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学文化精神是一个层次分明的观念系统,是大学人关于大学的最本质属性的主观意识,主要包括大学人的大学观、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大学观是大学人关于大学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性精神是最能体现大学人职业特征的文化精神。本文从静态的角度对大学文化精神的现状进行了客观考察。  相似文献   

2.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气质,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对大学行为进行约束和体现的价值及其规范体系。大学精神所包括的诸如自由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等诸多相互联系的方面。而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之所在。是构成大学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大学精神推动了大学的人文教育,大学的人文教育弘扬了大学精神,而人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正是高校历史教学的主旨。  相似文献   

3.
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特有精神的表征,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与灵魂。校训最能反映一所大学的精神力量与精神追求,是对大学精神内核的高度概括。因此,实践大学校训,可以弘扬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当前人才危机成为制约大学出版社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大学出版社企业精神的实质是大学出版精神,它是企业精神、出版精神与大学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大学出版相异于其他出版的特质所在。大学出版社人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出版核心价值观的缺位与偏差以及大学出版精神的缺失。塑造大学出版精神解决人才危机必须用梦想吸引人才,用文化凝聚人才,用精神提升人才。  相似文献   

5.
大学精神与大学科学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学精神是关于大学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决定大学科学发展的潜在性、源头性、关键性、难以量化的因素,它对大学发展与完善发挥着凝聚、导向、规范、激励、调适、辐射作用。大学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历史性概念,不仅不同时期大学精神不同,同一时期不同大学的大学精神也不同,就是同一大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大学精神也有所不同。概括起来,大学精神具有独特性、历史性、时代性、开放性、先进性、凝聚性等基本特性。大学精神的内容包括:独立、自由精神,科学、批判精神,开拓、创新精神,人文、社会关怀精神。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创新途径有: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扬科学、民主的理性精神,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培养学术犬师。  相似文献   

6.
大学精神是高等院校的精神内核,是高等院校高等教育属性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存在着大学精神严重缺失的现象。了解大学精神的实质,明确大学精神对于高职院校的意义,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缺失的表现及根源,进而提出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学术精神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文化正面临着认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上的双重困境,主要受到知识民主化和学术资本主义的严重冲击。为秉持大学精神文化之鹄的,需要坚守和发扬大学哲学性格。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文化的发展策略在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大学理念,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大学志趣,塑造理性的大学学术精神,并在开放过程中变革大学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8.
大学教育的精神向度与精神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世界是人的世界、人化世界 ,人的精神属性决定了大学世界的精神取向 ;大学中人之为人的精神是大学精神世界的根本构成 ,大学科学 (求真 )精神与人文 (求善求美 )精神为大学精神世界的支拄 ;大学精神教育便在相应的三个层面上展开  相似文献   

9.
现代大学学术精神主要包括学术求真精神、学术自由精神、学术独立精神和学术创新精神,其中,学术求真精神是现代大学学术精神的核心宗旨,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学术精神的本真诉求,学术独立是现代大学学术精神的实践前提,而学术创新乃是现代大学学术精神的精华要义,四者相互关联、互为根基,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0.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回溯大学千年流变的历史,可梳理出大学精神文化的五大基本元素: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歌、校风.其中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双核”,校训与校歌分别是大学精神文化的理性诉求与感性呈现,校风是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长期积淀的结果.因此,要加快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就必须找准大学自身定位,着力凝练其精神文化的核心元素,并注重其他基本元素的培育,而大学人对这些元素所传递理念的躬身践行更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活力之源.  相似文献   

