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绘画艺术的自我意识,是在摄影的刺激下形成的.绘画与摄影的区别表现在眼、手、心三个方面.摄影提示了绘画不是模仿,而是“有意味的形式”.绘画的“形”不等于“形象”(再现性形象),而毋宁说是“形式”(抽象性形式).绘画线条的意义从笔触中获得肯定,笔触和线条是画家身体活动的结果,因此绘画作品中有一个“看不见的身体”存在.构图是绘画处理中最根本的问题,其与空间互为表里,空间意识表现为画框意识与平面意识.绘画史呈“从形象到空间”的趋势而发展.  相似文献   

2.
身体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话语体系,它处在一个永恒的流变当中.同时,两性身体作为一种想象体存在,通过“阅读”能指的身体符号所呈现的活动方式、症状等,便能发现它背后隐含的所指意义以及意义的变迁过程.所以,身体的意义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人际关系中建构出来的.新感觉派小说对身体的想象与描写其实是对身体意义的再建构:一方面,这种对身体想象的再建构与五四文本相比体现了由理性追思的个体性向感性享受的公共性的转变轨迹,体现了相对应的身体作为公众话语的特性;另一方面,与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作为革命式公众话语的身体想象相比,新感觉派小说表现出了作为消费式的公众性话语身体想象.  相似文献   

3.
晚明文人画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 :以画为寄。它要求绘画超越其物质依赖性 ,而转向表现自我内心。这一美学理想包含“真情说”和“自适论”两个方面的具体内涵 ,它的代表者分别是徐渭和董其昌  相似文献   

4.
形象的背叛     
以风格为问题的起点,当代绘画呈现了绘画形象的生成规则经历的从技艺风格到反风格,从反风格再到多风格的几次转向。每一次转向都是对绘画技艺和形式的视觉再现与表现规则的超越。从视觉思维的哲学层面探索形象生成的规则成为当代绘画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形象的能指与所指的不确定状态是质疑规则的意义所在,因为,在绘画...  相似文献   

5.
“情感转向”是近年来在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广泛谈论的话题,传统的艺术理论同样在“情感转向”下发生变化。首先,艺术理论的“情感转向”挑战了艺术的“意义表征”体系,使经典艺术理论发生了转向;其次,因为“情感转向”关注身体,所以它在以“意义表征”为核心的经典艺术理论话语范式转向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以“身体感知”为核心的艺术情感理论话语范式的新变。再次,“情感转向”所形成的艺术情感理论从“元政治”角度重新定义“感性”的政治内涵,揭示了当代艺术与社会或美学与政治的新关系,构建了批判理论时代之后的“艺术-社会”观,为“后批判”时代的艺术批评提供了有别于批判理论的另类视角。  相似文献   

6.
对城市想象的言说,在“十七年文学”中由最初的欲说还休到几度变形登场,最后都不约而同地把描写的重点转向了城市日常生活的想象上。本文选取“十七年文学”中三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去领略“十七年文学”中城市文学这一静水深流,触摸城市文学在当代那微弱而又倔强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至为密切地与批判“主体哲学”的进程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主体哲学,意指以“我思”或“自我意识”为基本建制的全部哲学,亦即现代形而上学。对主体哲学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批判始于马克思,这一批判洞穿了作为现代形而上学之基本建制的意识的内在性,从而在瓦解这一“主体性立足点”的同时使现代形而上学本身趋于终结。而马克思在主体哲学批判中获得表述的语言概念,不仅有力地揭示了始终被“我思”这样一种主体性遮蔽起来的意识的存在特性,而且积极地开启了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存在秩序和存在领域。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主体哲学批判切近地预示了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8.
“去意识形态化”是当代资产阶级为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变化而采取的意识形态新策略,其实质就是为了资本利润而隐藏其政治取向。消费主义由于其消融一切差异的齐一化特征及其与资本逻辑的高度一致性,成为资产阶级“去意识形态化”的必然选择。意识形态消费主义转向即由外在灌输转向主体想象,由意识形态转向意象形态,由观念上层建筑转向民间大众意识,由公开权威转向匿名权威。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学科教学中最能集中体现和实施审美教育的教学科目,它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美育中的爱美的教育、情感的教育、人品的教育和艺术的教育。1.美育要寓于想象之中文学不同于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有一种物质存在的实体,具有直观性。它是“语言的艺术”,是借助于语言塑造形象的。据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发挥“想象的艺术”,让学生通过语言媒介,在脑海中想象出作品所描绘的情景,让他们动用全部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在作品所能提示的空间内驰聘想象,补充形象,使形象的意义更加丰富。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中,教师…  相似文献   

