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启蒙作为彻底的神话,是通过现代工具理性主义的方式完成的,这也是现代科技理性占统治地位的结果。随着启蒙精神的日益膨胀,理性本身演变成了上帝,变成了一种难以抵抗的巨大的神秘力量和一般工具的化身,制约和统治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由此,霍克海默、阿多诺进一步认定,造成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困境的祸根还在于人类自身,在于人类过分放纵自己,缺少对人类自身实践活动的批判反思和自我管理。与此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向世人昭示了,人类并没有建立起一种与空前增长的自身能力和日益发达的物质生活相适应的当代精神文化样式。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是文化的本体。人文精神作为文化的精神,体现着人追求自由的价值取向。人类通过文化作用于外部世界和映现自身。狭义的文化即精神形态的文化尤能体现文化功能的能动性,因此人们通常用文化来特指精神形态的文化。精髓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之与文化的本质区别开来。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文化中的最精粹部分,又对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前者,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上层建筑中由精神形态的价值所组成的体系,通过意识形态在文化中以“精神的太阳”方式,集中体现着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从而成为最精粹部分。关于后者,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文化的批判,体现了文化对自身的反思,集中体现在对文化发展中的导向和凝聚作用上。超越不同于发展,文化在超越自身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异化,就是文化在其两大功能能动性发挥中的异化。  相似文献   

3.
长篇小说《西游记》生长于独特的思想文化土壤,作品的整体文本结构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寓意,即人类审视自身本性的反思意识,个人成长历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以及努力寻求超越外在限制、克服自身弱点、追求无限自由的人生理想和浪漫精神。  相似文献   

4.
编辑控制的社会功能及效应王祖龙一编辑控制是以人类文化建构为己任,按照精神生产的特殊方式,对人类精神文化成果实施的一种调控行为。精神生产以理论抽象或艺术概括把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形色色的思想行为观念物化为精神文化成果,以便使...  相似文献   

5.
技术与教育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技术拓展着教育的边界,改变着教育的方式与内容,教育则扩展着人们对技术的想象与探索,使人们学习对自然、社会、文化、经济、精神诸领域的更加全面的技术控制,而那些反思技术对人的控制的人文性研究也不得不追逐技术留下的足迹.  相似文献   

6.
永远的幽灵: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狼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叛逆精神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主题之一,这种叛逆精神植根于动荡不安的历史环境与被重新审视的人类文化。战争与科技在满足了人类膨胀的欲望的同时,又揭露了人类本性中的人性与兽性的对立。这种对立在西方文学中以一种独有的“狼意象”表现出来,人类一度“仇狼”并以战胜狼来表现人的力量与智慧,在20世纪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这种思想转而让位于对“狼”的重新认识与对人类自身的反思。西方这种文学中的“狼意象”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界定,也表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科学精神属于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之间,科学精神属于人文精神。这是因为:科学精神也是人关于人自身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精神;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真善美的统一和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是人及人类对自身的尊重、关心和关怀;是受制约于并能转化为人文精神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人的本质是物质与精神“二体性”,人具有双重生命 :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人类从自然生存转向技术生存 ,但并不能改变人的生物本性 ,工业文明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必须由机械性技术生存转向生态性技术生存。克服生态危机的基本途径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技术进步与道德进步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送来象征着技术的火,那么,技术到底为人类带来了什么呢?今天,如何在一个技术时代里去思考技术的得与失,这是一个重大问题。笔者解读了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普罗米修斯》436~1093行,希望通过对相关段落的集中疏解,揭示技术与启蒙及民主政治的某种关系,并进而通过这种考察反观当今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自身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三种生产活动。三者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协同发展,共创人类历史和文明。人类自身生产是物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原始动力;物质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物质基础、决定因素;精神生产是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内在精神文化力量。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承担者,生产劳动的主体。劳动也创造了教育,教育的全部作用又集中于人,不断地“再生产”人类,再生产劳动力和生产力。教育就是通过培养人而作用于社会、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三种生产劳动之中。这种作用是巨大的、与日俱增的、永恒的,它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共存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