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三法中,赋比易识,惟兴难知。诗自《毛传》以后,历代对“兴”的解释,不乏其说,但皆从“兴”的意义特征上予以阐述,且各自为说,解释不一。很少有从“兴”的体例类别,结合具体篇章予以阐述的。这就更使人感到懵惑不辨,恍惚难明。  相似文献   

2.
刘宁  程思硕 《唐都学刊》2016,(4):112-118
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毛诗六帖讲义》是徐光启《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以周南、召南、邶风为重点,梳理徐光启诗学思想中对传统诗学理论的继承与存疑,诗歌表达技法中的暗比与反兴,总结徐光启讲《诗》特点,分析徐光启恪守礼教,遵从"旧说"的学术根基。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5,(11):93-96
盛唐诗学高峰之后,皎然的《诗式》从文学本体的角度对唐诗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总结了诗歌的内在规律,提出了新的诗学观点。皎然《诗式》提倡"中道",主张文质自然统一,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文质思想。皎然的文质思想对近体诗学作了理论上的总结,开启了中唐晚唐诗学,对宋代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中国诗史流变之大势可概括为“三源一流”。三源分别是以《诗经》为代表的儒家诗学体系,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诗学体系和以《楚辞》为代表的楚骚诗学体系,而汉末建安时代是三源汇合的关捩点;从汉末建安迄近代中国则是诗史的一流时代,无论是对外在因素(哲学思潮、诗人人格建构、诗学理论、诗乐关系等)的探察,还是对内部结构(诗之体、诗之音、诗之象、诗之意)的关照,无不显示出本期诗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诗歌系统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7,(4):120-128
韦孟、韦贤于西汉前期传续《鲁诗》师法,宕至昭、宣之世,韦玄成、韦赏在师法基础上将学缘、血缘融合,开创出颇具家族特色的《鲁诗经韦君章句》,使其成为家法的主要内容。受时势与学思迁变影响,伴随诗法嬗衍,自昭、宣以降,韦氏诗学呈现出如下特点:诗学体制由"训诂"体转向"章句"体,诗学旨趣由"明经致用"转向"励名敦行",诗学思想由"讽谏美刺"转向"言志述怀"。诗学精神的变化指向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独立人格的企求,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这不仅为两汉经学家族之文学思想变迁提供个案言说语境,亦为汉魏士族的文化崛起提供基层学术诠释。  相似文献   

6.
语词是诗的基石,诗学也就是研究语词在诗中的行为。周蒙先生所著的{<诗经>民俗文化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正是从一个个语词出发,揭示出赠经顺蕴含的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的,这是在《诗经》研究方法论上的一个新的突破。《诗经》研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然而愈是通往远古,《诗经》研究所带有的经世致用、伦理教化的色彩便愈是浓厚。对于《诗经消篇《关难》,最早的《诗经》研究成果《毛传》云:“洪雅照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袁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难贬义也。”这只是经学家的臆测,其实…  相似文献   

7.
温朝霞 《学术交流》2004,(3):128-134
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探求了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异质文化互补路径,成功地进行了诗学跨文化研究的尝试,剖析了不同文化中原创性诗学的异质成分。他在实践中对相对主义原则的运用,体现了"公正"、"慈爱"与"完整性"的原则。《比较诗学》为我国当前的比较诗学建设带来了有益的理论启示,引发了关于多元文化和"普适性"文学理论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兴"的艺术源起与"诗可以兴"的思想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是古典诗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批评术语."兴"是源于以祭坛为中心的原始艺术活动,是一种古老的诗歌类型,因此它具有原型的历史意义.从艺术的诗之"兴"到思想的"诗可以兴",表现出中国文化思、诗交融的特点.孔子提出的"诗可以兴"是礼乐背景下的一种用诗方式,是"感发志意"和"引譬连类"的思想拓展方式,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思想延伸路线.古典诗学是建立在"兴于诗"的理论基础上的,从文学发生的感兴出发,到艺术表现的兴象思想反映的兴寄和审美欣赏的兴味,都反映着兴的诗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徐宝锋 《阅江学刊》2011,(3):126-129
《礼记》是一部对于中国士人的精神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儒家经典。把《礼记》作为一个系统文本予以整体探究,以一种宏观的诗性视角敞开《礼记》所包蕴的儒家早期伦理世界,而非断章取义、纠缠于单一的伦理或者诗学观念,有助于藉此探寻中国士人的原型精神,进而深入思考出早期中国传统诗学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轨迹,从历史纵深和横向发展的角度透视儒家的精神境界以及诗性人格建构。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的诗是以难懂出名的,有关《锦瑟》的解说更是众说纷纭。至于解说的方法、角度,可以结合中国诗学,可以运用西方文论,可以论诠释,可以谈接受。不过,读诗最重要的是"诗可以兴",是这个诗歌的生命,给了你什么样的兴发感动,这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覃承华 《学术交流》2023,(3):167-179
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出现,既与当时语言科学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也具有文学自身发展的深层原因。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理论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模仿论”。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他所著的《诗学》是第一部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专著。《诗学》中的相关论述或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理论来源。作为近现代以来的第一个文学批评理论,俄国形式主义主张将语言学的相关方法用于文学批评实践,强调将文学的语言“形式”作为研究重点,以此分析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文学性”。这种方法论的理论来源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言词的相关论述是密切关联的。因此,《诗学》的这些论述本质上为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兴”之梳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是中国传统诗学理论的核心组成。本文全面梳理了古代兴论之繁富史料 ,逐一剖析了各类见解之源起、沿革、内涵及局限 ,进而从文艺审美“自己运动”的高度 ,论证兴是诗歌审美运动及其内在规律系统的一种揭示 ,是由众多概念、范畴、过程、标准及规定性所构成的开放的诗学体系的一个枢纽  相似文献   

