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蒋秀青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36-38
本文运用弗莱和海德格尔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论分析了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说<蛋>和<森林之死>.弗莱认为,在文学的想象中人认为自己被上帝从伊甸园驱逐到尘世遭受苦难,最终还会得到拯救,回到那个最初的伊甸园;海德格尔认为,诗人的职责就是帮助人们寻找回归家园的道路.可以看出:<蛋>是表现人丧失家园的苦难;<森林之死>则展现了人返回家园的宁静. 相似文献
2.
孟广林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1):33-39
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史学流派几经变迁,门庭众多,其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各有所异.要深化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就必须密切地追踪西方史学流派的演变过程,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南,对有关主要学派的学术思想、学术方法、学术规范与话语等进行批判地借鉴.其中尤其应当关注西方从近代传统史学向"新史学"的学术变迁,对这两者的利弊得失都应当给予认真的考量.惟有如此,我国的西方史研究才能够既充分吸收西方史学的学术营养,又克服其存在的种种局限,迅速而健康地迈向于国际史坛. 相似文献
3.
张莉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1):56-59
<圣经>既是宗教的经典,信仰的载体;也是文学的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情感;同时也是文献,充盈着大量的史料和典籍.本文尝试对<圣经>进行解读,以求揭示该经典的宗教意义,把握其民族的审美维度和考据其文献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方红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7(5):48-52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经历了反映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两个发展阶段之后,在当代社会表现出新特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宠儿》、《爵士乐》和《乐园》)超越单纯对女性经历的关注,开始把目光投向黑人群体和民族历史。莫里森以黑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不同内涵的“爱”的追求为主线,以黑人群体为主角,对白人的官方历史进行解构和颠覆。在重述黑人历史的同时,莫里森也开始对黑人社区自身的缺陷进行反思和批判。“历史”三部曲代表了黑人女性文学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5.
王大海为漳州府龙溪县人,乾隆五十六年撰成<海岛逸志>六卷.该书作者在清代闭关锁国之际,居于海外看世界,录其见闻为书,对国人了解海外情势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海岛逸志>介绍了印尼诸岛的航路、风土人情,以及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一带的风俗、政教等情形,还为华侨立传,颂扬了华侨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贡献.作为一部华侨亲自撰写的海外见闻录,该书反映了18世纪末南洋荷属殖民地的社会状况,揭露西方列强在东南亚的扩张,叙述当时华侨、华人的生活状况,使国人开一眼界,亦是研究南洋、研究海洋文化之典籍.但对这一珍贵的海交专著,国内较少专门研究. 相似文献
6.
程丽蓉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3):46-49
历史观念和其他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观察评价和叙事角度的变换,必然形成对历史故事的不同叙事形态,<长恨歌>、<马嵬>、<马嵬驿>就是这样对于杨贵妃与唐玄宗故事的不同叙事形态,对比剖读此类由相同反映对象衍变而成的历史文学文本,可以反观当下的思想文化语境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7.
赵立彬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1):44-49
受西方理论的启示,朱谦之对文化学逐渐形成系统的思考,并于1935年出版《文化哲学》一书,就文化的定义、文化的类型、发展阶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做出系统阐述。在广泛采择西方各种理论的基础上,朱谦之受到来源于德国的理论影响十分显著,使他的文化学思想具有显著的思辩色彩和追求“生”与“情”的生命哲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刘延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2)
为了探讨史学思想中有关历史理解问题的观点与看法,采用了文献整理分析和理解综合的方法,认为:历史事实包括了"言"与"事"两部分,理解历史事实就是要寻找"言"与"事"背后的思想意图,历史理解的方法是"为古人设身而处地",即史学家假想性质地把自己放在古人的位置上进行移情和想象,像古人一样地去思想,从而寻找到历史当事人的思想意图. 相似文献
9.
王振红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59-63
古希腊史学的批判思想是古希腊人理性精神的产物,它既深受其早期自然哲学的影响,又与其诗歌以及雄辩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希罗多德写《历史》,于史料的取舍与历史事件的建构上都显示出较为自觉的史学批评意识;修昔底德不仅更为自觉地将史学的批判思想融入文献史料的处理与历史事件的建构之中,而且他还以人性不变论的历史观为基点记述人事、解释历史,呈现出极具批判性的形而上学的历史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0.