10.
“身体”是当下文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诸多领域的热门话题,有的学者甚至打出了“身体转向”的口号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来重新审视文坛“身体理论”及其实践不仅必要,且别有深味。葛红兵是国内最早提出“身体写作”概念并将其运用到文学本体论研究和小说批评中的理论家,同时他还是一个锐意探索身体奥秘的作家。其“身体”理论在写作、评论和理论创建等三个向度上都有展开,经历了晚生代批评、身体伦理学建构和中国汉语原初思想中“身体”观念的溯源等纵深发展阶段,这些都构成了当代身体叙事的重要征候。本文拟选择葛红兵“这一个”…  相似文献   

11.
布莱克的诗画艺术演绎了一种率真质朴的风格,呈现出自然写真的诗意与画境,纯美的想象在其中发挥了独到作用。其画境中的色彩基调是再现诗意的视觉表征,色彩镜像由表及里地映射出诗歌的主题、思想、意境、隐喻及象征内涵。他的诗歌富有伦理教化作用,充满对善与恶的审度,追求心灵升华,表达他对世界大同的愿景。从《天真与经验之歌》到《神曲》,体现出返璞归真、爱憎分明、向往美好的创作主旨并成为布莱克创作思想的一条主线,前者由诗歌艺术趋向绘画艺术,后者由绘画艺术回归诗歌艺术。布莱克的创作之途可谓“诗心入画”,将视觉审美意象融会贯通,实现了诗歌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交融。  相似文献   

12.
石涛的一画说主要是在禅宗影响下形成的一个重要概念,一画不是道,不是线,而是法,一切具体的法则是有为法,而一画是无为法,是最高的法,至法无法,无法即法本身,石涛强调这一无为之法,意在使画家解除一切来自于传统,概念,物欲,笔墨技法等束缚,进入到一片创作的自由境界中,所以,一画的核心是要掘发人的创造力,这一创造力是人的自性的显现,而如何使这一创造灵明自在兴现,惟有通过妙悟的认识途径才能达到,石涛的一面说,不是一个关于画法的理论,而是一种侧重于建立自性本体的理论,这一自性本体可以称为创造 本体,一画可以说是一种体物方式,一种创作原则,一种创作心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境界,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石涛在画学方面的整体看法,所以他说“吾道一以贯之。”在中国画学史上,虽然也有一画,一笔画等类似的概念,但和石涛的一画说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一画说是石涛独创的画学概念,如果说石涛有画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中心概念就是一画。  相似文献   

13.
园林规划专业工笔花鸟画教学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园林规划专业学生特点及对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园林规划专业工笔花鸟画教学方法,阐述了园林规划专业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必要性,提出了在教学中应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应用有效合理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好工笔花鸟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中国传媒体制改革以来的中国电视文化,主要在两个向度上拓展人们的想象空间:一是具有国家伦理特征的国家话语系统塑造的公共性想象;二是以个体化、感官化为特征的大众娱乐话语系统塑造的私人性想象。公共性想象与私人性想象的对立与和解,构成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一对张力。如何促进两种想象的融合是当代中国电视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着眼于绘画境界的生命意蕴和当代价值,运用整体和动态的生成观,结合文献对绘画境界生成的哲学和文化根源进行追溯,并在分析其存在价值和精神特质的前提上,力求对中国绘画的创造本质进行切实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想象与夸张修辞文本的建构和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想象是人们在头脑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分为创造性想象和再造性想象,它们是建构和接受夸张修辞文本的心理基础。探讨创造性想象的本质和特点,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夸张修辞文本的生成缘由;研究再造性想象的本质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夸张修辞文本的接受规律。  相似文献   

17.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离不开想像.培养学生的丰富想像力,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文章阐述了想像的特征、想像的向度及如何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相似文献   

18.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与想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想象具有独立性、新颖性、创造性、广阔性的特点。音乐想象是艺术家创作、演唱、演奏、诠释作品的条件和前提,想象在音乐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文体化与活性化,是大江健三郎的"语言-文体"观在创作实践中的文学创作策略.这一方面使得他所倡导的想象力论落实到了具体的文体问题上,一方面又使得他对日本传统私小说文体的解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油画创作极速发展的时期,由于某些旧传统的负累、图像时代的迅速到来以及西方多元艺术思潮的冲击,使当前的油画创作出现了一些误区,值得关注。有必要对油画创作的逻辑思维误区重新进行梳理,并期待不久的将来,中国油画界出现更有价值、具有东方风格与中国人文精神的油画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