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元璋原是一位佃农出身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后来蜕变为封建皇帝.他在起义过程中所建立的革命政权,也随之蜕变为地主阶级的封建政权,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战争为地主阶级利用作改朝换代的工具.朱元璋及其政权的变质,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比较典型的.研究这个问题,对于认识历史上的农民阶级和农民战争,认识古代农民战争的性质及其失败的原因,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总结历史经验,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二期,刊载了张永禄同志的《试论朱元璋的蜕变》(以下简称《试论》)一文。这篇文章提出了这样一个论点:朱元璋由一个反封建的农民起义领袖,“后来逐步蜕化变质,在推翻元朝统治之后,做了明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彻底背叛农民革命”,而成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据说蜕化变质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混入农民起义队伍,以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主要是封建帝王思想和孔孟之道),“对朱元璋进行思想腐蚀和影响”;一是农民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的阶级  相似文献   

3.
一、对朱元璋的种种指责,是恰当的吗? 朱元璋是一位伟大的农民起义领袖,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这二者之间有一个转化的过程。有些人就是抓住这一事实,说朱元璋“蜕化变质”,以致贬低了他在历史上所起的重大作用。长期以来,人们怀着对革命的胜利阶级的无比崇敬心情,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强调要站稳无产阶级立场。有些同志确实是从这种朴素的阶级感情出发,用对待现代革命的方法去评价历史人物,自然就会产生朱元璋“蜕化变质”的看法。特别是朱元璋由贫苦农民出身,遭受过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  相似文献   

4.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二五六——公元前一九五),沛县人,出身于富裕农民家庭,曾做过泗上亭长,后来参加了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和项羽各领导一支农民起义军继续斗争,在推翻秦朝统治的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推翻秦朝后,刘邦转化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窃取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重建起地主阶级政权,做了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陈梧桐《朱元璋功过评估》一文中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 :“朱元璋的蜕变 ,则是他在元末农民战争中的主要过失。”“更为严重的是 ,朱元璋的蜕变 ,最后导致了元末农民战争的彻底失败。元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摧毁了 ,但代之而起的是明朝的封建统治 ,广大农民仍然处在遭受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地位。”在元末农民战争时期 ,朱元璋“的主要功绩……推翻了元朝腐朽统治”等等。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6.
明末农民大起义,于1644年(崇祯十七年)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在北方李自成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在四川张献忠建立了大西农民政权。农民政权建立的时间并不长。但在建立前后对地主阶级、明王朝统治的打击,以及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本文仅就大西政权与川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西晋末年,天水、略阳等六郡流民进入今四川成都一带.后来,李特领导流民起兵反抗益州政府,在成都建立了军政府,以后改号大成.关于这次流民起兵,有的同志肯定是农民起义,后来建立的大成政权是农民政权.又有些同志主张这个政权以范长生当丞相为分界点,范长生为丞相之前是农民政权,他为丞相之后则转化为地主阶级政权.究竟这次流民起兵是否属于农民起义、所建立的政权是否农民政权,我以为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8.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仅一、二卷中有名有姓的,就有二百人.主要人物,大都血肉丰满,个性鲜明.农民英雄形象,象李自成、张献忠、刘宗敏、高夫人等,写得绘声绘色,光采照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象崇祯、杨嗣昌、卢象升等,也写得生龙活现,栩栩传神.在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中,尤以崇祯的艺术形象最引人注目.崇祯皇帝是一个极重要的反面人物.在同农民革命力量的斗争中,在同关外清朝的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有三种社会矛盾:一是阶级矛盾,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三是民族矛盾。这三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哪一个是主要的?我们认为要具体分析。一、从清军进关到李自成农民军主力失败(1644——1645年),这一阶段满汉地主阶级和农民军之间的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当时,亡明官僚地主正在进行着种种推翻大顺政权的复辟活动。他们钻进起义队伍,用封建意识改造农民政权,他们窥伺时机,组织反动武装,听到大顺军放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为反抗地主阶级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曾举行过大小数百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其规模之大,为世界历史之所仅见。其间,有不少农民起义领袖,先后在一定时间内,曾在局部地区建立过政权。这种政权属什么性质呢?有一种意见认为:历史上凡农民建立的政权,“一开始就是封建性的”(孙祚民:《在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中运用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载《人民日报》1964年2月7日)。笔者以为,此说,在理论上和史实上,都难以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的安丰(今安徽寿县)之役,是元末农民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之一。这一事件,既是关系韩林儿、刘福通建立的农民革命宋政权存亡的大事,也是牵涉朱元璋政权性质的一个重要问题。自明清以来,几乎所有涉及这一事件的史籍,都认为宋政权在安丰之役遭到了张士诚的进攻,濒于瓦解;而当安丰危  相似文献   

