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潘祎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23,(1):104-108
阐释了以学习雷锋精神为主线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内在机制和外化途径相结合、组织保障和激励评价相结合、校园文化和教育活动相结合3个角度,探索了新时代以学习雷锋精神为主线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陈义;陈国岱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摘要(Abstract):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基础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弘扬雷锋精神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载体。文章在阐释雷锋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契合,提出了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在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3.
贺丽娜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0(7):36-38
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和实施特点,拓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对学生日常服务、管理、指导、咨询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实训、实习教学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 相似文献
4.
王明铭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242-2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是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保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要让大学生不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在行动之中,就不能进行强迫的灌输式说教,而应该采用潜移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实现中国梦,实现民族复兴首要战略任务就是要践行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全社会成员都要树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积极更新载体,利用微博的优势。微博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功能,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新的途径,为解决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问题提供便益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黄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7,(3):90-96
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长征精神,具有跨越时空、跨越民族的永恒价值。长征精神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鲜活教材和宝贵资源。高校应加强长征精神的理论研究,将长征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精神包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等。其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三者有机统一的生动体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相一致。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使其深入人心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罗金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6):91-93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手段。为实现教育目标,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与多元的关系,二要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坚持“三贴近”原则,三要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四要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薛海鸣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2):1255-1258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学业、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宅"的生活方式。"宅"生活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有弊,也是不得不面对的挑战。通过分析"宅"生活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提出了利用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建议,从而引导"宅"生活状态下的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各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大学生进社区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实践活动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进社区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将外界的教育反映到主观世界中,通过大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运动,将客观的教育转化为自身的需要。大学生参加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就是把课堂学到的知识传到社会和百姓中,通过传播活动,使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意识不断升华,“让青春在社会实践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最终达到大学生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1.
王方友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5,(4):5-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英雄模范的精神引领.沈浩精神的核心价值是忠诚、为民、务实、担当、清廉,其与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主题和本质内涵相契合,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动载体和典型示范.弘扬沈浩精神,应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创新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中共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言表达方式高度认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理性认知呈现矛盾状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不稳定。要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要立足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建立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大学生价值观体系。同时理论界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术话语权的构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以及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14.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95-9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根基,对加强社会价值整合有重要作用。作为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在养成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从文化遗产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角度,以文化遗产为依托,努力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技能、情怀的认知与体验,以期达到推动大学生深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刘湘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Z1):47-49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追求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此,全社会都要努力关注青年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遵循灌输原则和结合原则,努力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师资建设、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三方面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不断优化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和媒介环境,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在国防生教育工作中,培养国防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无疑居于重要地位。文章在研究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对新时期国防生教育培养工作中如何培育国防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做一理论探究。 相似文献
17.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当代大学生作为承载核心价值观的先锋力量面临着摇摆于文化自卑与自负的现实困境。只有以讲清楚“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作为前提,理解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链接与契合,才能增强大学生内化于心的文化自信,培育外化于行的以仁为情感基点、以义为价值标准、以礼为行为规范、以智为思维起点、以信为处事原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履者以及法治精神“固化以制”的捍卫者。 相似文献
18.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原则、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自身修养与外在引导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针对理工科高校学生的特点及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在培育和践行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当通过道德实践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通过方法创新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教育,通过氛围营造改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环境,通过师德提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引导。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关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统一性问题,培养大学生遵循并认同核心价值观,既是建立其完善人格和塑造心理品质的最佳选择,也是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探索并寻求合理的路径,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价值观,需要从理论的认知出发,辅之外部的环境陶冶,并根据个人特点解决实际问题,切实促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衍化成自觉的行为意识。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合格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乔斐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摘要(Abstract):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发挥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乃至个人的多方联动作用,同时,也需积极地发挥这些具体领域的内在驱动功能,以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维立体的培育模式。因此,笔者提出构建学校的宣传教育、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引导优越的社会氛围和提高大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在内的多维培育模式,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强大合力,进而推动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