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本文从近期流行小说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文化本身蕴含着的世俗化倾向,及这种倾向在今天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力求解释当今文学媚俗现象产生的根源,同时提出了在当今时代如何对待中国文化中的世俗化传统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那些猛烈反叛旧传统的人们,又深沉地继承着民族传统精神,茅盾也不例外,他那谦恭精细、沉稳持重的性格,同样表现出古代文人的传统人格精神;他的小说是那么富于现代性、时代感,其中又蕴含较浓的古典意味和传统色彩。当然,在茅盾的小说世界中,传统不是固态的化石,不是天空中飘着的云彩或托出水面的浮萍,它主要是经过“反刍”、创化的、胶着于“现代”的某种暗流,某种潜隐的内结构,某种精神烙印。 相似文献
3.
活跃于 2 0世纪 30年代中国文坛的“京派” ,其名称的由来 ,正如京派理论家朱光潜所说 :“他(指沈从文 )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我编商务印书馆的《文学杂志》 ,把北京的一些文人纠集在一起 ,占据了这两个文艺阵地 ,因此博得了所谓‘京派’文人的称呼。”① 京派的主要成员有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李健吾、梁宗岱、林徽音、林庚、芦焚、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等。京派小说无论是与此前的五四小说相比 ,还是与同时的海派小说和左翼小说相比 ,还是与此后的七月派、延安小说派相比都具有独特的文学史地位。它具备鲜明的文本品性 ,那… 相似文献
4.
小说的诗化现象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小说诗化不仅有小说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 ,而且和中国文化艺术传统密切相关。本文以诗化小说为例 ,从哲学精神、美学观念两个方面探讨小说的诗化与我国文化艺术传统之间的关系 ,以揭示小说诗化的哲学基础和美学渊源。诗化小说不仅以诗意照亮人生 ,也以诗意的方式观照自然 ,这与中国哲学很大程度上是诗化哲学息息相通 ;在审美特质上 ,诗化小说与我国抒情诗的传统密切相关 ,诗化小说重视物我交融的主观体验 ,追求和谐含蓄的美感体验 ,讲究“言外之意 ,韵外之旨”的语言表达效果 ,切合我国古代诗歌美学的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民俗越来越受到作家们的青睐,并在其作品中被大量描写。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民俗描写提升了作品主题的深刻性、凸显了作品内容的时代性、烘托了典型环境的多彩性、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性。新时期小说创作重视民俗描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作家对民俗文化的深刻体验,又有时代对民族精神的强烈需求,更有文学对民族传统的迫切追寻。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有相当部分的小说 ,是以人类两性之爱作为表现内容和审美对象。在审视这些艺术文本时会发现 ,作家的性爱书写以“生命”与“人性”为价值尺度 ,以空白艺术和暗示手法为表现技巧 ,并理性批判国民劣根性 ,一再揭示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戕贼 ,呈示出独特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7.
8.
抗战时期,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重心的西移,西南大后方从文化边缘走向文化中心。抗日救亡的特殊历史环境使大后方文化发展呈现出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性、更大的包容性、中外文化的互动性。大后方抗战文化发展,保护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西南地区播下了文化种子,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大后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大后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9.
《新华日报》与大后方抗战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战文化大军中,大后方抗战文化是进步文化工作者用鲜血和泪水谱写的时代诗篇。“因其哀怨决绝而进发出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因其求生意志而进发出强烈的要求社会进步的呼声”①。而其中的《新华日报》,其旗帜飘得更是异常鲜艳,猎猎旌旗下聚集着众多的进步文化工作者。他们高喊着“抗日、团结、民主”的口号, 相似文献
10.
大后方抗战进步文化,产生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其“前身”是我党领导的“白区”革命文化。这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党对文化工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党对发展大后方抗战进步文化所做的主要工作,一是办好党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党报党刊,二是注意对文化界人士的团结、教育和引导,三是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大后方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开展,四是注意对文化界人士的关怀和爱护。大后方抗战进步文化的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它是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方面军,是加速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催化剂”,它为争取中国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当代美国小说有承袭传统的一面 ,也有实验革新的一面。当代的美国作家有各种流派 ,有不同的思想倾向和发展趋势。题材的多样性与深刻化 ,表现形式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是洋洋大观的当代美国文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于中国的百年文学发展史米考察当今小说的基本倾向,认为当代文学的前40年是文学革命时期,之后则逐渐走向文学改良,新时期小说发展到世纪之交已基本形成了中性化的创作倾向.论文分析了这利中性化文学的基本特征与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温泉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5-58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入手,管窥其与京派小说中现代意识内在的多角度联系和京派小说现代意识独特的深层蕴意。他们的现代意识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心理学、美学理论,对传统进行重新阐释和运用,从审美角度反思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诗文融合传统郭杰所谓“诗文融合”,是指在散文体小说的大结构中交织着诗歌体(包括诗、词、曲、赋等)的小段落,用以写景抒情或叙事状物。诗文融合的写法,大致不外乎两种类型:A型,从外在的角度出发,把诗词作为作者叙述故事的手段,客观地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5.
论巴金小说创作中的传统积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 ,巴金是接受西方思想影响最多的作家之一 ,他把封建专制、封建礼教作为终身反思与批判的敌人 ,然而在他的思想观念与情感态度中 ,却又始终保持着对传统伦理道德的一定程度上的认同 ,这两方面既矛盾而又统一地存在于他的思想与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6.
伍丹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9-42
井盐文化是以井盐为载体,以井盐的生产、贩卖、使用为中心形成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形态。川籍作家陈铨出生于上世纪初一个"因盐城邑"的古老县城富顺,富顺在一千多年的井盐生产中积淀下的井盐文化早已深入人们生活、心理、认知等方面。井盐文化中的重教化使陈铨成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大学教授,同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铨又以自己的故乡富顺为地域背景,创作了《天问》和《彷徨中的冷静》两部乡土小说,并在其中展现了浓厚的井盐文化,如环境、题材、主题表达的"盐味"。为学术界在探讨地域文化对作家作品的深远影响方面提供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文化寻根小说的分析研究,探索了文化寻根小说中的规范性与非规范性的文化对人生的影响,以引起人们进一步去思考、剖析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进一步创新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一 道古而论今,从“魏晋风骨”到“盛唐之音”,历史上的文学高峰都以鲜明而不可替代的美学特征体现着自己时代的精神,散溢着历久不衰的艺术风彩。我们今天是否正迈向五四以来又一个文学高峰?“改正派”、“解放派”……中青年作家才人辈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解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强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72-8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历代思想家在解释文化经典时 ,既重视前人的解释 ,又根据时代要求 ,发挥义理 ,实现了继承和创新。解释学的意义就是说明、解释、理解和创新。从先秦儒家解释学的创新精神和道家解释学的直觉辩证法及自由精神境界 ,到两汉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与古文经学的求实精神 ,再经魏晋南北朝发展到唐代今古文合流的义疏之学、宋代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义理之理 ,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解释学的继承和创新精神。正是这种精神 ,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保持着一脉相承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20.
人格是个体在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身心组织。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格尊严,主张以良好的内在修养去从事社会活动,凭借人格的力量立身、立功、立说和感化他人,去实现个体的生命意义和社会价值,具有鲜明的伦理道德色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