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是一部影响广泛而又颇有争议之作.除了它的复杂性和不做论证之外,更多的争论源于对其性质的理解.与言说及沉默的分界相对应,隐身于沉默中的伦理和宗教品质,也许比其所言说的逻辑和语言部分更为重要.因此,重要的不是言说什么,而是如何言说;后者构成维特根斯坦风格和启示的一部分.<逻辑哲学论>在言说与否的意义上呈现为沉默,背后则是孤寂.  相似文献   

2.
沉默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和语言一样传递着非常丰富的信息。但沉默的使用因文化而异。在东方,沉默是一种积极的交际策略;在西方,沉默行为则被视为一种消极、被动的反应。沉默行为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作、学习、政治、商务谈判和日常交际中。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东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观、价值观和语境交际类型。为了减少跨文化交际的失误,我们必须克服自己的文化定势,增强对东西方文化中沉默行为差异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3.
作为都市及乡村最广大的已难有什么变迁的平民"父亲们",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是怎样的生存处境?他们又形成了当代怎样的一种让人思考的文化景观?王朔为数不多的严肃作品<我是你的爸爸>准确反映出了这种境遇下都市父辈的焦虑和困惑,而一向善于写乡村的作家刘醒龙,则抒写出了乡村父辈们那一如既往的沉默和坚守.  相似文献   

4.
“沉默”是一种常见的传播现象,也是一种积极的传播手段。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非语言符号,存在形式和意义结合的不确定性。在传播过程中,沉默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它的语用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交流过程中的停顿和间歇行为;表现社会文化特征的话语真空行为;传达心理语言过程中的间歇行为。此外,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沉默”在这一过程的各个要素中的存在样态和表现形式都存在巨大的中西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归结为中西思维方式及语言观的不同。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可以加深人们对沉默的理解,有效地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传播的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我的爹娘     
有一种农民,是土生土长土葬的农民,像我爷爷他们;有一种农民,像我父亲他们,背井离乡,抛老弃子,在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城市里,从事最卑微的体力劳动,领受最低廉的工资,无论风雨,无论烈日,在那繁华的地方,他们挥汗如雨的身影是喧嚣的人群中的一道永远沉默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从修辞的心理学基础来看,修辞实质上就是人们在人格理论的三个活动原则(维乐、维实和至善原则)的指导和控制下,对语言的一种创新活动,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实现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一种方式;辞格就是人们给各种创新后的语言形式和意义或创新方法贴上的标签.由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不可分性,不太可能找到一个准确的、统一的标准对辞格进行细致的分类.但可从使用修辞的心理动机出发,把辞格大致分为维乐、维实和至善三种辞格,以突显辞格在使用动机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论证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论证进行重组 ,可以显示出其论证的关键是 :私人语言不能在语言游戏中表达。这虽然使得私人语言论者陷入自相矛盾 ,却同时也让维特根斯坦面临循环论证的指控。这场论证的终点应该是不置可否的沉默。排除私人语言是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本身的封闭性造成的。从哲学史来看 ,这一排除则继续着从“我”到“我们”的转向  相似文献   

8.
早上忘记带手机,心里竟然像少了点什么似的,尽管它经常是沉默一天都没动静,我还是习惯了它陪伴左右,这是不是一种病态啊?慌忙回家,把它抓在手上,心里才踏实。去世贸大厦的顶楼看电影,看着时间还早,就在SOGO漫无目的地逛,走到鞋柜前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库切的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讲述了一个南非黑人在战争中不断逃离各种残暴势力的压迫和掌控的故事。小说主人公迈克尔·K的沉默是最显著的特征。通过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探索沉默的意义,揭示了库切的叙事策略:保持殖民地他者的他者性,使得他者的沉默能够超越语言而存在,这样他就能够游走于语言的定义之外,也就逃离了通过语言暴力掌控人们思想的权力系统。他者的沉默是无声的语言,是抵抗和消解殖民话语的力量。最后迈克尔·K与大地融为一体昭示了人类获得自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弗·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对语言作为一种潜在的"霸权"有着深刻的认识."语言说我"更多的呈现出一种启蒙的立场,创作主体缺乏对即定语言成规的自觉意识,比如20世纪50、60年代的政治抒情诗的写作;"我说语言"却以一种反启蒙、反文化的姿态去言说自我,张扬个体生命体验,凸现出强烈的逃脱"语言工具论"牢笼的渴望,如以韩东、于坚为代表的"第三代诗歌"写作.但是任何一种知识体系说到底都是现实中的一种权利关系,一种语言的结构其规范和规则系统都先于言语行为.由此这种对语言成规的自觉意识和语言自身的特征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同时也造成了新诗写作悖论性困境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沉默”作为一个文论概念,首先应是由马舍雷提出的,他针对的是文本和意识形态间的关系,强调文本意识形态的隐秘性。“沉默”是由作家设计而成的,也可能是无意而为。“沉默”本身具有否定性质,这是语言本身的有限性所致,可以说是语言符号的无奈,这势必使文学成为艺术就具有了超语言性。“沉默”以一种无限澄明的存在构建作品存在的样态,它发出的充满感召力的“召唤”吸引着读者与作者进行内在心灵的对话和沟通。“沉默”要以想象性阅读活动来诠释其内在的美质特征,从而使文本意义呈现无尽的“绵延”之态。“沉默”不是虚无,而是一种有限的遮蔽。  相似文献   

