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与日本的民间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世代居住在东北滨海地区的渤海先民,利用日本海环流,很早就发展了与日本的民间贸易往来关系。公元7世纪末渤海建国后,自第二代王大武艺起,与日本进行了持续二百年之久的邦交关系,为古代中日友好往来谱写了动人的篇章。那么造成双方在这一时期正式接触、建立官方往来的契机是什么呢?渤海为什么选择日本,日本又缘何接受了渤海抛来的彩球?以往的文章虽有述及,但都只作为阐述另一问题时的某一环节提出的。本文试从渤日两方面作一系统分析,让渤日交流历史长片在最初一刻定格,并作—透视。  相似文献   

2.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县,在唐代,隶属于渤海国东京龙原府。龙原府(今珲春县八连城)是渤海五京之一。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于公元785年(唐贞元元年)曾将国都由上京(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迁到龙原府,“贞元时,东南徙东京”①,龙原府遂极一时之盛。珲春境内的渤海遗迹,显示了当时的繁荣。穿过珲春境内的通往日本的渤海“日本道”,是渤海与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日本进行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早在本世纪初,珲春的渤海遗迹就引起  相似文献   

3.
徐臻 《唐都学刊》2012,28(6):100-106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始于奈良末期的日本与渤海的诗赋外交是我国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延续与发展。同时,这种外交方式的产生还受到唐代文治之风的影响。平安初期赴日的渤海大使王孝廉与日本嵯峨朝廷之间的诗赋外交则是渤日交往史上的一次高潮,这一时期的渤日唱酬诗大多被天皇下命编撰的"敕撰三集"收录。尽管王孝廉献诗给日本天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日廷一厢情愿的"上国观",但渤日文人之间的"赋诗相赠"却是建立在相通的汉文化基础之上的一种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和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4.
安史之乱与日本联渤攻罗战略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禹硕基在日本与渤海国二百余年邦交中,双方往还四十七次,其中渤海遣使三十四次,可见多是渤海居主动地位。然而细察日本遣渤海使,会发现,在日本派往渤海的十三次使节中,有五次集中在758—763年之间,几乎每年一度...  相似文献   

5.
论渤日关系中的对等外交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魏国忠渤海国在与日本国的交往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是两个邻国之间的对等外交,还是与之相反的不平等地位?渤海国究竟是不是当时日本的朝贡国或藩属国?是否曾采取了“轻视日本王朝的立场”?凡此等等,中外学者,尤其是...  相似文献   

6.
贞惠公主墓与贞孝公主墓,是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二女和四女的陵墓。两墓材料殊珍,堪称渤海考古的双璧。贞惠和贞孝虽然都是公主,但墓葬的形制、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就这些差异,探讨一下大钦茂执政的晚期,渤海社会在政治、文化、礼制、丧葬习俗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公元413年,倭王讚在相隔了一个半世纪后,第一次向中国东晋王朝“献方物”。从此以后,倭五王展开了频繁的对宋外交。据《晋书》、《宋书》、《南齐书》和《梁书》的记载,倭五王遣使除授的情况见表一。如表一所示,从413年到502年,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倭五王向中国南朝各王朝遣使计达13次。其中,因倭王新立或中国王朝新建而遣使朝贡占九次,倭王遣使表求  相似文献   

8.
《学问》2010,(5)
渤海建国后不久就与日本建立了密切的往来,二国保持使臣的互访关系长达200余年。古代日本主要是通过渤海使者来认识渤海国的,但因语言、地域、交通等方面的限制,日本对渤海国的认识上存在着诸多的曲解和误读。渤日交往中断后,日本有关渤海国的记忆就被尘封在仅有的几部史料中。近代以来,因军事占领等现实需求日本三次掀起了研究渤海国的热潮,相关著述随着渤海国考古发现的进展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而层出不穷,日本的渤海国认知因而趋于全面和客观。  相似文献   

9.
唐代的渤海政权与日本隔海相望,往来频繁。在渤日往来过程中,日本不断开展对渤海致送礼物活动。这种致送礼仪活动是日本与渤海邦交往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增进了两国的友好交往关系,而且推动了两国官方贸易的开展,实现了贸易互补,促进了渤海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简论渤海日本外交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国与日本国在8—10世纪间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外交史是中世纪中、日外交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世纪以来,各国(主要是东北亚国家)学者对渤、日外交史十分重视,发表了一批有关渤、日外交史方面的学术论、著。但迄今为止,我们尚难把渤、日外交史系统化,其难点,不仅在于有关文献和文物的不足,也存在渤、日外交史学理论及研究方法论方面的一些问题。本文试图对渤、日外交史学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愿与有关国家(主要是日本)的渤海史学者商榷。  相似文献   

11.
文化因素与渤、日关系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学者们对渤海与日本关系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政治、经济或军事方面有关领域,即使是对渤、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受到历史文献资料及考古发现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学者们对渤、日关系史的研究,特别是对渤、日政治关系史,经济关系史乃至军事关系史等领域的研究,遇到了较大障碍。为了使渤、日关系史的研究深入一步,有必要寻找—个新的突破口,这个新的突破口可以是渤、日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2.
渤海靺鞨考     
《旧唐书·渤海靺鞨传》一开头便道:“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有些学者根据这一记载,认为:“大祚荣是高丽人。”然而,这一记载中,有“渤海靺鞨”一词。特别是,“渤海靺鞨”一词中有“靺鞨”二字,这二字足以使我们怀疑“大祚荣是高丽人”这一看法的正确性。由于“渤海靺鞨”一词涉及大祚荣的族属问题。所以,渤海史的研究者在论及渤海族属时,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解释一下“渤海靺鞨”,自觉不自觉地表明了自己对“渤海靺鞨”的看法。如中国学者王成国认为:“渤海靺鞨即粟末靺鞨”。又如,朝鲜学者朴时亨在论及这一问题时,认为:“渤海不只是由高句丽人组成的,它还包括在数量上仅占多数的靺鞨之众,而且其国都也位于粟末靺鞨住地。但在这里掌握主导权的是高句丽”。  相似文献   

