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是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单元,在这一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下分析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而从协同治理的政策科学视角,判断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五个维度,将为构建沿线11省市协调机制奠定坚实基础。进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与协调机制的七种方略,将助推这一区域重大战略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生态环境恶化和牧民贫困,它放大了生态不安全、社会不安全之间的累积效应,制约着西部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青藏高原通过实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恢复能力相协调,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草原牧区生态保护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治理区的草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但草原牧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势头远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牧区生态保护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草原生态工程建设内容比较单一、缺乏整体性及协调性,草原生态补偿力度不足、牧民增收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草原生态保护使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成本增大,牧区草畜矛盾仍然尖锐等,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对草原牧区的补贴、补偿和奖励制度,加大草原牧区信贷的支持力度、有效缓减牧民的支出压力,停止不合理的、单一的围栏建设,避免盲目地在草原牧区推广舍饲圈养,建立健全草原监督管理体系,推进草原资源的有效保护、轻度利用,从而逐步实现草原牧区生态经济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协调发展程度还不够充分.基于2006-2019年中部地区六省面板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及Tobit模型,探究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发现:中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平稳波动的态势;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已经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但协调度方面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空间协调度类型分布呈现"中心高四周低,两翼高南北低"的特点,动力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各有差异.为此,中部地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机遇,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注重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有效发挥多种动力因素作用,形成耦合协调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给公共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大挑战。聚焦于西北地区,从全球大变局和国家大战略双重背景下归纳西北公共管理实践中面临的一些战略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涉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府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二是人口和劳动力问题,如何在人口红利消失的过程中挖掘西北地区新的增长点;三是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如何通过营商环境建设和自身能力提升有效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四是生态环境问题,如何通过培育生态公民、完善生态补偿和多元治理机制来筑牢西北生态安全屏障;五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大变局下非传统安全的诱发因子增多且形式多样,给区域稳定发展带来极大挑战。  相似文献   

6.
关于构建甘肃牧区主导产业模型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立勤  邓艾  王颖 《甘肃社会科学》2003,(3):114-117,126
甘肃牧区不仅是一畜牧业大区 ,更是一个生态高度敏感区 ,其主导产业的发展必须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主导产业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在对甘肃牧区传统主导产业发展误区反思的基础上 ,结合入世后带来的影响 ,重新构建甘肃牧区以草地生态牧业、生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社会经济模型 ,探讨少数民族牧区经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察布查尔县实施定居兴牧工程要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结合起来。实施定居兴牧工程要同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定居兴牧有利于牧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是实施定居兴牧工程的发展方向。察布查尔县实施定居兴牧工程以来,当地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取得了积极效益。突出抓好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大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定居建设中明确牧民投入的主体地位,突出政府投入的示范、引导作用;以农区带动牧区共同发展;加快牧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强定居兴牧工程的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8.
除了全球气候变暖和青藏高原气候特点等自然因素之外,人类活动的加剧是造成青海湖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重要原因。为此,以生态足迹模型为主要分析方法判断青海湖区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不仅可以为改善青海湖区生态环境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而且有利于制定人口、经济、环境各要素协调发展的政策及制度安排。本文通过对青海湖区生态足迹的预测与分析,提出了青海湖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付桂军 《阴山学刊》2009,22(2):96-101
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内蒙古半农半牧区这一生态脆弱地带的发展,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在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了促进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赵洪宝 《阴山学刊》2007,20(5):114-116
目前包头市农村牧区城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城镇化建设严重滞后,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2、发展布局不合理,规模效益不高,辐射带动力有待加强;3、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机制不活,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4、区域性规划建设的协调机制不完善,调控力度不够。因此,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广开投入渠道,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深化配套改革,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战略 ,是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状况 ,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实现各民族人民共同发展繁荣的重大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必须走出“先发展、后治理”的误区 ,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必须利用价格杠杆的作用 ,加大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必须制定一套适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法律体系 ,使西部大开发战略法制化  相似文献   

