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藏文版)一书是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读物,它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体系,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民族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作了比较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阐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方面的新发展、新成果。全书共十四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这些方面:一、我们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富绕国主是各民族一起开拓和开发的,祖国的统一也是各民族共同完成的。各民族在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中…  相似文献   

2.
确定各国历史研究范围的标准只能以这个国家今天的疆域为准 ,而不能以历史的疆界不同为依据 ,任意扩大或缩小一国历史的研究范围 ;确定历史上的政权、民族归属的理论标准 ,只能依据该政权和民族当时和哪一国中央政权建立政治上的隶属关系来确定。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央政权的权威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沈移元一、中央政权的权威是国家统一的重要条件中国自秦汉以来,一直是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信仰、习俗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和复杂的关系。因而保...  相似文献   

4.
"民族国家"是一个大概念,具有丰富的理论涵义。在全球化的视域之中,以"民族国家"为单位来阐释问题具有可行性与重要性,但它并不是一个浪漫的大同世界,在民族国家的疆域内部,显然存在着聚讼纷纭的话题。从文化研究视域考察"民族国家",将打开新的研究空间,为我们提供了发现被大概念所遮蔽的复杂维度,从而以开放的姿态来面对理论的挑战。本论文主要聚焦于面对"中国经验"时,"民族国家"阐释中国问题的有效性、民族国家的想象与影像形塑,以及从民族国家到后民族国家的话语变迁与理论契合。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集中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一贯致力于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通过各种政策来维护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 ,确保国家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 ,体现了对中国国情的正确把握和对我国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 ,是马克思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论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化和若干制约因素李治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指一定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下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及统属关系。在疆域广袤、民族众多的赤县神州,它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统一、盛衰和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故向来为人们所关注。一有史以...  相似文献   

7.
程静 《学术探索》2023,(5):103-111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王朝,其统治者在建立之初,不但努力开疆拓土、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和平,更是为维护国内尤其是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谐,努力找寻理论指导和思想依据。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执掌政权后对前朝历代边疆治理思想及措施进行了细化和深化,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突破和发展。逐步形成以“满汉一家、中外一体”边疆观为核心,“不分内外”的大一统思想为指导,“因俗而治”的民本思想与“分而治之”治理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清前期治边思想体系。不但为清政府对边疆地区实施灵活有效的统管政策提供思想指导,也为清朝边疆治理实践夯实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民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怎样看待和确定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和民族,一直是我国史学界的热门话题。大多数人认为,应以今天中国的疆域来确定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和民族。本文作者认为,这一观点存在着问题,有重新考虑的必要。其见解是:①“历史上的中国”不是指地域、文化的概念,而是指今天的中国在历史上作为一个国家的情况,是“历史上的祖国”的意思。②历史上的中国应指历史上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其处于统一的时期,历史上的中国就是当时的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当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处于分裂时期,则由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管辖的民族和地区出现的政权,都应是当时中国的一部分。③确定某一地方或民族是否属于历史上的中国,只能以行政管辖作为标准,即只有历史上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管辖到的地方和民族,才是历史上中国的地方和民族。  相似文献   

9.
中国金融业对外的招商引资所产生的中外资本一体共生的局面并非我们所渴求的金融改革,因为金融业事关我国家安全的本性决定了在一个国家内某些资源是不能出让的。我国对这种行为持许可态度的法律规则不仅显示出了一种对民族资本的自贱心态,而且它体现出的是一种法律价值泛化。虽然法律文明无疆域,但是法律的价值却是有边界的。中国法律价值的研究不仅应定向于传统的价值观念,而且更应将维系我民族国家安全作为传统法价值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儒学与汉武帝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有为皇帝,他在建立和发展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大业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统治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拓宽了疆域,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研究儒学对正确认识汉代以经治国以及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具有重要意义。一、儒家“大一统”的民族观所谓“大一统”民族观念,即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统一于华夏的观念。“大一统”观念由来已久。周朝就是一个“协和万邦”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产生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相似文献   

11.
固始汗在清初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初步形成,至清代尤其是康雍乾时期,最终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比较稳固的统一的国家。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历史贡献,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著名领袖固始汗就是其中之一。一、完成并巩固了青勃地区的局部统一首先,固始汗开创了青藏地区局部统一的局面。17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纷争扰攘、激烈动荡的时代。中原地区的明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摇摇欲坠,而兴起于辽东的清政权在降服漠南蒙古各部后势力大增,…  相似文献   