13.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促进中日两国学术交流,扩大东北地区在国际上的影响,加快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步伐,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将于1992年9月25日至9月29日,在沈阳举办《中国东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除国内学者外,尚拟邀请日本、港台地区的学者参加。会议的议题分为三个部分:(一)古代中国东北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主要从历史角度,说明东北早在远古时代就已与日本通交。特别是渤海国与日本的交往,更为中日文化交流增添了光彩。(二)近代中国东  相似文献   

14.
战后以来,日本经济在经历了“恢复”、“发展”和“高速增长”三个时期以后,从1971年开始转入以“低速稳定增长”为特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到来的基本标志是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从60年代的两位数下降为1971年的5.4%。日本经济出现转折的动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是国内1970—1971年爆发的战后第6次经济危机,二是1971年8月美国宣布的“新经济政策”。尤其是后者,沉重地打击了作为日本立国之本的“出口第一主义”,进而构成了日本经济转折重要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5.
对于“日本”国名的使用始自何时这一问题,学者们众说纷纭。其中主要有推古朝之说、孝德朝之说、齐明朝之说、天智朝说、7世纪后半期之说和8世纪初之说等6种。推古朝之说的依据是《隋唐》中“日出处国”和《日本书纪》中“东天皇”的记载。该说法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不过,如果因为“日出处”及“东”与“日本”意义等同,就断言那时就有了“日本”这一标记,实际上是论述上的跳跃,并不能成为“日本”这一国名始自推古朝的论据。孝德朝之说获得的赞同最多。本居宣长极力推崇这一说法。本居宣长以大化元年7月1 0日致高丽大使的诏书中有“明神御…  相似文献   

16.
张帆 《日本学刊》2022,(1):107-120
美苏“新冷战时期”,日本学者围绕本国的安全政策展开了论争。以高坂正尧为首的“日本型现实主义者”秉持以“基础防卫力”与“综合安全保障”为核心概念的“综合安全保障论”,主张坚持《防卫计划大纲》与“综合安全保障战略”。冈崎久彦、佐藤诚三郎、清水几太郎等学者则立足于“传统安全保障论”,向“综合安全保障论”发起了挑战,认为只有大幅强化军事力量才能应对苏联的威胁,呼吁修改《防卫计划大纲》、废除防卫费不超过GNP 1%的限制。思考这一时期日本的安全政策论争,不仅可以反思先行研究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存在的问题,还有助于深入理解当前日本安全政策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日、美学者提出的日美关系存在两个周期的论点作出自己的诠释 ,认为 :以 1 91 1年为界 ,2 0 0余年的日美关系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的两个周期 ,每个周期分为平等、过渡、不平等、准平等四个时期。 2 1世纪初叶的日美关系可定位为准平等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 ,日美关系的平等化趋势将进一步发展。这意味着日本将“普通国家”化。日美关系在 2 1世纪之内将进入第三个平等竞争时期。随着这一时期的到来 ,日美间的利害冲突势将增大。  相似文献   

18.
好太王碑位于吉林省集安县太王乡大碑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角砾凝灰岩质碑身略呈方柱状,高6.39米,宽1.34—2.0米不等。四面环刻碑文,共44行1775字。碑文第三部分内容以占一面半637字的篇幅,铭刻守墓烟户的来源及有关法则,史料价值颇高。关于好太王碑中守墓烟户的身份,30年代已有学者提出。“略与奴隶相同”①。目前所能见到的中外论著中,国烟看烟的身份问题,基本上沿袭中国30年代的说法。笔者在研究高句丽史料及考古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与诸家截然不同的观点,同国烟看烟皆为奴隶的主张着商榷。 好太王碑所记守…  相似文献   

19.
渤海王国(公元698~926年)封域辽阔,纵横数千里,辖境之内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近世学者考知渤海各府州之统县约近一百三十多。上京龙泉府是其五京十五府之一,地处渤海中偏北部,属于“白山黑水”地区。研究和考证府领各州之统县及其治地,对了解本地区郡县行政建置史是有一定意义的。本文主要研究和考证上京龙泉府所领龙州之三县治地,余不涉及。 永宁县与富利县 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上京龙泉府领三州,即龙州、湖州和渤州。三州约占渤海全部川郡的二十分之一强。在十五府之中,上京龙泉府并不是领州最多、辖地最广的一府,但因它与王都同…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众对日本是否感到亲近 ?其心目中的日本形象如何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第一次中日舆论调查的结果 ,中国民众对日本感到“非常亲近”和“亲近”者仅占 5 9% ,感到“不亲近”和“很不亲近”者达 43 3 % ,感觉“一般”者占 47 6% ,其余 3 2 %为回答“不清楚”者。至于日本形象 ,在 1 4个可多项选择的答案中 ,“侵华日军”、“樱花”、“富士山”列一、二、三位 ,分别为 53 5%、49 6%、46 6%。根据这两组数据似可得出如下结论 :中国民众对日本很少有亲近感 ,由于历史问题的影响 ,其心目中的日本形象亦难称良好。本次舆论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