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现代交际》2006,(2):8-9
小时候听说,实现了共产主义就幸福了,但多年过去了,共产主义始终没能实现;再大一点又听说,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那时候会很幸福,后来发现“现代化”最多带来舒适和方便,当然,也带来一大堆麻烦,“现代”与“古典”与幸福不幸福无关;再长大一点,幸福的指标变得很具体了,比如:有好工作、赚大钱、买大房、开名车、娶漂亮老婆、生大胖儿子等等。周围不少人陆续达了标,  相似文献   

2.
唐爱芳 《老年人》2009,(5):29-29
娘老子生下我们兄弟姐妹4人,又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拉扯大。参加工作后,特别是当我们都做了父母亲后,都知道母亲这一辈子不容易,所以我们都很孝顺她,并希望她有一个幸福温馨的晚年。  相似文献   

3.
卞文志 《职业》2013,(13):80-81
全美制油业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刚参加工作时,由于学历不高,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他所从事的工作只是一些简单而又普通的事情。因为做着这种连小孩都能胜任的工作,他在公司里常常被人奚落,遭人白眼。他很想换个工作,却又心有不甘。他想,要使这项工作有所突破的话,就得找一个支点,坚持做下去,把自己的职业生涯画成一个大大的圆,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  相似文献   

4.
她怀孕后很少回娘家,“烦,不想看他”。“他”指爸。爸在小巷生意人家长大,生就一张俊脸和迷死人不赔命的贱嘴,在外面走一遭,再回来,总像穿过五月花荫,一身抖不干净的碎花瓣碎风流。妈把女人的常用招数都用了:打、吵架、跟踪、找长辈论理、喝洁厕剂……爸妈离过婚又复了婚。  相似文献   

5.
猜谜游戏     
若水 《老年世界》2008,(8):30-30
我有一位老友“曾局”(自他担任局长后,我们一直这样称呼他),退下来后就向老友们说,今后就别再叫“曾局”了!就叫我老曾吧!我们都遵照他的“意见”,相见时喊他老曾。可是一个月后,听他的女儿说,她爸在家总是长叹:人啊,真是势利眼。人刚离岗,人们对他就另眼相看,连称呼也改了!这时我才明白:老曾的骨子里对“曾局”的称呼其实是很在意的,后来,他竟整天闷在家里,不与人们接触。  相似文献   

6.
一人与科室领导结怨,先是工作上不配合,再至四处投诉,最后公然谩骂,在门口贴领导的材料。当然,这人有公职,是行政编制,可以精神失常,领导可以往他那“铁饭碗”里少舀些饭,但不容易把他的“铁饭碗”打碎。这不同于那些被聘用者、临时工,干活多拿钱少,没福利,逢年过节不能领带鱼,越受气越不敢放肆。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身份问题一直困扰着职场上的人,三六九等,同工不同酬,文凭加水平,左右都可以卡住你。  相似文献   

7.
松涛不敢说自己是“金领”或者“高级灰”,至少也是个“白领”。可没想到美女主持雪儿奉送上“绿领”的衔头,要请他上电视做节目。要拒绝美女的邀约,对他来说就像要太空里的陨石抗拒万有引力定律一样。虽然心里头早写满一万个愿意,他表面上还是装出一副懵懂憨厚的样子,请教雪儿什么是“绿领”。“就像你这样,简约,健康,品位,环保,爱心。”  相似文献   

8.
孟兰英 《老年人》2009,(4):28-29
“人生如果有音乐相伴,生活就会有歌样的甜美。”这是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对生活的感受。从在职时的日理万机到现在的悠闲自在,李岚清不仅在退休这道“关”上过得很顺利,而且因为有了音乐和篆刻等爱好相伴,日子过得丰富多彩。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充满了乐趣”。他对生活的态度,或许能给人们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9.
南振中 《公关世界》2009,(12):58-58
母亲张秀芳一生操劳,熬出了个“四世同堂”。在母亲90岁生日前夕,全家人商量要献给母亲一首歌,我负责提供歌词,我的喜欢音乐的弟弟谱曲。我从来没有写过诗,更不知道歌词该怎么写,脑海里只有勤劳、宽容、善良的母亲的影子。6月17日凌晨3时,睡梦中忽有所悟,从心底流出了几段“大白话”。我披衣而起,赶紧把这些话敲进电脑。于是,就有了这首《妈就是“家”》。  相似文献   

10.
一他从小就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7岁,母亲拉着他的手去学校报名。虽然之前母亲每天都很认真地教他数数,可是到了学校,当老师让他数数时,他不是丢三就是落四;老师问1 3等于几,他扳着手指头想了半天,才怯怯地说等于5。老师便挥挥手对母亲说,明年再来吧。母亲赔着笑,说已经晚了两年了,再晚可就把孩子给耽误了,这孩子真的很乖,您就收下他吧……母亲说着泪就涌了出来。老师动了恻隐之心,迟疑着说,让他来吧,能不能学好,可全在他自己。听奶奶讲,他小时候其实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8个月大就会叫爸爸妈妈,1岁多时就能摇头晃脑地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在他两岁那年的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好人     
李敖 《中外书摘》2008,(7):70-71
小孩子看电视,他对形形色色的剧中人,弄不太清,因此他采用一种检定的标准——“是好人,还是坏人?”这种“二分法”,对他很方便,对被他追得烦得要命的大人也很方便。大人只要说“是好人”、“是坏人”,小孩就心满意足了,大人也觉得省事。  相似文献   