12.
民族具有族群性和国民性.在现代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其族群性和国民性相互交织.在不同群体被权益所驱使而建构成诸多民族的同时,以民族为主体构建现代国家的模式也在不断蔓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相互抵牾又相互促进,并最终在国家政治层面得到统一,即形成国家民族认同.现代国家理论虽有诸多的不同,但各种理论均对国家及其内部成员的民族性给予了极大关注.现代国家建立的现实基础依然是民族或族群,以民族为代表的群体权力的彰显就是民族政治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3.
"西域"作为文化交汇的空间主要是在中古。蒙元之后,"东海"似乎渐渐取代"西域",成为元明以后中外更重要的交流空间。"西域"之学的兴起,曾经给国际学界带来了若干变化:它把以王朝疆域为基础的中国史改变为东洋史或亚洲史;使宗教、语言、民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成为重要的研究焦点;文献资料范围巨大扩张,使语言成为重要的研究工具,民俗调查和遗址考古,也成为发现新材料的必然途径。和"西域"研究相比,由于曾经共享文化传统,研究重心又在"近世",所以,在"东海"研究中似乎还有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西域研究需要关注"合",而东海研究则需重视"分",研究者如何超越国家疆域,形成"东海"这个历史世界,如何面对历史记忆与感情纠葛,以及如何面对现实国家与政治立场的牵制,等等。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法制建设与国家法制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法制建设与国家法制的统一耿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民族地区法制建设与国家法制的统一问题是一个既现实又迫切的重大理论问题,值得人们认真思考。(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已逐渐找到一条在单一制统一国家中,处理民族关系较为适合的道...  相似文献   

15.
一国拓展和确定其疆域边界的依据深刻影响着一国宪法体制对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当代中国根据历史传承"天下观",形成了统一中华民族认同,并以此人群范围划定了国家的地理疆域。中国历史上,"天下"和"国家"常在同一意义上被混同使用;但"天下"并不以既定地理疆域为界,它随儒家文化的辐射范围扩展,并随之将国家权力贯彻到所辐射的范围之内。这种国家权力结构形式的构建逻辑是教化。故此,"天下"在疆域边界的扩展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授权模式,这是我国当代选择单一制的历史基因。  相似文献   

16.
十多年来,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到1991年,在我国境内建立的中外合营企业已达2万多家,包括中外合营企业在内的全部非国有经济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巳占到我国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7%,社会总产值50%。然而,与蓬勃发展着的中外合营企业实践活动不相适应的是,研究、分析、总结与介绍融东西方文化为一体,融中外管理方法与管理经验为一体的中外合营企业管理方法的论著终未多见。值得欣慰的是,最近,新疆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一部由新疆财经学院单锦元副教授与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蔡振武高级经济师合著的《中外合资企业经营管理》(以下简称《管理》)。两位作者长期以来分别从事理论与实际工作,此书是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角度,对其多年研究与实践的一次理论、务实的总结与深化。纵观全书、作者以新的角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社会人们在精神领域内的某种价值共识,它不仅是一个社会人们行为的共同基础,而且是一个国家政治共同体最根本的维系力量。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多元一体"理论为支撑,对各民族文化进行整合,在各民族文化体系进行对话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文化上的同质内核,使各民族自觉融入国家统一认同的文化场景中,实现对国家统一文化秩序的共享,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保持社会稳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文光  陈燕 《学术探索》2014,(1):107-110
唐王朝是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帝国,唐王朝不但能够很好地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还能够与海外的民族或者民族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正是在这样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新唐书》以超过以往正史的丰富内容以及庞大的文献体量,记载了所有唐朝直接统治、间接管理的民族,以及唐朝人目光所及的海外民族,以民族史志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具有世界意义的民族发展画卷。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家经常在中国边疆、边界问题上寻衅滋事,这与西方汉学著作在西方构建的中国版图形象密切相关。这些汉学著作囿于客观局限和主观偏见,对中国版图的描述存在诸多误解和曲解。西方汉学著作在误解传承的基础上演绎出"中国本部"一词,用以指代明朝中后期行省管辖的区域,继而又从西方殖民者的角度,套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曲解"中国本部"与中国其他疆域的关系,在西方刻意塑造了与真实情况相差甚远的中国版图形象。由于缺乏来自中国学界客观有力的批驳,致使这些错误观念在国际上广泛流传,对中国领土、疆域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危害,因此应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一方面,中国学者应促进相关学术成果国际化,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疆域的正确信息,批驳和纠正西方先前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还应揭露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局限性,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观念的合理因素,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一、中国和中国的边疆 现在的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中国的概念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由最初的京师①、华夏地区,到由汉族和其他民族建立的王朝所统辖的地区,近代始才专指整个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其他民族)共有的国家为中国,以区别于其他国家,具有了现代意义国家称谓.总之,中国概念的演变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