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V.S奈保尔是当代著名的后殖民作家,他曲折的人生经历、复杂的文化身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认为奈保尔的多元文化背景导致了他身份的边缘性,他身份的边缘性又影响了他的创作,使得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呈现出边缘性特征。同时,奈保尔在创作实践中摸索出了最适合表达自我的"杂糅式"的边缘性文体。  相似文献   

2.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是前殖民地移民作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独特的身份和特殊的经历使他具有宽广的文学视角。作为一个印度移民后代,奈保尔满怀深情地记述了生活于殖民地之上的移民后代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3.
作为当代英语文学世界最杰出的移民作家之一,奈保尔在欧美批评界广受赞誉,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其作品的非洲叙事却不断受到后殖民批评家的激烈批判。针对不同文化的阐释差异和对位性阅读,运用当代后殖民文化理论,以文化身份的视角重新解读《河湾》,分析作品中历史记忆与身份写作的隐性关系,在身份困惑和非洲叙事两层面揭示身份写作的表征内涵,在对奈保尔文学经验的总结中探讨后殖民批评中政治性阅读的某种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4.
奈保尔是一位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移民作家。移民知识分子的身份追寻和文化认同一直是奈保尔作品中探讨的主题。他的文学创作生涯是寻求身份的一生,也是知识分子不同心理阶段的一个体现:对自己贫瘠故乡的否定,追求身份的流亡,模仿,最终还是成为一个永远的异乡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奈保尔不同时期的三部代表作中主人公的分析,揭示出移民及其后裔在后殖民主义阶段面临的身份困惑、文化错位和权利失衡。透过奈保尔文学经验总结出正如奈保尔代表着全球化时代英语离散文学的世界性一样,后殖民主义时代文化他者的出路是世界身份。  相似文献   

6.
对于后殖民作家和理论家来说,定位、移位以及重新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正是这不断的位置的移动导致了他们身份认同的困境和疑难.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世间之路>,可以说是他对自己多年的流散(diasporic)经验的一种概括总结,同时也是对被帝国主导叙事(master narrative)湮埋扭曲的殖民地历史的重新书写,这个书写的过程同时也见证了后殖民主体的身份认同过程.  相似文献   

7.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苏·奈保尔在他的高度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中讲述了一个具有双重移民背景的天生流放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中苦苦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文章从社会学和后殖民文学批评视角再现了作者在此历程中所面临的危机:原本期望找到精神的归属地,在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后能完成自我身份认同,然而,在三番五次的"抵达"后,却发现依然身似浮萍,体验的是希冀和焦虑、欣悦与痛苦的各番轮回。  相似文献   

8.
以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为理论基础,对奈保尔2004年新作< 魔种>与此前的作品<半生>进行比较分析来探寻奈保尔本人的双重文化身份所导致的双重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危机.对奈保尔的创作作出了相对客观的评介,指出后殖民作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无法真正地、彻底地走出文化流亡者的窘境,也没能突破其独特文化身份的局限.对于奈保尔创作陷入瓶颈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留下了进一步思索和探求的空间 .  相似文献   

9.
V.S.奈保尔在其写作生涯里始终面临两个世界的双重困境,无法完全认同其中任何一方,游离于两个世界之间,在边缘写作。与大多数后殖民作家一样,由于复杂独特的文化身份因素的影响,导致作家主要以叙述个人移民史、家族迁移史、族群苦难史作为对抗主流文化、文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奈保尔的小说《半生》描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性别关系错位;欧洲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被消解,而在这个大环境下生存的主人公也迷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通过故事,奈保尔重构了后现代后殖民语境下第三世界的人面临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1.
在后殖民移民文学中,移民作家从自身经历以及写作实践当中意识到了移民群体的文化身份危机并积极思考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和重构移民文化身份的可能性,同时努力在现有模式下再现这种文化现象。他们的努力可以为其他后殖民作家以及后殖民批评家思考移民提供有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河湾》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了两个典型人物——费尔迪南和因达尔,在后殖民时代背景下,他们为消解身份困境、寻找文化认同做出了方向迥异的尝试,但最终都走向失败,这些失败的尝试折射出奈保尔对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身份的探索和态度。  相似文献   

