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翟恒兴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30(3)
意大利维柯提出的“诗性”,意指人类一种“感觉的和想象的”认识本性.这是一种由熟悉事物到陌生事物的认识方式,与使用“实在替代物”的理性认知相辅相成.海登·怀特则在看似理性的历史创造、历史记述和历史认识中找寻出了诗性行为,并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提出了具有维柯“新科学”意义的“历史诗学”,彰显了历史的诗性之维,为历史美学的出场奠定了基础.文章从内部与外部两个层面,系统地梳理历史诗学的诗性之维,厘清这一理论的学术渊源、运作机制、内在逻辑、价值指向、外部样态和文本呈现,以期深化对海登·怀特历史诗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周玲扉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62-64
格非新作长篇小说《人面桃花》是一次“带着先锋向传统的回归”。在充满诗意的唯美中,呈现的是一种历史与生命无尽纠缠与胶着的状态,是格非有意识或无意识历史哲学和历史诗学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维谢格拉德集团是欧盟内重要的新兴次区域组织,近年来积极参与欧盟事务,多方拓展自己的影响力。西巴尔干国家一直将加入欧盟视作其重要的外交目标,但囿于诸多因素,入盟进展缓慢。维谢格拉德集团与正在申请入盟的西巴尔干国家地理位置相邻,有相似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背景,在政治经济转型和回归欧洲方面有共同的利益诉求。而作为欧盟第五次扩大后的新成员,维谢格拉德集团的入盟经验对西巴尔干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维谢格拉德集团通过各种方式搭建西巴尔干国家和欧盟之间沟通与互动的桥梁,结合自身入盟历程介绍和分享经验,帮助西巴尔干国家构建有助于加入欧盟的区域经贸合作框架,从而使其在西巴尔干国家入盟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独特角色。维谢格拉德集团支持西巴尔干国家入盟的主要动机在于拓展其在西巴尔干国家的影响力,巩固其在欧盟中的地位,提升中东欧国家在欧盟的地位和推广其合作模式。从西巴尔国家自身、V4集团层面和欧盟层面来看,西巴尔干国家的入盟进程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但可以预测,该问题会有比较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冯莉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3):71-83
方玉润是清代著名诗经学家,其《诗经原始》一书对后世诗经研究影响极大.在详细考辨方氏生平事迹及著述的基础上,力图廓清其学术渊源,并还原其诗学观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叙事·文本·记忆·历史--论格非小说中的历史哲学、历史诗学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清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2):31-38
格非的小说中一个最有价值但却没有得到明确阐释的意蕴,在于其富于启示意义的历史哲学意识.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是影响他的历史观念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格非的历史哲学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由个体处境与个体无意识所支配的历史偶然论与不可知论;二是由文化结构与集体无意识所决定的历史宿命论;三是由个体意识结构与记忆方式、语言以及叙事文本的"诗学"特性所决定的历史(叙事)虚拟论. 相似文献
6.
侯林梅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
论述了爱尔兰著名诗人谢默斯·希尼20世纪70年代末出版的诗集<田间劳作>.分析了西方文学传统和爱尔兰国内复杂斗争对这部诗集的影响,及这部诗集的多篇诗歌表达了希尼在创作过程中遭遇的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矛盾,诗集中有他对诗人的诗学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思考,以及他最终找到的解决之道--艺术的终极是和平,可以说希尼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两者的忠诚. 相似文献
7.
张进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4):15-19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应该扩容更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间对话互补关联的研究。新历史主义在文化表述的非等级制、历史表述的非连续性和意识形态的物质性等方面都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广泛的对话商讨,它将历史诗学推进到叙事历史诗学阶段,造成当代文艺观念的深化与"问题化",成为导致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层出不穷的深层动因。本文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对其超越与局限做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8.
刘进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5)
从《红楼梦》作品出发,汇集其中有关诗词曲赋创作、评赏的活动及言论等,从中抽象出小说所体现的诗学观,即“红楼诗学”,并参照古今中外相关诗论,对其加以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9.