12.
有些历史著作说朱元璋“背叛了农民革命”。如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纲要》,说朱元璋“背叛了农民军,完全蜕化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见《(中国史纲要》第三册第139页);吴晗先生写的《朱元璋传》,说朱元璋“逐步变质,最后叛变了农民革命”(见《朱元璋传》第301页);南开大学历史系近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史》,说朱元璋在“背离农民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逐渐站到了农民起义军的对立面”(见《中国古代史》下册第203页)。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中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见《列宁全集》第20卷第401页)我们分析封建制度下的农民革命,评价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都必须以此作为出发点。朱元璋是不是“背叛了农民革命”,当然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下面,简略地谈谈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13.
孙祚民同志在《试论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以下简称试论)一文中,判定太平天国在天京建立的政权已经是“新的封建政权”.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政权的构成形式“基本上是沿袭封建专制主义政权的”;二、从中央政权到地方政权“都是封建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占着统治地位的”;三、建都天京以后“始终是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支持地主收租的.”因此,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就“走完了向封建转化的道路”,“农民英雄们在南京建立的天国,已经是新的封建王朝了”.这些论断很值得商榷.笔者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正> 朱元璋是一位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在取得反元斗争胜利后,吸取历代法制经验,即着手制定法律,以巩固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过去对朱元璋的法律思想研究不够,今写此文,试加探讨,以就教于法学、历史学界诸同志。一、立法定制宜贵简要朱元璋非常重视法制建设,主张用法治手段来维护极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他在称吴王时曾提出过“纪纲法度,为治之本”的主张,他把“制礼定法”作为“急务”,不事推托。明朝建立后,进一步申述了他的观点,“礼法,国之纲纪,礼法立,则人志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后来回忆群雄并起时的形势说:“有心于建功立业者,往往无法以驭下,故皆无成”。欲开创新的局面,稳定人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中,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武装起义成千上万,其中涉及地区很广,坚持时间较长,对当时和后世都曾发生深远影响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部光辉文献中提到过的就有十余起。由韩山童、刘福通发起而由朱元璋最后完成的元末农民大起义,就是这十余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中的一次。  相似文献   

16.
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地主阶级的总代表,是地主阶级政权的主宰,是人民头上最大的剥削者、压迫者。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在历次的农民革命运动中,一向是把皇帝当做主要对象来打击的。北宋末年方腊领导的大起义,高举战旗反皇权,便是一个光辉的范例。一北宋末年,以徽宗为首的反动腐朽统治集团,对人民进行了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为了填充他们无底的欲壑,任意地强占民田,无限地增加赋役,公开地卖官鬻爵;尤其是“花石纲”的掠夺,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结果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农民失去土地,被推向死亡的边缘。“哪里有剥削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有斗争”,终于暴发了北宋末年的农民大起义。  相似文献   

17.
王充是东汉前期的唯物主义者,是公开举起“伐孔”、“刺孟”的战斗旗帜的进步思想家。王充所处的时代,是孔孟儒学取得独尊地位的时代。西汉王朝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它继承了秦王朝的政治路线,从汉高祖刘邦到汉宣帝刘询都是尊法的。到了西汉末期,随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地主阶级的历史地位发生了变化。世家豪族地主的势力越来越大,土地大量兼并和集中,农民被迫流离失所。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激起农民的反抗,到处举起起义的火把。地主阶级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吓破了胆,他们一面残酷地镇压农民起义,一面乞灵于孔孟之道,大肆提倡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孔孟儒学,主要是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作为麻痹、瓦解广大农民斗争意志的精神武器。从汉元帝刘奭开始,儒家思想在地主阶  相似文献   

18.
评刘基     
刘基(公元1311—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县南田人(今属文成县)。他是辅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朱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是一个文才韬略出众的政治家和军事谋略家。在民间,有关刘伯温的神奇传说颇多,流传的范围很广,但真正了解刘基其人者为数甚少。在史学界,长期来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片面强调阶级出身,特别是对那些身为统治阶级的封建官吏、帝王将相,往往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作客观的、历史的分析,应该肯定的也不敢直言,生怕被扣上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的帽子。在历史人物的评价当中,存在着公式化、简单化的倾向。就以刘基这一历史人物来说,过去不仅没有看到他在元末农民战争和建立朱明王朝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肯定他的历史功绩,相反地认为,他是混入农民革命队伍,腐蚀农民革命的阶级异己分子,是朱元璋政权变质的重要根源。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主观武断的。笔者认为,刘基在我国古代封建统治集团中,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值得赞颂的历史人物。本文试图就他一生的主要经历与思想发展过程,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发表一点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个进步的阶级,要想巩固自己的政权,取得反复辟斗争的胜利,都必须执行一条正确的路线。 历史上曾经有过深刻的教训。秦始皇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统一了中国,被称为“千古一帝”。然而,他死去以后,秦二世和赵高却改变了他的正确路线,大搞复辟倒退,激化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结果,赫赫功业,毁于一旦。新兴地主阶级的第一个全国性政权,仅仅经过十五年,就灭亡了。  相似文献   

20.
朱元璋(1328-1398)出身于贫苦佃农的家庭,曾在“家道惶惶”的境况下“托身缁流”,作过游方僧。在大规模的反元武装斗争开始以后,破产的农民蜂起响应,朱元璋在“四境逼迫”的情况下,也卷入了这一斗争的行列,投身于郭子兴军中作了一名亲兵。这是朱元璋一生中重大转折点之一。在此之后,他逐渐蓄积力量,扩大地区,统一中国,建立起为时约三百年的大明王朝——一个家长式专制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朱元璋一生的经历是和元末农民大起义以及明初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决不否认卓越人物的作用,决不否认历史是由人们创造的。历史学家在探讨元末明初之际时,是应该给朱元璋一定的公正评价,而不能忽视和抹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