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两大政治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广大人民去努力完成的历史任务。宪政国家的精神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有颇多契合之处。宪政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要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政国家)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2.
法制现代化是法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具体形式,也是现代宪政建设的核心内容。以民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人权为目的,宪政和法制现代化内在地紧密相联。如何在实现法制现代化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任务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在推行宪政主义的法治国家政制构架之中,宪政与司法的联系可概括为两种对待问题的方法和理念:“宪政司法”与“司法宪政”。“宪政司法”关注司法的宪政品性,着眼于司法运作和司法改革的宪政主义视角;“司法宪政”则极力倡导和探索宪政的司法进路,强调司法的宪政功能以及司法改革对宪政建设的意义。中国宪政建设与司法改革积极推进,当前应致力于塑造宪政型司法,建构司法审查制度,在宪政程序中导入司法理性,正确处理司法改革与宪政改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宪政的精神     
宪政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从法理学上说 ,权利和自由是宪政的核心 ,民主是宪政的基础 ,法治是宪政的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应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宪政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杨煌 《中华魂》2015,(3):19-21
站在2015年的门槛上,回顾过去一年的理论思潮,宪政无疑是一个热问和热点,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乱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决抵制住了乱花迷眼的众多宪政谬论干扰,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破除了宪政的迷思,阻断了宪政的邪路,明确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正确道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着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政是以宪法为依据治理国家的民主政治。宪政建设或宪政发展就是对宪法进行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生活的修正,修宪必须兼顾到宪法的至上性、稳定性和适应性。我国的宪政建设曾经走过了一段迂回曲折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1982年立宪和此后的三次修宪,我国的宪政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宪法中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科学地认定,并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写入宪法。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宪政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邓小平恢复了被“文化大革命”中断的社会主义宪政秩序,使中国政治重新回到民主和法治的轨道,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实践的发展,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石。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继往开来的伟大传承者,也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艰辛开拓的理论奠基者。  相似文献   

8.
宪政涵义三个层面中宪政理念层面是指以正义的宪法运行政治的一种思想,其中,正义的宪法应以人权为目的,以限制政府权力为必要条件,以法治为实施途径,以违宪审查为重要保障;宪政制度层面是指宪政理念的制度化;宪政实践层面则是指宪政制度的落实。宪政虽有三个层面,但在一般意义上,宪政一词的运用主要指贯穿着宪政理念的宪政制度的落实状态。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宪政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邓小平恢复了被“文化大革命”中断的社会主义宪政秩序,使中国政治重新回到民主和法治的轨道,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实践的发展,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石。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继往开来的伟大传承者,也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艰辛开拓的理论奠基者。  相似文献   

10.
宪政是以宪法为龙头依法治国的政治方略。为落实、监督、保障和促进我国宪法、法律的全面有效实施,必须建立保障宪法实施的机构和违宪审查制度。本文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讨论了英国式、美国式和欧式的司法审查模式、宪法保障机制与我国宪政制度存在的背景、制度、法治语境异同,阐述了我国宪政建设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宪法确立私有财产权保护原则的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第四次修正案,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了私有财产权不可侵犯的基本原则,这进一步提升了私有财产的法律地位,扩大了私有财产的范围,并为进一步完善私有财产的征收、征用制度提供了宪法依据。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2.
财产权是大多数国家的宪法确认和保障的核心人权。财产权入宪的主要意义在于为公民独立人格的形成和个人自治领域的维护创设基本的制度架构。知识产权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一种无形财产权,虽然与现代宪法规定的一些基本人权存在着某种价值上的悖论,但是知识产权入宪与财产权入宪却具有逻辑上的契合。实现知识产权入宪的关键是消除知识产权与基本人权之间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13.
权利金无论在智力财产领域,还是在自然资源的用益领域,都是产权关系的体现;基于物的母体权利形成的权利束,是用益人以权利金为经济对价获取的物权性权利。运用物权的观念,对矿产所有权的权利结构从产权关系角度重新进行构造,以矿产权利金为连结资源所有权与用益权的经济纽带,培育以市场体现国有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为主的资本机制,使国有矿资产在社会生产中真正转化成为国有资本,并获得应有的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14.
财产权是公民受到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刑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保障是宪法实施的重要内容。宪政背景下的公民财产权刑法保护制度应遵循宪法的基本价值和理念。我国刑法对公民财产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存在诸多与宪法不相吻合的规定,有必要予以调整,并通过构建违宪审查制度最终实现刑法公民财产权保护制度与宪法的契合。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浪费的制度层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浪费使得原本稀缺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严重限制了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本文在分析其浪费现象的基础上,透析了其深层次的制度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宪法》保护私有财产权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要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但在现实生活和司法实践中忽视和侵害私有财产权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为了维护经济发展,保障公民人权得到实现,应该正确认识保护私有财产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而历年来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农民的自主选择权、农民的宪法主体性地位均未得到足够的尊重,农民成为被城市化、被赶上楼的客体说明农民宪法主体性的缺失与私权的贫困.无论出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构想,还是宪法上人权保障条款的要求,都需要对传统的思路和实践加以检讨,确立农民宪法主体性之地位与财产权.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三农问题”问题的解决注入了新的精神元素和价值目标,提出作为手段而非目的的新型城镇化及其宪法指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宪法修正案的颁布,在此之前我国社会各界对私有财产权写入宪法的热烈讨论,在宪法层面上的表述最终有了答案。"私产入宪"是我国宪法变革的一大成果,标志着我国宪法观念的一大革新,并在符合国情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与国际做法接轨。同时,它也是我国宪政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宪法意识具有外来性和非自觉性的历史特征。公民权利意识的普遍缺乏性,党政权力意识的习惯固守性,是中国宪法意识主体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宪法意识在国家政治法律意识中理应具有主导性地位,但是目前所处的地位却相当尴尬。  相似文献   

20.
论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写入宪法,是2004年修宪的一项重要内容。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与宪政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保护私有财产权加快了我国宪政建设的步伐,体现了民主自由和个人自治,明确了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界限,同时也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把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写入宪法只是实行法治的第一步,还存在很多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