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与调控区间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承章 《统计研究》1999,16(8):20-24
一、货币政策的几个基本概念根据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涉及到四个层次的经济变量,即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这四个层次的经济变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是指央行的决策者根据政策需要,可以直接确定或改变的经济变...  相似文献   

2.
徐小君 《统计研究》2015,32(10):12-20
为考察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应,本文将工资下调刚性与价格下调刚性特征构建于宏观结构模型,并利用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数据,采用模拟矩方法对上述结构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最后利用估计得到的参数对模型进行随机动态模拟分析。模型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我国工资和价格的变动具有明显的下调刚性特征。基于估计得到的参数对模型的动态模拟分析说明,信贷政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以及存贷利差政策都在执行方向和力度上对经济系统产生了不同类型的非对称性效应,并且不同种类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效果。本文的研究对我国中央银行根据经济状况选择恰当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确定政策工具在数量上的执行力度都有着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运用QVAR模型和内嵌宏观审慎工具的DSGE模型,阐释了宏观审慎调控对房价波动的作用机制、政策效率以及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研究表明,宏观审慎政策通过规范居民住房融资行为,削弱了抵押品渠道所产生的金融加速器效应,从而实现了稳定房价波动和改善居民福利状况的调控目标。当存在供给侧价格黏性时,货币政策对房价波动作出反应有助于提升宏观审慎调控效果。因此,为实现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稳定,货币当局应采用盯住房价波动的货币政策来配合宏观审慎调控,充分发挥政策组合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4.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无序发展造成金融体系“脱实向虚”问题愈发严重,传统信贷渠道受阻,社会融资出现结构性失衡。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强化影子银行监管并创设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遏制影子银行无序发展的同时定向支持实体经济扩大信贷融资,双管齐下破解金融“脱实向虚”问题。本文将结构性货币政策与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纳入双支柱调控框架,分析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效应与可行的政策搭配。研究发现,传统的信贷监管与总量货币政策容易诱发监管套利行为,难以实现精准调控。相较而言,结构性货币政策可以定向降低银行信贷资金成本,疏通信贷渠道,推动金融“向实”;影子银行宏观审慎政策可以限制影子银行盲目扩张,促进金融“脱虚”。进一步研究表明,两类政策具有叠加效应,可以形成较好的政策合力。此外,有效识别影子银行底层资产风险可以通过风险渠道抑制影子银行逆周期扩张,在货币政策紧缩阶段达成更好的政策效果。本文研究为双支柱相关政策边界拓展与政策协调搭配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利率工具调控的数量效应和价格效应。结论显示:在市场流动性过剩的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对利率政策的敏感性增强,货币政策利率工具调控的数量效应有所扩大;由于短期"费雪效应"的存在,弱化了货币政策利率工具调控的价格效应;货币政策的数量型工具对抑制通货膨胀见效相对更快。因此,货币当局在金融调控中,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周期阶段和金融环境,合理搭配运用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和预期效应。  相似文献   

6.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我国调控经济的两大重要工具.为了应对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我国果断采取了相关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这些政策正逐步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效应,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文章首先构建VAR模型,然后通过模型估计、协整检验、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等,实证检验了我国2008~2012年期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效率水平偏低;同时财政和货币政策在调控经济时处于失衡状态;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力度负面效应较大,应加大财政政策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信息沟通有助于公众理解和预测货币政策的实际干预,进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中国人民银行的信息沟通对实际政策干预的预测能力需要解决沟通文本的测度问题,同时考虑实际政策干预多工具并用的复杂性。基于此,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方法提取《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信息,进而考察央行沟通对于货币政策实际干预的预测能力。研究表明,整体而言,市场对中国人民银行“听其言”有助于“观其行”。具体来看,央行沟通对于直接可控的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具有持续的预测能力,但对于市场利率的预测能力较差,对于M2增长率的预测甚至存在方向不一致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我国央行票据的功能及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晓玲 《统计与决策》2007,(16):121-123
文章分析了央行票据作为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产生原因,通过与国债作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相比,央行票据作为对冲基础货币的手段存在不足,将央行票据的功能定位为过渡性的对冲政策工具。文章进一步结合我国央行票据的操作实践,分析了其"滚雪球"效应、对冲成本效应、挤出国债效应、流标及折价效应,最后指出央行票据不宜成为长期主流的政策工具,应该加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让国债尽早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流工具。  相似文献   

9.
战明华  许月丽 《统计研究》2006,23(11):48-53
在具有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的条件下,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机制是:以贴现率、准备金和公开市场业务为三大政策工具,以利率或货币存量为中间目标,通过政策工具的调整来达到中间目标,进而实现一定水平的通胀与产出的最终目标。不过,不论中间目标是利率还是货币存量,由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在初始都会影响到货币供应量,而根据IS-LM理论,这种初始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将首先影响的是货币市场上的利率,进而通过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相互作用而影响最终的产出。因而,在货币整个传导机制中都存在着货币—利率传导链条。可见,一个有效的货币—利率传…  相似文献   

