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杨伯峻先生编著的《孟子译注》一书,无疑是一部颇有影响的著作.但是,我感到该书对"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章的译文,有几处不符合孟子的原意,今提出来与杨先生商榷.《孟子》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画论中,有一段话很著名,却很不好解: 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盗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此处疑缺“体”字)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之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  相似文献   

3.
墨子通释     
第一卷第三篇亲士孙诒让曰此篇所论大抵尚贤篇之馀义后人以其诗论尚正与儒家言近遂举以冠首拟不当为第一篇也入国而不存其士则忘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存恤问也急谓当务之急缓谓怠缓缓其君优言后其君忘国原本作亡国今据下文忘士正之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尝有也非贤无急谓自尚贤以外别无急务甚言尚贤之急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文公晋君名重耳为父所逐徧厯各国归而为诸侯盟主正匡正也桓公去国而霸诸侯桓公齐君名小白齐乱出奔莒归用管仲而霸诸诸侯  相似文献   

4.
圣贤有大不幸之事。不能辞其过也。而亦不敢避其过。辞其过则以欺伪饰天下。而此心无以对天人。避其过则任天下之倾颓。而此心更无以告天人。伊尹周公之事是已。孟子曰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焉。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其论圣贤之事尽矣。伊尹之于太甲。周公之于管叔。皆大不幸之事也。一则以劳诲其君而至于放。一则以同气背畔而至于推刃。其不敢辞而避之者。伊尹曰毋俾世迷。周公曰我之勿辟。我无以告我先王。使伊尹周公。稍依违辞避于其间。则商周之天下。  相似文献   

5.
自祖龙焚书而古籍几不能存于后世。其幸而获存者。则以有孔壁之藏故也。然则是藏也。岂非天人相感。圣道存亡一大关键哉。何以不藏易也。知其以为卜筮之书。现医药之书所必不焚也。何以不藏诗也。知其为民间歌谣所习。而无庸藏也。且三十六郡之分。独留卫辉不与卫为天下之中。而国风独多于卫。人尚中声而传习之徒独众是以三百篇之言。早留于天下。其在百家之言存于私室。焚之或有不能尽其为天下公言。煌煌如尚书春秋礼乐论语孝经者。概为灰烬矣。尚书春秋礼记论语孝经之晚出。则全以藏于扎壁故也。知孔壁一藏为存六经特典。而其不焚者。则亦不藏。此间天人相感之故匪易易也。而后世之陋儒犹欲破坏孔壁中书。噫其逆  相似文献   

6.
自古能任天下之事者。必先得天下之心。得天下之心然后惟所欲为而无不如意。故谋所以裕国者。不恃吾文告之密。而恃吾恻怛之诚。谋所以强国者。不恃吾督促之严。而恃吾爱护之切。令修于庭户之间。而风行于千里之外。必其醖釀者深。而非一朝一夕之所能致也夫子答子贡问政。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训曰。之矣云者。言先须民信也盖民以食为天。非足食何以禦凶年。民以兵卫国。非足兵何以扞外侮。況天灾流行。水旱且与兵燹之灾同至。不有以足之。如竭蹶何哉。虽然。足固未易言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此恒理也。然试号于众曰。尔  相似文献   

7.
问今日学者不能进步病在何处答在不务实。不务实。即为人之学。故曰。古之学者为已。其终至于成务。今之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已。伊川所谓为已。欲得之于已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明道云。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有意近名。则为伪也。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与为利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则一也。余谓能于此处辨明。则学自进。终于有成。学前勉之。问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其说如何答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欲趨道舍儒者之学不可。故朱子曰。此切要之言。夫子之所志。颜子之所学。子思孟子之所传。皆是学也。愚按古之  相似文献   

8.
首先从词义学的角度看。先秦“优”字无“优秀”义。“优”字在《论语》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及子曰:“孟子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三个“优”字,杨伯峻先生都讲成“优裕”是很准确的。《孟子·告子章句下》:“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联系上下文,“优”也当“优裕”、“有余力”讲。《诗经·大雅·瞻印》“天之降罔,维其优矣”。高亨《诗经今注》云:“优,厚也。”也是“优裕”义。只不过是天降灾荒,百姓的灾难丰厚,也就是灾难沉重罢了。《国语·周  相似文献   

9.
国学与西学     
学也者立国之具治世之经其应乎历史与社会情状而不能无变易者学之用也其大经大义亘万古而常新埏学之体也吾国学术贯澈天人推崇德性语其功效则在独善兼善已立立人惟于格致之术少有研求制器尚象诸端不免退居泰西各国之后先见之士惄然忧之于是改变学制思以欧美科学弥缝吾国之短其用意初非欲吾国人士尽弃其学而学也吾昔游欧美时尝与彼邦人士纵谈中外掌故其深解吾华文物者恒谆以保存  相似文献   

10.
原群下     
牛能触。虎能攫且噬。虫蛇毒物。能螫蠚以饱人之肤血。人不能也。然卒受制于人者人群而物不群也。夫牛知触。虎知攫且噬。虫蛇毒物。知螫蠚饱人之肤血。而独不知群者。则以触者。攫噬者。螫蠚者。利己而损物也。夫人则不触。不攫噬。不螫蠚。不利己损物矣。而亦有不能群者。则以利已损物之私。有甚于触者。攫噬者螫蠚者也。夫汉之党锢。唐之清流。宋之洛蜀朔三党。明之东林复社。可谓固有不私者矣。而卒不能以群群不群者。则又以君子恃其公。以决小人之私。而以公轧私也。盖小人之群。群  相似文献   