13.
高明祥 《求是学刊》2023,(3):152-161
钱谦益所作论诗诗《姚叔祥过明发堂共论近代词人戏作绝句十六首》,在承传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基础上又产生新变。钱氏继承了杜甫尊重前贤、别裁伪体的思想,以批评当时的诗坛流弊。钱诗延续了《戏为六绝句》“戏题”的自况心怀,但也增添了走出“嗤点前贤”的矛盾、消解讽刺的紧张等意味。钱诗与《戏为六绝句》都是以近代视野和当世视野为论述重点,但不同于杜甫对时人的包容态度,钱谦益以自己的诗学为标准,将时人划分了阵营。《戏为六绝句》论述的内容可能不仅仅限于诗歌,这种现象在钱谦益论诗诗中更是蔚为大观,他论述了文学家、批评家、书法家、画家以及女性群体,且对后世论诗诗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琪玖 《唐都学刊》2007,23(5):94-97
刘半农是最早向民族歌谣学习的白话诗人,他对于民歌体新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理论探索及其创造性的实践,对五四以来的白话自由新诗的创作有着开拓性的贡献,对30年代的苏区文艺及40年代延安文艺运动中的新民歌体诗歌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重读刘半农先生的新民歌体诗集《扬鞭集》,解析蕴涵其中的思想艺术特质,对于把握中国白话自由新诗艺术形式的形成脉理,体认刘半农先生的诗学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旭阳 《学术交流》2023,(11):171-182
在宋人所编选的宋代诗集中,从《九僧集》到《江湖风月集》,诗僧群体的作品占据了其中的重要地位。北宋陈充编选的《九僧诗》,展现了诗僧交往群体之广以及其与中上层士大夫群体的交往之密切,并且这种诗僧群体与文人群体间密切的交往关系也是《九僧诗》得以形成的原因之一。而随着从北宋向南宋的过渡,诗僧群体交往的主体也演变为中下层文人群体。就宋代而言,禅宗对诗学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体现在晚唐体的出现与发展上,另一方面体现在诗僧诗集的编选与出版上。此外,宋代的诗僧诗集还反映了中日两国僧人的交流与诗集的保存。  相似文献   

16.
释“读”     
《辞海》上对“读”的解释是:读,照文字念诵;阅看,默读。古籍上对“读”字也有一种解释:“读,抽也”(《毛传》)。“抽,犹出也”(《郑笺》)。古人认为“读”有抽绎之意,这个解释我觉得非常之好,道出了读书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温世亮 《阅江学刊》2012,(6):135-141
以校勘之学闻名于时的姚范对诗学也有涉猎,《援鹑堂笔记》便是揭橥其诗学观的重要著述。细析《援鹑堂笔记》,大致可将姚范的诗学观归纳为师古而能自新、才与学兼顾、性情与道德并重、气势与兴味兼致等四个方面。这些观点的形成有着鲜明的时代针对性,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以姚鼐、方东树等为代表的桐城后学,对桐城派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贺拉斯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早期罗马帝国时代。他凭借着传统的诗学理论,总结了当时新诗学的特点和他本人的创作经验,提出了古典主义的诗学原则,继承了古希腊模仿说的传统,阐述了寓教于乐的艺术功用,强调了诗人的基本修养,写成了《诗艺》,使他成为古典主义的鼻祖。布瓦洛生活在17世纪法国中央集权制时代。他对贺拉斯的《诗艺》既推崇又不满足。一方面,他祖述着亚理斯多德和朗吉弩斯的诗学主张,特别是继承着贺拉斯的古典主义诗学原则;另一方面,他又结合着当时的创作经验和艺术需要,用五年时间写成了《诗的艺术》。在这部著作中,他阐发了新古典…  相似文献   

19.
刘中文 《学术交流》2005,(11):148-153
陶渊明和杜甫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山峰,两者有着深层的诗学渊源关系。杜甫涵纳百川转益多师,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滋养了杜甫的诗歌。而诗圣杜甫对陶渊明及其诗歌的评价、阐释、接受和发展自然提升了陶渊明的诗学地位,光大了田园诗的成就。虽然杜甫认为陶渊明“未必能达道”,且这一观点引发了学术史上的长期争论,但是杜甫同时又充分肯定陶诗的崇高地位,在诗学史上第一次将陶渊明列于谢灵运之前,认为陶诗完全合乎《诗》、《骚》的诗学精神,且在自己的田家诗中自觉接受并发展了陶诗的体恤万物的情怀、“真”的诗学精神和恬淡的审美风范。  相似文献   

20.
马岩 《社科纵横》2006,21(8):122-123
皎然是唐代著名的诗学理论家,有《诗式》、《诗评》等多部诗歌理论著作。其论诗崇尚自然,倡导高古,开以禅论诗之先声。他的代表作《诗式》在中国诗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理论上涉及诗歌创作、诗歌欣赏和批评诸多方面。本文力图深入分析皎然在诗歌艺术风格、意境等方面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挖掘皎然诗学理论的独特建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