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统政治权力的真空时期。因此,“乱”,构成了那个时代最基本的时空特征。从大的方面讲,它导源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而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乃至“陪臣执国命”的政治变化;从小的角度看,则可归因于“臣弑君”、“子弑父”和“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等“二逆”或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古代政府理念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方古代存在不同的政府理念。在政府起源方面,中国认为政府是君王“受命于天”而设立的,西方则认为政府是人们通过“相互约定”建立的;在对权力性质的认知上,中国认为政府权力只能是“君主独制”,西方认为权力具有“公共性”;在制约权力方面,中国主张以君主的内在修身为主、以外在约束为辅,西方则主张以权力制衡为主;在对最高统治者的认知上,中国认为最高统治者就是“天子”,而西方认为统治者是“民选执政官”;在对政府官员的认知方面,中国认为官吏就是“事君之臣”,西方认为是“公职人员”;在对政府的管理对象的认知上,中国认为老百姓是天子之民,西方认为老百姓就是国家的公民。  相似文献   

3.
读《荀子》札记(续)李中生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平诵经,终乎该《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劝学》)杨注:“数,术也。”梁启雄:“数字是指《书》、《诗》、《礼》、《乐...  相似文献   

4.
西周、春秋地方行政制度略论范学辉.吕仁祥作为阶级国家逐渐演进、形成的西周、春秋时期,王权对地方的控制权与影响力主要建立在“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左传》桓公二年)的宗法分封制基础之上的。受封的各级宗主皆以政权、宗法的双重统治者身...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有这样一句话:“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句中的“挟天子”当作何解?传统的意见以为:“挟”即“挟持、胁持、控制”,“挟天子而令诸侯”也即“挟制着皇帝,打着皇帝的旗号号令诸侯”。不久前,《文史知识》刊载了一篇短文,方始提出异议,谓:“这个‘挟’字,应释为倚重、借重之意。新《辞海》‘挟’字义项之四:‘倚仗,倚以自重’,所以,‘挟天子’意思就是借重天子的威望(或名义)。语义略近曹操《自明本志令》‘奉国威灵’,而敬意稍逊”。衡此二说,我们以为:传统的看法确是误解了的,而后者的似也未中肯綮。故特不揣浅陋,为作新解。  相似文献   

6.
政治权力是把“双刃剑”,掌握得好 ,它可以造福于民 ,相反 ,则贻害无穷。基于此 ,着力探讨后者在当代中国条件下产生的原因和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7.
周代封侯爵制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周一代,因循并发展了殷商的“外服”、“内服”的爵制系统,并创制了“封爵”和“官爵”——“外爵”、“内爵”两大体系。其中,外爵制中的公爵爵位仅授于封侯中身份特殊的尊者,是带有荣誉性质的封爵。它很好地解决了天子与殷旧王子、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属臣之间的礼法问题。  相似文献   

8.
偏指副词“相”的修辞意义李索《说文·木部》:“相,视也。”作为虚词,“相”的常用意义是“互相”“交相”。但在文言文中,“相”字还有一种较特殊的用法,即有关AB双方一方施而不受,一方受而不施。如:A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朋友...  相似文献   

9.
有周一代,自平王迁都洛邑之后,外不断遭戎族的袭扰,内有诸侯纷纷蚕食周之天下,王室仅剩下宗周二百里地。周天子的威信大大降低,各诸侯势力日益增长,有些诸侯“挟天子”企以霸主天下。“天子穆穆”时代已过去,社会关系,尤其是“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很是混乱,面对如此情形,不少思想家提出了种种设想,儒家宗师孔子主张一统天下,达于家国一体化,但他的构思是克己复周礼。一、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  相似文献   

10.
夫树国固②必③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④爽⑤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⑥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⑦有加焉,犹尚如是,況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⑧,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⑨,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⑩,彼自丞尉以上,遍置私人(11)。如此,有异淮南济北(12)  相似文献   

11.
《孟子》中的复音词凝固现象(三)张觉诸:“诸”原是“之乎”的合音,相当于“之乎”。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具有词组的性质。如:1)“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滕文公下》)很明显,“傅诸”即“傅...  相似文献   

