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明代中叶吴中文人集团及其文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中地区自古便为文化重镇,文人辈出,集团活动频繁。进入明代中叶以来,该地区与明初相比,商业、文化等方面趋于振兴,城市生活呈现活跃丰盛气象。在积累性人文底蕴基础上及受新文化环境的刺激,吴中地区文人集团活动不断兴盛,活动方式、组织结构、身份构成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折射出该地区文化环境变迁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2.
明代成化至嘉靖初期,吴中地区的文人交往、文人创作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并由此形成了“吴中文人集团”。文章梳理分析了“吴中文人集团”得名的由来,并回顾反思了近年来对这一文人集团进行研究的概况和特征,文章认为对其进行研究的专著少见;直接对其进行研究的论文只有两篇;有些论文间接涉及了吴中文人集团的形成原因、发展情况和其他问题:对“吴中四才子”进行研究的论文较多;研究者为此集团中的一些人编写了年谱,整理了作品。因此,“吴中文人集团”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着进一步研究的极大空间。   相似文献   

3.
明中叶,吴中地区兴起了"古文辞"运动。吴中文人力倡"古文辞",推崇"古文",学习对象几乎囊括了以前所有朝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古文辞"为号召的这场运动一时席卷吴中,在此影响之下,吴中文人理论上强调古人作品的思想性、情感性、辞采性;创作上继承古文尤其是吴中文学传统,同时他们厚古而不薄今,行文中也使用口语、俗语,对大众文化表示认同。"古文辞"运动成为明代"复古"潮流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乾嘉时期吴中经济文化发达,吴中女学在此时达到了高峰,不仅女诗人数量众多,还出现了三个人数达到10人左右、组织与活动都较为成熟的女性诗人群体,它们是:吴江地区计氏和邱氏家族女性群体、随园吴中女弟子群体和有"吴中十子"之称的女诗人组成的"清溪吟社".而吴中地区发达的经济和开明的思想环境、文化家族的联姻及家族文化对女性诗才的培养、名士为师积极提携奖掖,以及女性诗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这些女性诗人群体生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明代蜀中文人结社兴起于正德年间,发展于嘉靖年间,至万历时期巴蜀地区的文人结社逐渐多样化。明代巴蜀地区的文人结社属于地域性文人结社活动,受地域文化传统的影响,巴蜀地区的文人结社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相因相习、互为增益,文人通过结社酬唱展示巴蜀地区文人的文才风流,传播巴蜀地区的文学观念。明代巴蜀地区的文人结社是明代四川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了明代四川文学的发展,对巴蜀文学的传承以及文化传统的构建具有促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明代的青楼文化有着独特的乐籍制度、历史文化与时代背景。青楼是行院与女妓的统一体,代表着明代庞大而混杂的乐户体系与悠久历史的女妓传统。乐籍体系的建立为明代青楼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法律与制度上的保证;而女妓与文人的交往传统则为青楼文化注入了生机与灵魂。青楼文学反映了在青楼文化折射下的明代文人情态及文学传统。由于明代文人的生活境遇与价值观之不同,使青楼文学呈现出繁荣而复杂的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7.
明代中叶,诗画关系处于新变、发展的阶段.吴中诗歌异于同时的"七子"诗歌,世俗化、性情化得到发展,近于宋诗的人文性特征也日益显著.吴中绘画在生活化的同时,人文性也日见强化.人文性--学养、文化性质,是吴中诗画融通的重要方面,不宜忽视的重要特征.人文形象大量进入诗画,是其表现之一.诗画作者的博学多识、文艺人文性的取向,以及非感性的创作动因等,是吴中诗画形象载体等人文性形成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的刺激和社会"尚雅"风气的带动下,书画消费成为社会流行风尚.文徵明以其德望、文学成就,成为吴中地区书画与鉴藏活动的引领者,主导吴中地区风雅之好三十余年.在慕名尚奇风气引导之下,书画的消费需求激增,而文人书画名家的创作难以适从广大的消费需求,代笔应运而行,并进而发展为作伪.文徵明面对广泛的书画市场需求以及社交应酬时,不可避免地托人代笔以应时需,甚至对代笔、作伪行为持默认、鼓励、纵容的态度.随着文人的经济意识萌动,其门人弟子在默许的情况下极力模仿文徵明的书画风格、韵味,以迎合市场,致使书画风格趋于雷同,技法上难以得到变革、创新,最终导致了吴中地区书画创作模式僵化,总体上渐而衰弱.  相似文献   

