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核心.在发展民族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准确把握发展民族和谐的内在要求.发展民族和谐要求我们注重各民族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要求我们尊重、传承与繁荣各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要求我们以民族平等为原则,以促进民族团结为纽带,以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为途径和目标.  相似文献   

19.
宗教问题主要是由超世的以信仰为核心的宗教差异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它外化并辐射至与信仰体系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诸多方面,从而构成不同宗教、教派、宗教与社会公共生活、民族、国家之间以及国际问的矛盾.宗教热点问题,究其实质就是具有宗教因素的各种社会关系在不同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不同思想文化交汇点上的冲撞.从国际层面如何有效调控和处理宗教热点问题,始终是关乎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大事.本文仅撷取2009年世界宗教热点问题中的十例加以评析,旨在探讨宗教热点问题发生的机制和规律,正确把握宗教问题与国际政治生态的涵化关系、国际政治与宗教问题的交织关系,以期能为更多的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并通过共同参与和群策群力的方式来化解宗教纷争,进而推动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团结进步.  相似文献   

20.
老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苗佬民族关系错综复杂,问题突出。文章在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认为,老挝苗佬民族关系经历了从依生、竞生到共生的演化路径,最终形成了互惠共生的族群互动模式。在依生阶段,其主要矛盾是能量获取与民族生存之间的矛盾;在竞生阶段,其主要矛盾是资源稀缺与民族强弱之间的矛盾,民族冲突与斗争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在共生阶段,形成了“主民”和“客民”的关系,其主要矛盾是民族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关注的焦点是经济协作与文化共享。如今,老挝各民族从资源争夺的竞争思维转向了和合共生的发展思维。当前的民族关系研究应该抛弃“二元对立”的理论框架,借鉴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采用一种关注互惠与共生的思维,强化各民族政治互信、经济协作、文化共享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