孙功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8-11,16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的含义、历史认识主体的作用、历史学的性质以及历史研究的价值等史学理论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哲学的反思,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史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王前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1):63-67
中国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对历史上和现代科学研究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所有思想成果。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要考虑到传统认知模式的特点,揭示历史上思想活动的本来面目。开展这方面研究,要着眼于现代科学研究的需要,起到推动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袁晓霞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41-44
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重温邓小平科技思想具有特别的含义。我国科技界在邓小平思想指引下,进行拨乱反正,缩短了国内外科技差距,促进了经济发展。邓小平提出的“科教兴国”思想使科学技术和经济得到了飞速的进步,为21世纪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刘树林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19-23
大众传媒的现代包装,带来了全民化消费的历史性巨变。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的驱动,通俗艺被推上了主流艺形态的“王座”。它不仅逐渐形成一股其势汹涌的思潮,而且深深浸染着一代人的社会心理。静析通俗艺的历史功过。立足民族化发展前景,唤醒主体化意识,重新确立整体化结构,是当代艺刻不容缓的议题。 相似文献
14.
明史馆馆臣的史学见解和清初史学思想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记录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5):29-33
明史馆馆臣所提出的史学见解,影响了清初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向.史学学风开始由明代空虚浮华向重视经世致用和核实求真发展.史家"是非之心"对史著真实性的作用受到重视,显示出心性之学对史书修撰的影响,既丰富了传统史学的"心术"论,又对章学诚的"史德"论产生了影响."本乎时宜,因时变通"史书体例观的提出和对纪传体史书内部的协调与贯通的重视,打破了刘知几拘泥体例的思想.在对实录与野史史学价值的认识上,充满辩证色彩,所提出的考察史料价值的原则,具有史学批评的方法论意义.这些史学见解既有浓厚的"遗民"情结,显示出批判的锋芒,又明显地打上了官方意志的印记. 相似文献
15.
西方所特有的历史意识不仅建构了其自我身份的认同,甚至逐渐深入到了其他轴心文明心智的内部。因此,从思想史的角度深入揭示这种历史意识的来源、构成,及其所编织的自我认同的内在矛盾,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上升到比较文明的视野,而且,从这一视野,我们才能批判地超越西方自我确证的有限逻辑,重新获得某种认识和建构自我身份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向光胜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8(6):50-52
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 ,站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最前列 ,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科学认识和战略判断 ,形成了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科技思想体系。科技创新思想则是江泽民科技思想的核心。本文重点论述了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启蒙思想的历史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受严复和法国、日本等国启蒙思想家启发,深刻意识到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意义。他采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致力于对国民的思想启蒙,并由此形成以新民说为主体的启蒙思想。他强调发扬民族主义精神,克服民族自卑感,将中国与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以达到新国民的目的。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不仅具有政治实践意义,而且显示出重要而长久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锦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39-45
福柯在其后期的访谈和文章中不断说到自己一生的研究主题是主体,而权力关系、真理游戏等都是用来分析主体的有效策略。但福柯的主体研究既不是建构主体,也不是解构主体,而是在批判性反思的意义上询问主体的代价,考察主体之为“主体”的合理化历史形式。这一点使得福柯在与法兰克福学派遭遇之后觉得,尽管自己是从权力和事件化(événementialisation)等方式介入主体批判的,但自己的研究以及法国的科学史批判传统与该学派对启蒙理性“主体”的批判工作是相似的。文章意在从主体的角度说明福柯对自己著作的定位、福柯与法国科学史批判学者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于新惠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科学史是研究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其特殊的历史视角决定了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科学史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史教育还是沟通文理,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有效手段。科学史的教育正逐步引起人们的注意,许多问题值得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在回顾与反思科学史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基础上,阐释了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并初步探讨了科学教学中科学史的教学方式及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刘宏勋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5):15-19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准确阐明了世界历史生成过程中的物质本体性、资本的主动开拓进取性、开放交往的普遍整体性、前景的人类共产性,等等,并在世界历史视域中审视了东方历史传统的封闭局限性,以及其趋于解体而融入世界历史进程的必然性与形制选择的历史随机性。马克思世界历史视域的东方史观的精髓就在于确认,世界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冲突决定着东方民族转入世界历史的必然性,而世界历史环境的流转动变之态势则决定着东方民族历史实践转向及方式的定夺。马克思世界历史视域的东方史观,既为检视苏俄十月革命及苏东剧变的成败经验提供了历史科学依据,也为苏东剧变之后东方不发达民族的社会发展方略的选择应变提供着历史科学论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