13.
英国印度裔作家奈保尔的著作《抵达之谜》通过后殖民语境下的动物叙事,探讨了殖民冲突与文化融合,凸显了反对霸权主义的政治理想。小说中的动物表征,引领读者建立跨物种的情感联结,强调了“动物有灵说”理念下动物的主体性;同时,奈保尔通过动物与殖民地人民生命权力的丧失,暗示了二者被他者化的命运同构。基于动物与人类的形象指涉,小说刻画出后殖民时代前殖民地和前帝国的社会危机,并解构了传统的英国性,展现了兼具流动性与全球化趋势的后殖民生态政治。从作者对后殖民生态政治的建构来看,《抵达之谜》的动物书写挖掘了种际道德,成为奈保尔在后殖民语境下对霸权主义的有力回击。  相似文献   

14.
V.S.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他复杂的身份背景、寻找文化归属和精神家园方面的难题,都反映在其作品中。其作品《米格尔大街》展示了后殖民地人真实的生活状况;《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反映了后殖民地人对个人独立与身份的追求。在多部作品中,奈保尔以犀利的笔锋描述了殖民地制度带来的恶果。  相似文献   

15.
V.S.奈保尔的双重移民文化背景使他成为了后殖民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也让他的第一人称传记性作品更能反应出生活在文化夹缝中特殊的一代的文化身份取向性.本文通过对地理位移中叙述者所展现的不同文化姿态重新定位,从身处特立尼达所展现出的卑微姿态,到印度之旅中对母国文化既爱又恨的矛盾心情,再到抵达英国之后先依附继而超越的白人审美,探讨了叙述者在追寻自我文化身份旅途中最终的身份定位,证实了他在追寻自我文化身份的旅途中最终做出了倾向于宗主国文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论文探讨了奈保尔三篇有关西印度群岛的作品中的模仿主题.奈保尔在其作品中揭示了刚刚脱离殖民统治的西印度群岛国家所陷入的困境.奈保尔认为,这些国家在其争取独立的过程中和独立后,不顾自己具体国情,一味模仿西方宗主国的政治理念、偏见和具体措施.一部分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被殖民者可以通过模仿复制宗主国和白人世界来颠覆殖民统治.但在奈保尔的作品中,读者可发现这些模仿是多么可笑和不切实际.论文由此指出了后殖民理论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维.苏.奈保尔,一位英籍印裔作家,是英国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在进行小说创作时,除了潜意识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外,也自觉地汲取西方文化和小说创造的养分。他对约瑟夫.康拉德小说创作的借鉴就是典型例证。文章通过对两位作家主要作品的分析,发现奈保尔在写作主题和技巧两方面对康拉德小说创作都有所借鉴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主义作家奈保尔受多重文化的影响,身份混杂,处于"无根"的生存状态。奈保尔既对前殖民地国家的文化历史进行无情的批判,同时又对宗主国文化不能完全地认同。奈保尔的这种后殖民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使他创作出许多渴求寻找家园的无根边缘人形象,《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比斯瓦斯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奈保尔认为作为边缘人的殖民地人民追求身份、社会地位的努力以及对"中心"的渴望都是徒劳的。无根边缘人对家园的寻找,实际上就是奈保尔对文化归属的不断追求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边缘写作——作为“后殖民作家”的奈保尔其人其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 S·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他是被东西方两种文化撕裂、造就和定义的人,其作品反映了第三世界人民的灵魂痛苦和像他这样的“无根人”在寻找文化归属、精神家园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他也是“被写的”。奈保尔的故事,其实就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撤离后的前殖民地人民的故事,其内涵已远超出文学。  相似文献   

20.
后殖民主义语境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流散意识和流散文学,深刻地反映了后殖民时代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精神家园游离失所的状态.将印度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可对流散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本质认识.游走在边缘的流散学者的发展趋势,必将在同样的深度上拥抱和理解其母国文化和相对的他者文化,超越二者的差异和歧见,在相互碰撞的文化和价值中找到共性,这正是全球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