12.
广西城镇化与农村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具有区位优势与战略优势,也面临着西部大开发、解决"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等政策机遇,但同时存在城镇与农村发展不平衡、对环保重视不够、环保投入不足等劣势,面临城乡二元体制尚未打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引发社会问题、产业转移等带来的威胁。对此,广西应发挥区位和战略优势,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强工业与城市反哺农业,加大"三农"政策扶持力度;打破城乡二元制度,完善环保立法,提高民众环保参与力度;协调城乡发展,扩大环保支出力度,实现城乡环保均等化。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合理协调两者关系是迈向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生态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模式,该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主张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其根本目标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运行生态化.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通过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互动互促的有益探索,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共生发展.本文提出建设鄱阳潮生态经济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建设目标、战略布局、战略重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引导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是中央促进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经济与社会协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应准确把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确定就近城镇化的方向、节点和推进节奏,实施重点突破战略,集中优势资源用于重要的空间节点,把县城打造成为县域城镇化的核心载体;选择一批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城,将其发展成为新兴中等城市;把强化产业支撑作为就近城镇化的重中之重,把各类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县域农村人口就近转移就业的主要载体和平台。  相似文献   

15.
"胡焕庸线"的生态涵义可归结为生态承载力在空间地理上所呈现的差异,它具有表征中国区域生态承载力的理论价值,可据此设计区域生态承载力方程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表征指标,并可基于此进一步对区域生态赤字、生态环境公平等问题展开分析。通过测算全国74个重点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可以发现:全国三大主要城市群中,长三角地区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高于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地区高于长三角地区,因此国家层面应充分关注地区间的生态承载力差异,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确立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鼓励经济活动从生态承载力低的区域向生态承载力高的区域转移;相对其生态承载力,多数全国性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人口经济规模已处于严重超载状态,各城市应据此确定其合理的发展方向;此外,应对因周边区域生态负载过高导致部分区域实际环境质量偏低的生态环境公平问题予以关注,并在评判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过程中充分考虑其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16.
论实现山东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本文简要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目标及原则,分析了制约山东省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实现山东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7.
董建才  李广杰 《东岳论丛》2005,26(1):106-110
“十五”末和“十一五”期间山东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就业压力很大。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增长量大于需求量,劳动力总量过剩问题将一直存在;劳动力派生供给造成的就业压力大于新增劳动力产生的压力;就业压力向城镇集中;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面对就业压力,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确立经济发展与就业并举的发展方针、“四个突出”的发展政策、保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要通过优化社会政策选择、创造扩大就业的良好条件与环境,其中主要的是加速城市化进程、深化户籍改革、完善社区功能、强化就业管理和公共就业服务;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新形势、新特点、探索实施符合省情的五大就业促进战略,即灵活就业战略、就业能力提升战略、创业激励战略、国有企事业单位富余人员稳妥分流战略、城乡就业统筹和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战略。  相似文献   

18.
加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中央交给重庆的“四件大事”之一,既关系到库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为此,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退耕还林政策是其中的重要政策之一,主要针对加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重庆社会科学》2005,(3):112-112
(批准号:01BJY031 项目负责人:王锡桐)该成果根据长江上游在维系整个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上的地位、作用及其当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确定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的目标是:最大的绿色覆盖、最小的水土流失、最优的水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集,主要的对策是开展长江上游五大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程和五个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这五大工程是:水土保持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森林植被的恢复与发展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五个重点地区是:长江源头区、云南金沙江流域、贵州乌江流域、四川盆地和三…  相似文献   

20.
乡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生态宜居建设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通过乡村区域内各治理主体之间的统筹协调、充分交流、有序调度,能够有效解决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出现的各自为政、重复管理、信息壁垒严重等问题。调研表明,现阶段部分地区在乡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过程中,面临协调机制不健全、协同利益不均衡、治理目标差异化明显、协同治理效果不佳等多重困境。由此,需要在把握乡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内涵和外在诉求的基础上,健全协调沟通机制,强化各参与主体间利益与目标的匹配性,保证主体行为及关系的有序性和协同治理功能的有效性,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