12.
论周代的世卿巨室及其再封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在其《殷周制度论》中说:“天子诸侯世,而天子诸侯之卿、大夫、士皆不世”;又说:“世卿者,后世之乱制也。”这一论断,征诸古籍和周金铭文,与西周、春秋时期的政治结构,并不吻合。周王或诸侯的卿大夫,不仅同姓亲族可从世袭,就是异姓贵族及其卿大夫大概亦都世代相袭,传之久远,而且有有一种(?)制度。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篇通过比较中日传统政治文化,来分析中日政治文化结构性差异的历史学论文。论文从三个角度讨论这些结构性差异及其带来的影响。上篇《皇权与革命》从儒家“汤武革命”的理论说起,以历史上中国不断“改朝换代”与日本所谓“万世一系”,来分析传统中日政治权力合法性来源与政治权力结构上的差异,政治伦理中绝对性与相对性的不同,以及政治变革的路径究竟只能依赖改朝换代的“革命”还是可以依赖“维新”;在中篇《郡县与封建》里,则指出传统中国与日本在国家与地方关系上的差异,秦汉以后大一统的中国国家权力,借助郡县制、由科举提供的官僚制度,如毛细管全面管控地方,但日本尽管也有“公家”与“武家”,古代日本也曾试图建立律令制国家,但地方上却始终有着类似诸侯的强大势力,那么,这种国家结构的差异在中日走向近代过程中,导致了什么样的命运差异;在下篇《王权与神佛》中,则借用两国历史上的宗教资料,讨论传统中国与日本在政教关系上的差异,指出中国政治权力高于一切,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只能是“方外”,而日本宗教则在历史中形成势力极大的“寺家”,并且对政治影响极大,从这一点继续延伸,文章进一步讨论走向近代过程中,这种有差异的政教关系,...  相似文献   

14.
遏制还是张扬人的动物本能,是政治思想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尼采是现代世界中张扬人的兽性本能的主要思想家。作为尼采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权力意志”既是其想象中的“超人”的本质要素,也成为他重估人类价值的基本标准。尼采公然主张人类是野兽、民众是“群畜”、道德是骗术、民主是劣治、平等是谎言、历史无正义、强权即公理、不要工作要斗争、不要和平要战争。尼采政治思想的实质,是企图借“权力意志”,彻底摧毁基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之上的现代政治价值。从世界历史的经验教训来看,那些为人的邪恶本能和专制独裁进行辩护的理论最终必然在实践中破产。虽然如此,尼采“权力意志”的梦魔仍会迷蒙不少人的眼睛。一旦统治者着了“权力意志”的梦魔,那就将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对此世人仍须有高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的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Weber)曾将管理权力设想为三种:法理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虔信的权利。法国著名的管理学法约尔(H.Fayol)又把管理权威分为职务权威与个人权威,并认为前者来自职位和等级,后者来自个人的才智、经验、领导...  相似文献   

16.
真的屈原     
战国时有一派“刻意高行,离兴异俗,高论怨非”,并且“易愧而轻死”的不合作主义者,当时称为“廉士”,或“烈士”,或“枯槁之士”。要知道当时统治阶级及其走狗们如何痛恨他们,只看他们的代表人物陈仲的声誉就行了。齐使到了赵国,赵威后问道:“於陵仲子(即陈仲)尚存乎?……何为至今不杀乎?”荀卿也叹惜“盗名不如盗货,田(同陈)仲史优不如盗也!”韩非则编了一个故事,在那里假手于太公望,把齐国的“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的“狂矞、华士昆弟二人”  相似文献   

17.
宫少华 《南都学坛》1999,19(2):28-29
西周的大学有两种,一称辟雍,一称泮宫。《礼记·王制》中有“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可见辟雍是天子办的大学,泮宫则是诸侯办的大学。同为大学而名份不同,反映了西周等级制的森严。西周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教育,其中包括道德教化、技能训练和基础知识传授。西周大学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三德六艺。《周礼·地官·师氏》载:“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恶逆。”可见道德教育为其教育主导思想。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指周礼,由周公制定…  相似文献   

18.
荀子通过论证“汤武”取代“桀纣”之合法性,否定了世袭制对于政治权力独占的资格;通过论证“尧舜”之间并未“禅让”天子之位,阐明了政治权力不属于个体私有,不能私相授受的性质.藉由这两个主要论证,荀子展示了政治权力所具有的公共性,强化了儒家思想对于政治权力的正确认识.囿于历史条件局限,儒家没能找到如何确保具有公共性的政治权力进行最有效传递的方式,但仍不能否认他们为约束专制政治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马氏文通》关于“同次”的界说称:“凡名代诸字,所指同而先后并置者,则先者曰前次,后者曰同次。”(102)所谓“同次云者,犹言同乎前次者。同乎前次者,即所指者与前次所指为一也。”(102)我认为,马建忠这里关于“同次”的定义至少向我们提示了以下四点:(1)“同次”是针对明代诸字而言的;(2)“同次”与“前次”是互为依存的一对概念,没有“前次”就无所谓“同次”;(3)“前次”与“同次”先后并置,且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作文》2007,(8):14-17
秦始皇焚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进行治理。但是,秦朝野上下,还有一些儒生,极力主张复辟殷、周时期的分封制。他们借《诗》、《书》、百家语为论据,建议废郡县,分封皇子功臣为诸侯。无疑,这是一个复古倒退、不合时宜的政治主张。丞相李斯抓住儒生“是古非今”这一点大做文章,肆意把这场政治上的论战扩大为一场思想独裁运动。他指斥儒生们是各尊私 采取措施,“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