何泽棠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3):67-81
吴聿所著《观林诗话》论及了苏轼、黄庭坚、王安石、陈师道等诸多北宋诗人,特别推崇苏轼,夹以记叙世人的轶事趣闻,而且论及立意、音律、字词、对仗等创作技巧,兼顾了“论诗及事”与“论诗及辞”两个方面。在论诗主旨方面,《观林诗话》主张以意为先,讲求自然、工巧,并关注诗人之风骨与才气,倾向于江西诗派“用事”“换骨”“无一字无来处”“以俗为雅”等诗学观,并注重考证、辨误,为研究宋代诗学理论保留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为“目录之冠”而受后儒宗仰,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功用之外,《郡斋读书志》在目录编排、点论发凡之间,亦蕴含着晁公武的文学思想,而诗学观为其中重要部分。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论诗有自家方法:一是知人论世,坚持文学与世情的结合;二是论诗及人,强调诗品与人品的融贯;三是兼顾文采,主张情感与文采的互补。在论诗主张上:一是以学力论诗,推崇通才类型诗人;二是追求革故出新,注重时代诗风之转变;三是强调真情实感,反对绮靡纤弱习气;四是不拘一格,能够多种诗歌风格并举;五是同而有异,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兼容。 相似文献
11.
海登·怀特对历史文本进行文学式解读,其历史研究是一种基于历史文本的文学批评实践。海登·怀特关于故事解释的模式是诸如原型批评、社会学和意识形态、新批评等多种文学批评理论的移植;话语转移理论则是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因而,尽管都被称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海登·怀特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对历史进行文学、文化批评的历史诗学,而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则是对文学进行文化研究的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12.
许连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4):67-71
唐诗学的发展与唐诗创作关系极为密切,但两者并不总是同步。我们视唐五代为唐诗学的萌生期。唐前期的唐诗学与唐诗创作是同步的,即唐诗创作繁荣的同时,唐诗学也由萌生而不断开拓,终于走向自立。唐后期则出现反差,唐诗学全面开拓,唐诗创作则题材转变、萎缩,风格内敛,追求细美幽约,二者大体上呈背离走向。 相似文献
13.
李汉秋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25-29
朝廷功令使程朱理学与八股科举互为表理桎梏人的思想。吴敬梓的《诗说》承顾炎武等重实际、重实证的学风,努力冲破以体悟人伦"天理"为指归的理学途径,转向以知性主体精神和具有实证特点的治学方法来治经,这是他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一个组成部分。《诗说》中《女曰鸡鸣》、《简兮》等章则所表现的对功名富贵的人生态度、人格理想,可以与《儒林外史》互相发明、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4.
骆锦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3):80-84
"现代化"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套话,深人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国传统诗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遭遇了域外诗学的挑战,并由此规定了现代汉语诗学的路向.本文从外形式到内结构梳理了现代中国诗歌的"现代化"历程,揭示了这一过程中诗学转换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冯宏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56-60
"诗学"一直被为数不少的中国现代"诗学"研究者想当然地认为是一个不辩自明的概念.然而"诗学"在现代汉语语境下的三种解读给文艺大众造成困惑,理解诗学的这三种解读成为消解困惑的关键."诗学"内涵不应该在现代汉语语境下仅只有名而无实的继续存在,应该回归到它的实质性研究本身. 相似文献
16.
黄秀坤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38-40
《史记》自问世以来,历代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对《史记》进行的补、订、注、评上,用诗歌形式研究《史记》被研究所忽略。其实,史评和诗评《史记》都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宋代苏轼的史论章《留侯论》和王安石的诗歌《张良》可谓史评与诗评之代表,从二之比较可以看出:诗评《史记》的成果不亚于史评,二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7.
论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古典叙事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6):61-65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古典叙事理论的发轫之作。第一,亚氏认为文学叙事起源于摹仿,叙事的本质是摹仿和虚构的有机统一。第二,把以情节作为第一要素的古典叙事理论进行了全面而科学的论证和归纳。第三,指出了叙事时间、叙述者和叙述声音等具有现代叙事学意义的叙事手法。第四,梳理了叙事效果的类别和途径。第五,提出了叙事批评的标准。总之,亚氏的《诗学》无疑是西方第一部有关古典叙事理论的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8.
周晓秋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2):94-98
在想象概念发展史上,英国浪漫派诗人的努力功不可没,他们分别从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上推动了想象概念的历史发展,使其最终被确认为文艺创造的本质力量。文章通过对该派代表性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诗学中想象观的梳理分析,论述了想象概念在他们手中的丰富与发展,即想象与幻想的基本区别,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地位提升,想象所体现的审美功能与道德意义,以及他们对前人理论的吸收和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阐明其想象观对促进当下社会人的精神发展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小枫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1)
亚里士多德的<论诗术>晦涩难读,全文开头一段就是道难题.解读这一段不仅得将其放到全文脉络中,还得参照亚里士多德其余作品,甚至柏拉图的作品,如此获得较完整的视野,从而能从这一段初步理解<论诗术>的修辞、论证及意图:<论诗术>可能是亚里士多德编织的一个故事,即作诗;并以此教热爱智慧的人如何作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