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十九世纪的美国诗坛上,艾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是一位堪与惠特曼齐名的伟大诗人。她的诗作被盛誉为“美国文艺复兴的一部分”,其本人也被推为“美国诗歌的开拓者”和“现代美国诗歌中其他一切传统的先驱”。正基于此,  相似文献   

2.
享利·斯蒂尔·康马杰(H.S.Commager)在1950年指出,毫无疑问,“实用主义”是美国人生活中的一个主题,而且在二十世纪“几乎成了美国的官方哲学。”到了1980年,大多数美国史学家已经证实,  相似文献   

3.
“新德育”理论是指继传统德育理论和现代德育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道德教育流派;也有人称之为道德教育的“第三支力量”,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W·K·弗兰肯纳、英国的J·威尔逊等人。近年来,德育理论界的这一新生力量因其对待传统和现代德育理论的崭新意识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迈娜·杰海伦 看来,迈娜·杰海伦的《阿基米德与女权主义批评的悖论》一文已经引起美国众多女权主义批评家的极大兴趣。该文发表于1981年夏,两次被收入选集中。杰海伦在这篇论文里固然讨论了有关重大问题,但实际上她却致力于讨论“鉴赏性阅读和政治性阅读”之间的矛盾关系。杰海伦不仅在女权主义批评领域碰到了这种基本问题,而且把它称作整个女权主义研究中的“激进的比较主义(radical comparativism)”。在她看来,由斯帕克斯、莫尔斯、肖沃尔特、吉尔伯特和古芭等人所写的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著作由于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妇女文学传统上而遭到损害。杰海伦说,竟然有人想建立“一个女子语境(contaxt),亦即建立一个远离男人主观臆想的女子语言王国”,对此她感到痛惜。她希望妇女文学的研究应当拓宽视野“从妇女自身的观点出发去研究一切事物”,杰海伦的这张蓝图不仅显得雄心勃勃,而且也显得力度不凡。事实上,女权主  相似文献   

5.
美国加州蒙特雷帕克市,是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一个标准的美国城市”的地方。这里约有人口12万,是一个经济稳定、生活富裕的城市。同样,也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生活的地方。在这里,涌现出美国第一位华人女市长赵美心(英文名朱迪·赵)女士。 赵美心是土生土长的美国华人。她的父亲是早期华人移民的后代,母亲是广东省新会县人。父亲  相似文献   

6.
爱的极致     
董刚 《今日南国》2007,(14):35-35
5年前,一个普通的女子海伦·朱迪在美国著名的世贸大厦上班,兴奋地每天看着飞机从办公室的窗前飞过。"9·11"事件中,她不幸成为无数遇难者中的一个,没有任何征兆地离开了这个世界。随着时光的流逝,她的名字会渐渐被熟悉她的人淡忘,但是有一个人却一直记着她,那就是理查德·佩科雷拉,她生前的未婚夫,一个深深爱着她的人。在很多  相似文献   

7.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黑人女作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佐拉·尼尔·赫斯顿一生致力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她对自己的非洲裔美国人的身份非常骄傲和自豪 ,否认自己有既是美国人又是黑人的“双重意识”的困惑。她拒绝把黑人当成美国社会的“问题” ,拒绝把黑人描写成种族歧视制度下产生的畸形儿。她在作品中深刻地揭示了当时黑人社区内存在的鄙视自己黑皮肤的黑人种族主义思想对黑人灵魂的腐蚀 ,力图唤醒黑人对自己身份的肯定和热爱。然而 ,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高潮过去以后 ,以理查德·赖特为代表的黑人“抗议文学”成为当时黑人文学的主流 ,赫斯顿及其作品被湮没在美国文学的尘埃里无人问津。直到 2 0世纪 6 0年代的黑人权利运动兴起 ,以及黑人民族主义意识的唤醒 ,赫斯顿才在一片荒冢中被重新发现。实际上 ,赖特式的“抗议”与赫斯顿式的“赞美”只是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求得生存的既矛盾又统一的两种策略。  相似文献   

8.
导演:马克·罗斯曼(Mark·Rosman)主演:希拉里·杜夫(Hilary·Duff)查德·迈克尔·莫瑞(Chad·Michael.Murray)简介:本片不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而是发生在21世纪的美国……萨姆(Hilary Duff)曾经是最幸福的小女孩,然而父亲去世后,她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万圣节舞会当晚,王子奥斯汀(Chad Michael Murray)与她相遇了……  相似文献   

9.
4月20日,美国和菲律宾举行15年来规模最大的“肩并肩”年度联合军演,双方有1.1万多人参加演习. 在为期10天的演习中,有美国战斗机实施空中打击和陆地实战演练.菲军少校罗尔·德尔·罗萨里奥此前指出,“本周将要举行的军演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一部分.”有报道称,在未来5年美国计划将在这一个地区同12个国家联合举行29次军演.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上,赛珍珠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但中国人并不认同她;她的美国血统决定了她的美国身份,而美国却没完全接纳她。她不能像一般人那样拥有单一而又确定的文化身份,因而内心里总有种无“家”可归的焦虑。她终生都在寻觅和重建自己的文化身份:一个中西文化的融合者、沟通者。这正是她从事写作和中西文化交流工作的强大心理动力。  相似文献   

11.
记得一个美国人给我讲过这样一个笑话—— 一个幼儿园老师把一个学生的家长叫来谈话,非常严肃地说:“你孩子有问题。”接着她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圈,然后问小孩:“宝宝,这是什么呀?”  相似文献   

