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安宅是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是华西学派的领军学者。在引进西方文化人类学的过程中,他曾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有确切的理解与把握,提倡文化功能论和文化相对论;他采用实地研究、比较研究、应用人类学等方法,为我国文化人类学的早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尚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相似文献   

2.
对文化他者特殊图景的勾勒,意在表述文化他者身处异域的失语与无根,在探求主社会文化习俗的形成与特点的同时,重在分析文化他者与主社会文化的差异和互补。以肇端于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为例,通过对文化他者的特殊图景再现,探讨文化他者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历史作用,并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3.
霍尔是伯明翰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某种意义上讲,霍尔就是伯明翰学派的同义词,他为该学派的创立,向纵深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伯明翰学派为研究的语境下,霍尔文化理论的特征体现为跨学科的意识、族裔散居文化视角、集体创作、学术开放性、文化政治、人才培养等,从而突显他作为文化理论家与文化批评家的价值与意义,并彰显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性的文化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朱以撒借传统文化与文人之间紧张、对峙的关系批判了传统文化的荒谬、矛盾和反动,并从传统文化中剥离出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他的书写目的不以批判为批判,不以否定为否定,他没有迷失在历史和传统中,而是聚焦和立足于当下,更多的是为了建设和改造。  相似文献   

5.
方东美哲学体现了融贯东西,涵摄众家,复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特征,代表了中国哲学在现代条件下寻求重建与发展的一种尝试与方向.他通过比较哲学研究,最终回归于中国文化本位.因此,他重建中国哲学传统的工作具备了世界总体文化的宏阔背景,有着深远的文化意蕴与现代意识.他强调讲中国文化传统应该诸家并重,虽然他以儒家为中国文化精神之主脑,但他并不赞成定儒家为一尊的作法,尤其反对"道统"观念.他不同意"接着(宋明儒)讲"的路线,而是把眼光投向中国哲学的原点.他的生命本体哲学的标出,表明其哲学创构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梁庭望先生是著名的壮学家、民族文学研究专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壮学、壮侗语族民族历史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等。他的壮学研究成果推动了壮族文化发展,他用自己所学为壮乡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提出的"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理论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促进了民族文学理论研究。五十多年来,他在这些领域辛勤耕耘,不断开拓,为我国民族文化与文学研究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巴赫金从作者与主角、自我与他者的平等对话中建构起他的主体性理论,认为在审美活动或事件中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整体的关系,是在自我与他者的互相观照和呼应、互相对话和交流中使个体得以存在的。这为当下我们研究期刊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启示。运用对话理论研究文化转型期期刊与文化语境、文化思潮的关系,进而确立期刊的主体性,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8.
由于对道家文化的接近与体贴,戴望舒在他一生的处世、为人、诗歌创作、择取西学的路径等方面有鲜明的独异性特征.戴望舒与道家文化的关联很深,老庄哲学、诗学、美学思想对他影响极大,并内化为潜在心理机制,影响着诗人的人生选择与诗艺追求.他在爱情生活中选择逃避、他的悲天悯人的忧郁气质、他钟情于死亡书写、独特的诗歌写作的运思方式、诗歌经典意象的营造等等,都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9.
“诗人——学者——战士”是闻一多追求一生的思想脉胳和人生志向,透视着他做为一个中国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肉关系。他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诗篇,用全部的身心和奋斗树起了一道精神的丰碑。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得是一条吸收、迷恋、反思、钻研、扬弃的道路,构成了他壮丽的生命三部曲。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批判是影响他一生的精神根源,是他强大人格形成的灵魂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致力于诗歌创作倾心学术研究是他取得重大成就的必由之路。透过他最壮烈的牺牲和他最为骄傲的著述即生命的最后完成,并非可以简单地解释为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和判断后,获得的人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培养他,拯救他的土地。  相似文献   

