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周秋光 《船山学刊》2014,(3):103-107
《鄞州慈善志》的纂修其内容尚称丰富且颇具功力。该书以其比较全面的记述,展示了鄞地自古至今慈善文化的传承及其作用。鄞州的慈善史志纂修工作在全国区县一级中具有"三率先"的意义。《鄞州慈善志》在编纂体例上:一是努力凸显鄞地慈善的个性化特质;二是将慈善与公益广泛兼容;三是理解把握慈善专志"资治、教化、存史"三大功能,强调不以"资治"为要,而应以"教化"为首。当今研究和撰写地方慈善志书有必要认识到:慈善志书的纂修,具有悠久的渊源;慈善志书的纂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认真把握好《慈善志》的编纂体例及内容。  相似文献   

2.
清代以来,徽州地区方志与谱牒的编修,进入全盛时期。其时,不仅府县乡镇产生了一批体例成熟、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志书,而且诸姓氏族也纂修了大量记述族姓源流、宗族世系的谱牒。另外还有许多学者竞相私撰了各类专志,成书数量之多,实乃空前。民国间,婺源虹关人詹佩弦所编《古樟吟集》,可为一例。这一例且是特殊的一例。因为,一书专记一树,想必在全国也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3.
汤敏  王孙荣 《浙江社会科学》2022,(10):116-122+159
万历《绍兴府志》成书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共五十卷十六纲二百五十余目一百零一幅图。其内容之繁富、广博大大超过前代名志《嘉泰会稽志》,是明代尚繁型志书的杰出代表,与风行一时的尚简型志书大异其趣。这固然与修纂者自身所秉持的史志观有关,但也是绍兴一府积淀深厚的地理人文的自然书写,它法尔如是,不得不繁。因其文丰、征博、图富,成就了地方志作为一方全史、国史资材的特质,也体现了修纂者深厚学养与深切用心。该志不但内容丰富,深具史法,而且由于编纂者都是阳明学说的信徒,细加解读,便可读出心学影响的些许意味来。  相似文献   

4.
志书是传世之作,记述地方特色是它的本质属性,是寓全国共性与地方个性之中,突出记述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变迁、主观能动等因素而先于外地、优于外地的事物,以利于人们在建设中因地制宜、发展优势。我国有悠久的修志历史,现存有8000余种地方志,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但称得上是佳志名志的还是少数。从上一届志书编纂情况来看,大多数志书都没有很好的记述地方特色,使志书内容大多千篇一律,没有反映出一个地方应有的特色。相反,一些成功的佳志、名志在记述地方特色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相似文献   

5.
乡镇作为城市和农村的中介 ,在城市近代化过程中 ,具有特殊地位。《蒲溪小志》是清代纂修乡镇志大盛时代的产物 ,它记述了七宝镇的历史沿革、人文习俗和兴衰起伏等 ,对研究上海人文历史具有相当价值  相似文献   

6.
理藩院是清朝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中央机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还负责处理对俄国的外交事务。因此 ,《理藩院则例》不仅是理藩院这一机构的行政法规 ,也是清朝统治蒙、藏等地区的根本大法 ,还是清朝处理中俄关系的依据。在研究清代边疆史、政治制度史、民族关系史、司法审判史、中外关系史、宗教史、交通史、风俗史等方面是十分重要的参考书目。在清朝统治的 2 0 0多年中 ,《理藩院则例》在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多次纂修 ,有满、蒙、汉等多种文本。仅目前见到的汉文本 ,就有乾隆二十一年内府抄本 ,道光六年刊本…  相似文献   

7.
1 通志是指一省范围的地方志。它大致可推源于宋代王靖《广东会要》及张田《广西会要》之作(《宋史·艺文志》);但那是合数郡之要为一书,且篇卷甚少,尚无通志的名实。元代即有行省之设,又为纂修《大元大一统志》而命各行省撰送图志,遂为专修省志准备了条件。及至明代,各省多撰省志,其间有名“通志”者如浙江、山东、山西、河南、江西等省;有名“总志”者如湖广、四川;有名“新志”者如贵州;有名“书”者如福建(《闽书》),纂修省志工作可称一时之盛,对请以来的普修通志工作颇著影响。但是,地处冲要的畿辅地区却未闻有志,稽其原因,则因“明代以畿内之地直隶六部,与诸省州县各统于布政司者,体例不侔,故诸者皆有通志,而直隶独缺”(《四库提要》卷六八)。 入清以后,随着杜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编志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康熙十一年(1672年),大学士卫周祚奉命陈事六条,其一即“请令天下郡邑各修志书,宣付史馆,汇成通志”,其意在为纂修一统志准备材料,所以要求凡山川形势、户口丁徭、地亩钱粮、风俗人物、疆域险要均当涉及。康熙接受了这一建议,使命各地组织人力,纂修通志,并颁发了顺治十八年(1661年)纂辑的《河南通志》作为参考模式。二十二年(1683年),复由礼部命各省于三月内成书。这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草率  相似文献   