11.
思问录内篇     
衡阳王夫之譔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奚以思之哉。俨若思之谓也。旁行而不流。安止而几。其功密矣夫。按人能于内里时刻用功。则视自明。听自聪。色自温。貌自恭。然舍思亦无工夫。所谓旁行不流。圆神不倚也。其思之中正。而不倚于一偏早定于神化之域矣。恃一端之意知。以天下尝试之。强通其所不通则私。故圣人毋意。即天下而尽其意知。以确然于一则公。故君子诚意。诚意者、实其意也。实体之之谓也。  相似文献   

12.
二后能学聖贤之学。学聖贤之学。然后能继聖贤之行。不能求聖贤之志。日取聖贤之书读之。无益也。先生解无首之义为无端倪。谓在潜能潜在见能见。在惕能惕。在跃能跃。在飞能飞。在亢能悔。所以法天行之健。自强不息。其德充满无间。而无一端之可拟议也。而又非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谓也。夫君子意诚而后心正。故孝子之事亲。先意承志。善说诗者。以意逆志。乐其道者。得意忘言。毋意何以诚正。君子无所不  相似文献   

13.
<正> 杜诗,盖难言之矣;昔人之论,亦既备矣,兹所欲重为揭橥者,约有二义: 其一曰“真”。诗莫贵乎真,有真情,虽匹夫匹妇,亦能有好诗,不求传而人自为之传。无其情而勉强为之,则假诗而已,虽鸿词博学,亦难必其一句之幸传。此考之文学史而确乎无可疑者。杜诗之不可及,亦正在有真情。王文禄《诗的》云:“杜诗意在前,诗在后,故能感动人;今人诗在前,意在后,故不能感动人。盖杜遭乱,以诗遣兴,不专在诗,所以叙事、点景、论心,各各皆真,诵之,如见当时气象,故称‘诗史’。今人专意作诗,则惟求工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之设立轮船通商局也,亦既有端倪而可望成事矣.今备论其利害以著于篇,使世之揣测此事者有可考焉.按和约,西商轮船只准其来往各通商口岸之间,此外未尝广其踪迹也.则华人自造船只,驶行内地,固华人自有之利云尔,固华人当为之事云尔,岂有疑议于其间而虑其窒碍也哉?今之火船则华人既自行制造,自行购办矣,想官宪于日后必许驶行内地,或江或河,或湖或溪之间,皆有轮船往来.如此则华商火船之生业可以无所限止矣.且独不闻东洋之事乎?西船之得以任意经由者,仅在各通商口岸而已,其余各处则皆东洋人自行购办,自行制造,以收夫驾驶之便、装载之利者也.  相似文献   

15.
孔子言当仁不让于师而汉人传经必宗师法无师者不得列儒林至郑君注周官笺诗皆下已意下已意者所谓不让也必有师者所谓儒林也辩生于末学而中庸以明辩为要功辩在师则为当仁辩在他人则为末学此古今经术之大关世道人心之所系国之所由盛衰非占毕之功也自子夏传诸经始发何以者何之例每送一难石破天惊善读者知其不难于答而难于问问必有据非好学而深思不能据也世有不知元年为始年春为岁首者乎承其问者将何以答故君子有乐乎此此余生平所致力而吾县有隐君子许氏兄弟闭户读书初未尝相见则已能自得师  相似文献   

16.
读史纠缪     
昔孔子之修春秋也所见異辞所闻異辞所传闻異辞其辞既異则其实事亦乖鸟从而定其是非也惟孔子大圣窃取其义而加以制作之精心此为端门受命之特权非后世诸儒所能妄擬故麟经万字彪煌千古游夏莫能赞一辞。然而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道乖炎汉去对未远何休已有背经任意反传违泪之叹甚矣传信之难也若夫诸史则三长未备百缪业生欲订其讹罄竹难纪然无关伦纪则亦不妨等诸郢书燕说听其存亡若事属诬圣则有不能不辩者予岂好辩予不得已蓋具崇圣卫道之苦心而实有莫扪朕舌者矣龙门所传古称良史檀弓所记。  相似文献   

17.
贾谊论(节)     
苏轼 《船山学刊》2003,(3):99-99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  相似文献   

18.
荀墨揭义     
荀卿者名为儒。而实窃墨者之行也。墨者之性恶。故节葬短丧。晏然行之而心安。侈然论之而不怍。彼墨氏不自伪也。是以非儒也。曰儒者之行伪也。墨氏固不揜其真耳荀卿则曰性恶也。圣贤君子之学修伪也。非性也。其劝学修身不敬并相儒效篇。劝天下以行其伪也。父母兄弟无故。君子之至乐也。舜禹周公之事。圣贤有大不幸者存焉。而荀卿以大义灭亲为儒效。观其论。斯知其仁矣。其非儒而勿显非也。则暗、  相似文献   

19.
己则善矣。而不与人同未善也。人则同矣。而弗及于物。亦未善也。天下有至善者。无或私之物。公而已矣。无不爱之物。暨而已矣。夫善而蕲于暨。善其可量也哉。湘潭周芾棠先生。罄产兴学。至八九次。人无贤否。莫不以为难。诚哉其难矣。然未足以尽周君也。周君之志。方为天地立心。为万物立命。以至诚恻怛。化除天下残忍相杀害之习。虚空有尽。愿望无穷而其端则于放生池见之。放生池者。振武第二校园内之池  相似文献   

20.
国何以强,其民之智强之也;国何以弱,其民之愚弱之也。民之智愚,呜乎判,其学之有用无用判之也。中国之学院,集大成于孔子,孔子之学,有用之学也。自孔教不得其传,而中国人士乃群然习为无用之学,而西人乃遂以有用之学傲我。其国之士、农、工、商以及妇孺莫不有学。其为课也有定程,其为效也可预计,而其大旨则无非推本于民生日用之常,而有关于国计盈虚之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