10.
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我们国家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将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本文以近年来我国央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和对应时期股市的更迭为研究素材,探讨存款准备金与股票价格两者之间的关系,便于加深对存款准备金政策影响股票市场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内容提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属政府干预宏观经济最重要、使用最频繁的两大工具,可依宏观经济调控要求进行合理搭配。本文在人民币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框架下,用修正的M-F模型深入分析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综合影响。结果显示扩张的财政政策辅以扩张的货币政策是目前较理想的操作方式。用2005年7月至2010年6月的月度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佐证了上述理论。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变化,文章基于新凯恩斯理论框架构建SVAR模型,对比2008-2011年与2012-2015年相关月度数据的脉冲响应结果,分析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显著降低,主要表现为对产出影响的作用强度降低与作用时效缩短.目前政府应着力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修复,稳定市场预期,完善金融市场体制机制,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1997年以前,由于我国宏观经济上急于求成,市场出现短缺状况,投资、消费双膨胀,经济易于过热,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总体上是与通货膨胀作斗争.1997年以后,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相对过剩,加之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需求严重不振,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的目的从抑制通货膨胀转向克服通货紧缩,从抑制社会需求转向扩大总需求.总体上说,前者货币政策目标的重心是稳定货币,后者的重心则是经济增长.因货币政策日标的变化,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也随之发生改动.  相似文献   

14.
马勇等 《统计研究》2021,38(4):58-73
本文在DSGE框架下引入金融冲击,比较完整地刻画了包含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以及流动性支持政策的央行“政策工具箱”,并对中央银行的流动性支持政策在不同外生冲击下的经济金融稳定效应进行了系统考察。本文分析得到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在各种典型的金融冲击下,中央银行的流动性支持政策均具有良好的宏观稳定效应;二是从政策实施的角度,中央银行的流动性支持政策可考虑盯住银行存款的变动,并在政策操作上体现“及时反应、力度合理”的原则;三是从社会福利增进的角度,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政策的效果受到冲击来源的影响,总体上应对金融冲击的效果较好。分析结果初步显示了流动性支持政策作为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箱”一种辅助性金融稳定工具的可行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货币1984—2001调控政策回顾 我国1984年——2001年货币调控政策简单回顾: 1984——1992:货币政策工具有:信贷计划、再贷款利率、存贷款利率、备付金利率、准备金率。目标主要为信贷规模、利率管制、基础货币、调控手段为“直接”调控,结果为企  相似文献   

16.
李书  解瑶姝 《统计与决策》2022,(22):124-129
文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融稳健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TVP-FAVAR模型构建我国金融稳定指数,进而以2009—2020年为时间序列,量化我国金融稳定水平,并考察“双支柱”政策对我国金融稳定指数的调节效应。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金融稳定指数频繁高低交替,但整体相对平稳,具有抵御外部冲击和维持自身系统稳健的能力;(2)我国金融稳定指数不存在显著的季度特征,但区域金融稳定指数呈箱体波动,空间分布不均衡;(3)货币政策与动态准备金政策的协调配合,对金融稳定指数的调节效果最优。因此,“双支柱”政策工具调节金融稳定指数时,货币政策的运用应结合宏观经济环境与金融风险来源,避免“大水漫灌”式金融震荡;宏观审慎政策的运用要实时寻求政策框架的修正空间;“双支柱”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要结合经济金融环境相机调控,以求营造稳定的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17.
根据货币政策的特点,货币政策指标分为两类:连续性货币政策变量和离散性(非连续性)货币政策变量两大类型,前者如货币供应量、居民储蓄额等政策;后者包括银行利率调整、关于调整货币政策的官方讲话等,这些往往又称为政策事件.根据相关文献,连续性的政策属于中长期性政策,它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不具有立竿见影的影响,对股市运行及公司投资产生的是中长期效应;离散的政策事件属于短期性政策,它对上市公司投资的影响是直接的,对股市运行产生的是短期性冲击或波动.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构建TVP-VAR模型分析发现,中美货币政策的时变溢出效应表现为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货币政策具有正向冲击,"拉动"效应明显;而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长期冲击为负向冲击,短期表现为"拉动"效应,长期表现为"以邻为壑"效应,非合作的国际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是其成因之一;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股价和房价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但"拉动"效应和"以邻为壑"效应并存,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股价和房价也具有类似效应。由于利率市场化问题,中国以货币供应量为工具的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有效,资产价格对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反应也更具弹性,其外溢效应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文章构建纳入房价因素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模型,并基于此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纳入房地产价格因素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模型对于通胀的反应更为显著且对于我国的实际状况拟合程度更高.此外,还发现我国的货币政策面临“多目标,多工具”的现实情况.因此,建议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考虑房价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综合利用多种工具进行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日本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并建立理论模型与实证模型。实证检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运用协整技术和VEC模型来研究日元汇率传递效应的变化趋势和程度,结果表明汇率传递效应在量化货币政策期内大大降低,汇率传递系数仅为-0.03;第二部分运用EG两步法和一般回归模型来估算货币政策与国内物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政策工具—目标CAB与国内物价间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