8.
清初重庆得益于长江上游航运业的发展,逐渐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商贸中心,牙行的活动空间愈加增大。文章以18、19世纪重庆府巴县衙门保存的司法档案与契约文书为主要史料,检视清代对当时牙行的管理、控制及牙行实际运作中的规则。  相似文献   

9.
《(乾隆)银川小志》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清代第一部志书《银川小志》的作者、编纂目的、编纂体例、付刻与收藏、小志名称、史料价值、著述特色及编纂缺陷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0.
《皇朝藩部要略》是《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中各部“总传”部分的稿本;《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的纂修过程是先纂汉文本,紧跟着译成满文本,最后再译为蒙文本,分别进呈,其在多次增加内容并限期完成后,终于于乾隆五十三年汉文本《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进呈完毕,完成了五年之期,而其底册,即《皇朝藩部要略》也就在此时成书。  相似文献   

11.
开埠是重庆历史上第一次对外开放,对重庆近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及思想文化诸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重庆因开埠而得风气之先,受西方文明影响,维新思想得以迅速传播,给民众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带来深刻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准,客观上促进了重庆文化的近代化。重庆人文精神亦注入新的内涵,日渐凸显出近代色彩。  相似文献   

12.
前后10年两次调查统计数据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庆女性健康及保健状况明显改善;女性教育结构有所改善,男女受教育差距逐渐缩小;女性决定个人事务的自主性提高。但数据也显示,女性在业率偏低,两性劳动收入差距较大;女性拥有的财产大大低于男性;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仍面临障碍;性别歧视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妇女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应倡导男女平等观念,增强女性自我发展意识;多层次制定有利于维护妇女权益的政策法规:从教育着手提升农村妇女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业,减轻妇女家务负担;营造妇女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对于近代重庆城市史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城市发展影响因素、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文化等方面。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提炼和宏观研究水平不足,专题研究有待深入,研究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4.
重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枢纽、丰富的人文资源,以及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等,都使得重庆旅游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并成为重庆拉动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然而,重庆旅游在开发和建设中,也存在着短期效应意识、缺乏大局意识,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过度开发而不注意环保,以及规划起点低,投入不足,广度、深度不够,创新意识不强,精品意识淡漠,产品更新换代慢、部分从业者素质不高和高层次旅游人才严重短缺等问题。为此,必须从体制机制、品牌建设和其他旅游要素等方面加以整合。如若这样,将使重庆旅游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旅游产品质量得到更快提升、拳头旅游产品很快形成强大的市场活力,以及由此成为重庆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实现生态教育、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利用管理学的态势分析法(SWOT),通过着眼于产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分析了重庆传媒存在的优势、劣势,结合外部环境分析了重庆传媒产业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推进重庆传媒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11年3月,中央档案馆公开公布了原存于共产国际档案中的《四川省重庆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据档案显示,1920年3月12日,四川省重庆共产主义组织在重庆成立。它的披露为学界从时空上突破对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既定认知提供了新的证据,从而丰富了中国早期共运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21世纪当代电影中,重庆是一个正在被发现和书写的城市,重庆的大街小巷是影像空间中重要的呈现对象,也是典型的城市意象,从而被赋予了多变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讨论了街道意象中的深层文化因素,即街道差异带来的身份对立、街道改造后的价值失落、现代街道中的自我迷失以及作为街道延伸部分的交通工具意象特征,从而探索街道意象中人与城、文化与城的变动乃至互动。从中,得以考察都市人在城市化过程中精神的流离辗转,也促使我们重新认识生活于其间的都市的驳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发展内在活力的根本途径。作为西部重要中心城市和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重庆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取得了重大成就。文章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重庆文化体制改革经历的四个阶段:从初步展开到稳步推进,再到取得重大突破,以及目前进入全面深化的阶段;并剖析了30年来重庆文化体制改革的规律和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一阶段重庆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旨在为进一步推动重庆文化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自直辖以来,努力开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引进外资,在过去的11年里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以重庆市的比较优势、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为出发点,结合当前跨国公司投资的特点,系统地阐述了重庆市引进跨国投资政策的调整方向,为重庆市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整套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重庆实践”是对“中国道路”的拓展、深化、创新。两者的有机结合,彰显了“中国道路”的伟大和“重庆实践”的魅力。“重庆实践”全方位地推进了重庆经济社会的革命性变化,广大人民群众也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道路”下“重庆实践”的深厚魅力和巨大实惠。坚定的传承性和鲜明的开放性的统一就是“重庆实践”的辩证法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