12.
唐·德里罗在他的第八部小说《白噪音》中,深刻地探讨了后现代美国人的生活,这部小说也俨然成为探索美国社会生活的指南。然而。生活在后现代的美国人正遭遇着来自肉体和精神上的“癌变”。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在美国广为盛行的科技至上和消费主义进行批判,试图从德里罗在文中所揭示的问题中找到解决后现代美国人“癌变”的良方。  相似文献   

13.
《红字》是19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美国殖民时期,发生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的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围绕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身上佩戴的红色字母A (Adultery:通奸)而展开,讲述了她在清教社会曲折的人生经历。但通过她的矜持与努力,海斯特最终成功地将象征耻辱、罪恶的红字“A”变成了象征能干(able)、天使(angel)、可敬(admirable)和爱(adore)的标志,真正实现了自我。  相似文献   

14.
放低自己     
宋丹丹谈对她的老搭档赵本山的印象。她认为,赵本山与七年前演小品《昨天·今天·明天》时相比,不但饰演的角色更平实,他本人在现实生活中对人也更平和,“他是一个能放低自己的人”。她还举了个例子:遇到熟人喝多了酒,拍他的肩膀,  相似文献   

15.
《北方人》2006,(1)
她从6岁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具有非凡的美貌和一种使人难以抗拒的魅力;通过著名导演祖劳斯基,她摆脱了“法兰西小甜心”的“美誉”,而她的独立个性、敢言作风更令她成为法兰西电影圈中的一朵奇葩。一方面电影与她的生活融合,一方面她说:“所有那些诱惑,艳情,只不过是在演戏。”她的容貌有一种莫名的完美会让孩子们微笑;她的眼睛颜色却是神秘的绿色,眼神温柔又悠远;她的嘴唇具有无可挑剔的轮廊,激起男人们的无穷想象;她的浓密秀发曾被人描述为“对手指的诱惑”;她是继B·巴铎、卡特琳娜·德诺芙和伊莎贝尔·阿佳妮之后,法兰西的又一朵盛放的玫瑰。这是我第三次采访苏菲·玛索了。前两次是1995年和2001年,都是在戛纳电影节。下午3时,苏菲·玛索准时出现在她下榻的北京东方君悦酒店行政楼层的咖啡厅里。她说话的时候眼睛会直视着我。我对她说,想向你求证——我知道你是一个卡车司机的女儿,一个动物保护者,一个热爱环保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吸烟者,以上这些都准确吗?她笑起来,回答说,“最后一条不准确。因为我戒烟了!就在两个星期前!”  相似文献   

16.
一部有惊无险的轻喜剧──尤朵拉·韦尔蒂的小说《庞德之心》探析黄铁池在各种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史中,尤朵拉·韦尔蒂的名字总有一席之地。她不是被归入“妇女文学”就是名列“南方”作家之群,而事实上,韦尔蒂的名声与影响早已超越了这些范畴。人们视她为妇女文学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家喻户晓     
梁姑姊(zǐ)是汉朝时一位善良、刚烈的女子。一次,她从外面归来,发现家中不慎(shèn)失火,把她家和哥哥家的孩子都困在了屋里“,我得先救哥哥的孩子!”梁姑姊心想。她记得哥哥孩子总躺在外边,所以毫不犹豫地先救走外边的孩子。她艰难地爬出了房子,一看孩子“:哎呀!怎么抱出的竟是自己的孩子?”梁姑姊痛哭起来“:我抱出了自己的孩子,别人一定会说我自私的,这坏名声‘户告人晓’,我还有何颜面见人!”说着,她纵(zòng)身跳进了火海。含义意指家家户户都知道。喻:明白。晓:知晓。出处汉·刘向《列女传·五·梁节姑姊》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8.
《社区》2003,(15):60-61
离婚后两年,儿子上大学去了,家中一下子人去楼空,一直忙忙碌碌的她感到了一个人的寂寞。周围没有合适的人选,她把目光投向了婚介这种据说选择面更广的择偶途径。但一年多来,意中人未能被“介绍”来,她却深切地感受到了婚介之“黑”给人带来的痛。在北京“2003年3·15消费者维权勇敢者奖”评选活动中,她因勇揭婚介黑幕而以高票数入选。  相似文献   

19.
维拉·凯瑟(Willa Cather,1873—1947)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她以饱蘸深情的笔触和优美的抒情手法,从各个侧面描写上世纪末叶美国中西部开拓者的顽强的创业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刚毅性格,歌颂他们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因此她被评论家誉为“在不断物质文明过程中的精神美的捍卫者。”近年来,她的作品越来越受到西方评论界的普遍重视,声誉越来越高。许多评论家把她与亨利·詹姆斯、海明威并列为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甚至把她推崇为“美国立国以来一名最伟大的女作家”。  相似文献   

20.
突显了艾丽丝·沃克最为独特的女性主义观——公开反对美国社会对黑人女性作家的性别歧视,勇敢面对她的跨族婚姻和同性恋所带来的各种种族威胁和社会争议。尤其是她弃用“女性主义(feminism)”的传统字眼,而创造了“妇女主义(womanism)”来阐述她的女性主义见解。沃克的“妇女主义”作品充分描述了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的奋斗抗争、谋求独立平等的历程,使美国黑人妇女恢复和重建了身份意识和自我价值,并将反性别主义、种族主义和阶级歧视三个任务统一起来。她的“妇女主义”理论主张建立姐妹情谊和女性联盟,并团结黑人男性,丰富了女性主义的思想内涵和斗争方式,也为美国女性主义运动、美国女性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