9.
在明代王鏊的《王文恪公集》中,有一篇集中反映明代中叶江南经济,特别是赋税和徭役问题的重要文献,这就是《吴中赋税书与巡抚李司空》一文。现将自己的读后和对明代洞庭山人“舍本逐末”、弃农从商的原因作一探讨,以求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0.
从明弘治到正德嘉靖年间,吴中地区文人才子辈出,而徐祯卿、祝允明、文徵明和唐寅作为这一时期的吴中文人的代表,固然具有不同于普通文人的潇洒态度,其功名心的存在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他们,走仕进道路、参加科举是很自然的选择。但是这种功名心并不强烈,这也契合了当时吴中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的氛围。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期,在席卷全国的文学思想新变和复苏中,文学运动和文学派别表现得尤为突出,且南北方呈现很大的差异性。一是北方“七子派”的文学复古运动,一是南方吴中文人团体的文学活动。与北方文学的雄浑质朴不同,南方吴中文学多表现出缘情自适的文学风貌。这种现象从地域的角度考察与江南文化对吴中文人的浸润密不可分,同时这种地域性文学风貌又对北方复古及明代中后期文学发生着冲击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般观念认为,从明至清是中国美术史的衰落阶段,其实不然。虽然明清是封建社会走向消亡时期,而这时候,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和人文主义思潮,为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士大夫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文化建设领域。在身受各种环境条件的制约之下,他们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总是幻想突破成法,另立新法,以发挥他们的才能。在明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人画家真正把笔法与墨法自觉地、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笔墨发展为独立审美要素,与形象一起构成情趣画面,给欣赏者带来无限遐思与享受。明代文人画笔墨积淀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与哲学,以笔墨之道体现人文关怀,是明代文人画家在绘画领域开辟的一个新天地,是对文人情愫的深层次展现。  相似文献   

13.
沈周 ,字启南 ,号石田 ,是明成化、弘治年间吴中诗坛的领袖人物 ,在绘画上有明代第一人之称。他同时又是一位藏书家 ,博学多才 ,遍览《坟》、《典》、《邱》、《索》及杂家言 ,深谙“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之理。沈周的家乡长洲 (今苏州 )是明代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吴中地区是明代人文渊薮之地 ,藏书家辈出 ,书香绵延不绝。明代文坛沉寂半个世纪之后 ,吴中诗坛于 15世纪后半叶崛起。当时的苏州及附近地区 ,以沈周及其弟子为中心 ,有上千的诗人从事创作 ,促进了南方诗坛的复兴。沈周的诗歌“挥洒淋漓 ,自写天趣……不雕不琢 ,自然拔俗”(钱…  相似文献   

14.
西南地域文化对明代四川青神余氏家族文人及其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青神余氏家族为名门望族,有才之辈多出、文学代际相传,于文学、科考、政治等方面都声望盛隆,在巴蜀乃至全国皆有盛名。西南地域文化丰富了余氏家族文人诗歌创作的题材,深化了诗歌创作的内涵,促进了余氏家族文人气质的形成。余氏家族文人借由诗歌作品记录了西南地区的风俗民情,呈现了西南地区的文化历史,展示了其对西南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明代吴中皇甫四杰诗文为对象,考察江南地域传统如何影响明代的诗文创作。从中发现,江南地域传统一直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渗透在诗文创作中。选择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物象,营造清新自然的意境,采用繁复的描写和修辞手法,表现江南人的高超才情和文化优越感,是显性渗透的主要方式;而江南士人追求自由、崇尚隐逸的精神诉求正是其内在隐性支撑。江南地域传统伴随着江南人的足迹在明代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中叶,文坛风会流衍变迁,以复古求新变成为此期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吴中文人黄省曾,博学好古,以古文辞名世.他拜师问道于王阳明,千里论文于李梦阳,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不复古文,安复古道",将恢复儒家道统视为此期古文复兴的内涵与旨归.其最终确立的文章性道说,是阳明心学与复古文学相融通的一次有益的理论实践,也是对传统的"文以...  相似文献   

17.
吴中诗派与陈庄体山林诗派是明代成化至正德前期两大在野创作群体。前者系地方性文艺群体,受当时经济及地域文化传统的影响,比较侧重个人才艺性情的自由抒发;而后者成员则多为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在野理学家,受其理学素养、观念和思维的影响,诗歌大多是用来作为阐发自己理学观念和感悟的工具,部分作品过于俚俗,艺术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18.
金陵是明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刻书出版业在明中叶后持续繁荣,出现了很多同一姓氏的书坊主,形成了不同的家族刻书群落,如周姓、唐姓等。根据各家的载录与现存一些文献材料,对明代金陵地区的周姓书坊主及书坊进行了梳理、辨疑和补充,为分析金陵地区文学与文化的传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明代中叶大量的养生著作中,吴江县医学训科吴禄的《食品集》是一部较有代表性的食疗医书。他以《食物本草》和《饮膳正要》为蓝本,根据自身医学实践的经验进行增删改定,指导吴中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饮食、健康养生。  相似文献   

20.
徽州文人结社的兴盛,是明代文人结社的一个缩影。明代徽州文人结社活动正德之前很少,嘉靖、隆庆之际出现高潮,万历时达到鼎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除汪道昆主持的白榆社外,其他明代徽州文人社团皆具有鲜明的地域印记,入社成员大都来自徽州本郡。明代徽州文人社团大体有诗社、文社和禅社三种类型,社团的社约规定了入社原则、经费来源和使用、处罚措施等,据此可了解这些社团的活动特点。明代徽州文人结社丰富了徽州文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徽州文学创作的繁荣,提高了徽州文人的知名度,推动了徽州地域文学与主流文学的融合,使徽州在万历时成为在文学上比较先进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