12.
吃掉大苹果     
有一个小男孩很爱吃苹果,他的父母便常常买来又大又鲜的苹果哄他开心。 每逢吃苹果时,小男孩的父母总会问儿子:“宝贝,最大的苹果应该给谁呢?”他们希望以“孔融让梨”的故事来教育孩子。小男孩挑出一个最大最红的苹果给奶奶.奶奶的脸乐开了花,说:“宝贝,你吃这个吧,瞧,你爸爸买了好多呢。”小男孩又捧着大苹果给父母,父母同样笑着婉拒了。最后,苹果又回到小男孩手里。看着小男孩开心地大嚼苹果的样子,大人们心里都美滋滋的。此后,每每分苹果,最大的苹果都会仿如例行公事般的在大人们中间转了一圈后.又理所当然地回到小男孩手里。  相似文献   

13.
《金色年华》2010,(9):42-43
编辑老师:你好!我是个不光彩的“第三者”。我今年27岁了,他比我年长17岁,他无论工作还是做事都很细心,且人上进、积极,和他在一起一年多了,他是那种即便知道我对他撒了谎也不会拆穿我的人。  相似文献   

14.
朱哈买布     
朱哈要买一块做长衫的布料,和布店老板讲定价钱三十个迪尔汗。他忽然想起自己的长衫还很新,不必再做,于是对老板说:“我不做长衫了,你给我换一块做袍子的布料吧!”老板给了朱哈一块做袍子的布料,朱哈拿起布料就走。老板  相似文献   

15.
一次,在一个学术讨论会的空隙里,我与几位老友聚叙。大家既是同行,又在不同战线上。一位当过多年“父母官”和“州官”的领导同志,讲他退下来以后,有三件小事,让他感触颇深。他说:“一次,我骑自行车上街买西瓜,买了四个,把两个放在前面篓里,再把另两个往车座后面架子上绑。滑溜溜两个西瓜,很不好绑。这时,那位卖瓜的老汉连忙过来帮忙。他几下子就把滑东西绑结实了。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建立,无论在内地还是在澳门,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和谐”何以可能,这样的“社会”如何建立,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了。澳门的中西交流、冲突与和谐已经有了450年的历史,理应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心得,在和谐社会的建立上有所成就。所以总结一下这些方面的教训与经验,一方面可以为澳门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可资他人借鉴,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7.
最近看一本谈疾病如何自愈的书,书中提到一个观点很有意思,说人有病啊,其实是身体在和你闹别扭,这时候,你想到的可别光是怎么修理“他”,而是应该静下心,坐下来,和自己的身体好好谈谈,究竟“他”有什么想不开的,还有什么要求,双方尽量达成谅解,这样,你的身体就会充分发挥“他”的潜能,自动把病给治好。  相似文献   

18.
兰君  浏泓 《现代妇女》2010,(8):40-41
常常有女人感慨,明明自己是为了他好,可在他那里怎么就变成唠叨.变成指责,变成纠缠了呢?他怎么就听不出自己言语中的爱意呢?其实.很多时候是你不懂他的心,因为男人和女人说“爱”的方式不一样,对“爱”的接收程度也不一样。如果妻子细心一点,多做换位思考,向他释放“爱”的信息并不是难事。  相似文献   

19.
送母亲出嫁     
父亲病逝后 ,我把悲痛欲绝的母亲接到万县 ,与我这个长子一起生活。虽说家里经济不太宽裕 ,但完全能够满足并无奢求的母亲的需要。我把母亲送进老年大学 ,她学画画 ,很快就入了迷。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 ,寡居了5年的母亲也从丧偶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她性格开朗 ,从老年大学回家后 ,总有说不完的话。后来 ,还有意无意地讲起了老年大学学员找老伴的故事。母亲当趣事来谈 ,我们当笑话而听 ,并没有多想什么。再后来 ,母亲笑着提起 :“滕校长这人真逗 ,说要给我介绍对象 ,也不问人家愿意不愿意。”我听了还是没有在意。不料 ,年底的一天 ,母亲趁着我一人在家 ,郑重地对我说 :“滕校长给我介绍了他的一个战友 ,叫黄绍和 ,也当过校长 ,现在离休了 ,你说去不去见面?”我正准备出差 ,就顺口说 :“可以呀!”转而想到这是一件大事 ,得细细思量 ,又说 :“好事不要着急 ,还是等我回来再说吧。”母亲没有吭声。几天后 ,我出差归来 ,妻子悄悄跟我说 :“妈妈在滕校长家与那个人见过面了。听妈的意思 ,双方还挺满意的。”我这才感到箭在弦上 ,已经非同小可了。年近花甲的母亲还想再为人妻 ,我首先想到的是面子往哪里搁。当晚 ,我急忙把弟弟叫来...  相似文献   

20.
手机     
年迈的母亲住在偏远的乡下。我每次往家里打电话,不是打不通,就是母亲不在家。我想给母亲买部手机,只要她学会了发短信,我们母女就可以经常保持联系,也能让在外做生意的父亲给母亲报平安了。那天,我真的买了一部三星牌手机带回家。母亲接过手机满心欢喜,仔细端详了一番,就认真地问“:这洋玩意儿咋用呀?”我说“:好学得很,一学就会。”母亲有高小文化,脑子好使,在我印象中是学什么像什么。比如,她年轻时学裁缝,三个月就出师,做的衣服还像模像样。果然,母亲拿过手机的说明书看了看,再由我稍稍指点,她就掌握了基本操作。我又告诉她手机有短信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