11.
张载是宋明儒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在继承儒家自强不息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民胞物予情怀和天人合一精神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不仅体现了张载传承儒学道统的决心和信心,而且包含了士大夫深沉的忧患意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的不断追求和实践,并且这种追求和实践融入了中国士大夫无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今天仍然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经学和理学是儒学的两大基本学术形态,经学自是经学,理学自是理学。唐宋之际,在儒学复兴的旗帜下,儒学经历了从汉唐经学向宋明理学的范式革命。为研究张载对理学的开创之功,运用文献分析法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在此变革中,张载不但较早讨论了太极、性与天道、义理、心、性、动、静、天理、人欲等理学重要概念,提出了一系列崭新而精辟的哲学命题,建立了包括知天之学、为圣之学、外王之学在内的完整理学体系,对理学方法论也作了全面的探索和阐述。研究表明,作为一位创新意识最强、用功最刻苦、源流最为纯正的宋明理学奠基人,张载在理学脱离经学而成为一种新儒学形态的学术变革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所创立的话语系统和不同于经学的方法论对后世理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摘要:在宋明理学家中,张载是最先系统重构儒家人性论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自立新说”而著称,突出展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天道观为基础,解决了人性的来源问题,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实现了天人合一;二是张载认为人性“舍”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之“两”而成,二者之间形成蔽覆与被蔽覆的关系;三是张载于“知礼成性”外还提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命题,使其人性论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关学是由北宋张载所创立的,至明清时代仍然流行于关中地区的理学学派。关学从张载创立到李颙终结,历时700年之久。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个独立学派,不但在学术思想上为中国民族的理论思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在学术精神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在长期的传演过程中,关学学者的学术观点屡有变化,但其学术精神却大体有其前后的一贯性特征。关学的基本精神是:(一)“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识;(二)“勇于造道”的创新精神;(三)“崇礼贵德”的学术主旨;(四)“经世致用”的求实作风;(五)“崇尚节操”的人格追求;(六)“博取兼容”的治学态度。尽管有着历史和地域的局限,但这些基本精神中蕴含的精华,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宝贵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最高价值追求的体现。至宋代,诸儒借鉴佛道超越的思维方式,对孔子的仁学做了有价值、有深度的创新性诠释,其中张载的诠释尤令人瞩目,更具典型性。张载的仁学思想是建立在宇宙本体之上的“人道的思考”,是对道家“天地不仁”思想的转化,从而实现了将“仁”的诠释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张载的“仁”是本体与功夫交融为一体,贯通了天道与人道,从而拉开了宋儒独具特色的“仁说”的一幅新图景。正是基于此,对张载仁学思想的探析,有助于我们对儒学精神和张载哲学体系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6.
《再生缘》是明清弹词中较为优秀的作品。陈寅恪和郭沫若作为研究《再生缘》的“先驱者”,具有开创之功,也不乏研究的深度。但对《再生缘》的文学史价值定位,似需进一步斟酌。  相似文献   

17.
鉴于张载之学素难辨析,学界存疑争论之处甚多,欲将张载哲学中的"形"、"象"、"神"、"化"概念各自作为独立的意义系统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张载哲学中,"形"、"象"是认知层面的,是本体在感性知觉层面的表现,所以拘执于"形"、"象"层,"超凡"无望,只能"徇象丧心";"神"、"化"乃体察层面的,是认知的极致状态,亦是本体(性体)的作用展现,由此入圣,方入门庭。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矿业大学在百年办学中的独特历程铸就了其独具一格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时代使命和信念价值的渊源,内涵丰富,是一所大学的宝贵财富。本文依据中国矿业大学百年办学的具体历史事实,对学校百年来积淀的精神文化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认为这种精神不仅支撑学校走过艰难曲折的百年历程,而且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使学校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就。  相似文献   

19.
<西铭>是张载著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文字,对宋代以来的知识阶层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西铭>研究在<西铭>的诠释史上具有最突出的地位.对于<西铭>理学地位的形成而言,二程虽开其端,但定其尊则是由朱熹最终完成.朱熹以"理一分殊"注解<西铭>,成为后世学者解释<西铭>的基本模式;通过注解、讲论和论战的不同方式,使得<西铭>的影响更加广泛;也正是由于朱熹的孜孜努力,使得<西铭>在张载的著述中获得了最突出的地位,后世学者谈张载著述者无不首标<西铭>.  相似文献   

20.
在朱熹的学思历程中,张载《西铭》的影响至为深远。从早年读《西铭》,到中年时期完成以《西铭解》为主的一系列解释工作,再到弥留之际仍对《西铭》注解增删改易,朱熹的虔诚和服膺之情始终如一。在此过程中,朱熹留下了大量的《西铭》解释史料,从中可以看出朱熹的确对《西铭》非常重视。仔细梳理这些史料,不仅有助于认识《西铭解》的流传版本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化对《西铭》思想内涵的理解;而且还能看出朱熹在解释《西铭》过程中的思想变化,这对深入理解朱熹思想的发展演变也是有所助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