10.
人生哲学与文化哲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具特色,又内在统一.首先,要理解冯先生的人生哲学思想,尤其是他的四境界说,离不开他为人生哲学所确立的文化哲学视域.其次,要理解包括抽象继承法、文化类型说在内的文化哲学思想,离不开对冯先生人生哲学思想的体悟,因为他的文化哲学思想在逻辑上即是他的人生哲学思想的拓展.最后,本文认为,"内圣外王"是全面理解冯先生人生哲学思想与文化哲学思想的实践基础,因为在冯先生看来,人生与文化只有在"内圣外王"的践履中才能获得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异文化之间相互思想理解的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和文化的研究与置身于现代的自文化和他文化、自己和他者的认识密切相关。在这种场合应该避免把自文化和他文化相互对立,而陷于狭隘的本民族中心主义。以中国和日本的佛教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异文化之间如何相互理解各自的思想,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使双方发生误解。为了避免误解,不应该轻易地认为可以立刻理解异文化,而应该经常意识到这是一个理解上有很多困难的他者,在考察思想的背景的同时,认识思想的差异和不同。只有把他者作为他者进行认识,反而会开启准确理解他者的大门。  相似文献   

12.
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爱乡思想与他深受集美乡土文化影响有极大关系。这种影响终其一生, 使滋养他的下层文化与其从上层社会习得的精英文化, 在他身上形成特殊的整合, 这突出表现为他对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所持有的极具个性化的民俗态度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的胡适,他并不完全否定中国传统,而是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受传统中庸等思想影响外,还与他自觉不自觉运用黑格尔辩证法有一定的关系。胡适解决西方思想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离不开黑格尔辩证法的运用。他不仅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对西方思想进行扬弃,而且以西方思想为尺子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他对西方思想有选择地吸收,同时激活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有一定的超越,但也有对新旧文化各自的矛盾性认识不深刻之处。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作为一代领袖其文化性格存在多元的取向,豪杰品性、农家本色以及实践理性浸润其中。这一极具特色的文化性格的形成与其特定的人生经历、生他养他的湖湘地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都有很大的关系。研究毛泽东的文化性格对于研究20世纪的中国文化以及建设21世纪中国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传统文化观始终处于批判与妥协、否定与继承的困境之中。一方面,为了通过思想启蒙以培养近代新式国民,他激烈地批判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利用的考虑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需要,他又不得不继承传统文化。鲁迅意识到传统文化最大的问题是不能颠覆和避免专制集权,但他也试图从传统文化对专制政治的反抗、对权威思想的怀疑和对平等的渴望中,寻找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元素。鲁迅的传统文化观,为现代中国人如何对待传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本雅明对大众文化理论具有独到的见解与论述,他对现代机械复制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剖析,阐述了机械复制技术在密切与大众的关系、拓展人们视野、促进艺术民主化等方面的优越性,认识到大众在艺术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他意识到现代复制技术具有为意识形态服务的灌输教化功能等等。他的大众文化理论对当前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等,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尧一直对中国文化精神及其建设有浓厚兴趣,并且选择了散文研究作为深入这一课题的突破口。为了清理人们对“散文”的杂乱含混的理解,他还坚持创作,深含江南文化底蕴的散文集《把吴钩看了》正体现了他在写作中对散文文体的认识。而在散文研究中,他也从一开始就努力探索新路径。他的学术理想是“以散文为中介,探析20世纪中国散文的多种文化精神现象;以作家的心态(文化与审美的)、人格、话语方式等为对象剖析中国知识分子在重铸民族文化精神时的心路历程;研究散文创作的文化精神与审美选择的关系。”他的这种学术理想已通过他的学…  相似文献   

18.
契丹文化是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契丹文化包括本源文化、主源文化和他源文化,以本源文化为主,同时吸收了主源、他源文化而最终形成。主源文化与他源文化对契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契丹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历史发展中深刻影响到周边的民族。  相似文献   

19.
南怀瑾的文化整体观刘剑君南怀瑾先生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基本上是以文化为本位的,即从文化这幅多面镜去透视中国社会的本质。但他并不拘泥于文化,受制于文化,而是从文化与政治关联中找到个体、社会、宇宙之间的融会贯通之处,因而显示出他独到的广博与精深。一般人认为...  相似文献   

20.
在30年的人类学研究中,庄孔韶教授游走于理论与实践之间。他对西南刀耕火种民族的调查、对东南金翼黄村的同访,为其文化撰写的多元实践带来了学术滋养和思想灵感,从而使他在少数民族文化、汉人社会、影视人类学理论与摄制、公共卫生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对组织人类学和生物文化多样性原则在健康教育和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推广应用,更是展现了本土文化自身的巨大潜能和人类学家对中国社会的深度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