12.
<正> 从五零年起,我即参加革大、作协、文联,和以后政协的学习,没有间断,到目前为止,还是不会把学到的体会,比较有条理的说出来.如果学习是用说话来测验进展和思想改革程度,我恐怕是最落后的一个,在同志考验下,只能得个零分.这一方面是思想落后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从小就不善于在不同业务的人面前说话,习惯真是不容易改正,和思想差不多的.再鼓励我,也是不成功的.不过我有另一种理会,就是思想改造如果主要是在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生产建设科学实验而服  相似文献   

13.
歌唱艺术和器乐演奏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歌唱艺术除了具有几乎是演奏艺术的全部艺术要求外,它还具有歌唱语言的特点。也就是说它不但要发出优美悦耳的歌唱的声音,同时还必须有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所以发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语言艺术。任何优秀的叙事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的感情,震撼读者的心灵,给人以奋进的力量和美的享受,除了作者敏锐,深邃的思想和籍以表现这种思想的生活图景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要算语言了。 叙事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另一种是叙述者的语言,或者叫作者的助言。叙述者的语言,既包括以叙述的方式表达的语言,也包括以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为方式表达的语言,即除了人物对话以外的全部其他文字。它是构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中人物身世、经历的交代,心理状态的剖析,事件的演进,情节  相似文献   

15.
掬一份沉默     
沉默是什么?与夸夸其谈吹嘘相比,沉默是一种美德;与徒劳无益的辩解相比,沉默是一种自信;与违心的顺从相比,沉默是一种抗争;与曲意的逢迎相比,沉默是一种矜持;在流言包围的日子里,沉默会让人心如止水;在真情难诉的日子里,沉默会让人超脱尘俗;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沉默会让人执著刚毅。掬一份沉默,给心灵一份宁静,还生命一份轻松。掬一份沉默!河南@王丹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信息传递,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手段.习语堪称语言的精华.从广义上讲,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涵义是大致相同的,英语习语除了固定的短语或表达法外,还包括谚语、格言,乃至一些俚语.实用习语即英美日常用语中经常出现的习语,是英美语言中的特殊因素.作为独立的语用单位,实用习语在表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比传统意义上的一般语言成分更具有典型性.每一民族的语言都带有该民族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状况的痕迹,英语和汉语亦然,两个民族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亦无不反映在生动、形象、活泼的习语中.有时两个民族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使得一些习语表现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特征;但大量的习语则表现出迥异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征,较难以掌握.  相似文献   

17.
一、名师指路1.动笔之前,要考虑所写的人具有什么品质。2.要运用典型事例表现所写人的品质。3.要写好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及外貌,突出人物的特点。二、佳作引路我真敬佩她她,圆圆的、胖胖的脸上闪动着一双聪明的眼睛;一个倔强、活泼,对困难从不屈服的优秀学生,她就是我的同学、好朋友高诗雅。记得一个星期六下午,我们在她家玩。她爸爸给我们出了一道数学题,临出门时说:“你们独立做,如果做不出来,我回来给你们讲。”她爸爸走后,我们开始做这道题。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们抓破了脑袋也想不出解题的思路。我对高诗雅说:我们别做…  相似文献   

18.
从小,就知道你不多言语,不善言辞。于是,你憨憨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停留,伴我成长。每一天,每一秒,你的沉默始终没能打动我的心,于是,除了沉默,我们之间就只剩下对峙……  相似文献   

19.
毛斯纳的“语言批判”是近代最反动的一种资产阶级“语言哲学”。在许多根本问题上,毛斯纳的“哲学”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认为人类语言并不能反映客观现实,因此否定语言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工具的作用;他不承认语言中的词是客观事物和现象本质的概括,即不承认词的内容是标明一般概念的,硬说词没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否定语言作为人类最完善的交际、交流思想工具的作用。否定了语言在人类认识世界和社会交际中的巨大作用,他就主张根本取消语言,使人们永远保持“沉默”。他否定了语言是人类社会里客观存在的东西,即否定了语言的物质意义,认为“语言只是语言的应用”,“只有发音器官的暂时运动是真实的”,因此语言被他看成只是一种“抽象观念”。关于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他也采取否定的态度,把二者归结为“同一的行为”,并同时否定语言与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他认为研究哲学最重要的工作即是对语言进行“批判”(当然也对思维进行批判,因为在他看来二者是同一的),他所谓“批判”意思是否定、取消,而他之所以这样主张,正是为了证明他的“人们永远不能认识世界”的不可知论。毛斯纳的“语言哲学”的最荒诞之处还在于他不得不打破他的“沉默”而运用语言来进行他的“语言批判”。魏勒的这篇文章比较系统的介绍了毛斯纳的“语言哲学”,在编译当中,我们刪去了少数无关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20.
于丹 《可乐》2011,(8):39-39
回望我羞涩沉默的少年时代,几乎所有光荣与梦想都和语文课相关。 我的偏科几乎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除了交上去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在班上念之外,别的科目差不多一无所长。进入中学之前,我一直是个不大被鼓励的学生,直到初二时,一位特别欣赏我的老师让我做了语文课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