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蚂(青蛙)节是红水河一带壮族民间一个古老而独特的传统节日,东兰县是蚂节最为流行的地区之一。每年春节举行的“祭蛙婆”活动,其仪式包括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这种质态古朴、文化内涵丰富的祭蚂活动,是壮族及其先民进入福作农业社会以后,为祈求风调雨顺、人了繁衍、粮食丰收而生发的对青蛙崇拜的一种仪式。蚂节中的敲铜鼓、唱山歌、跳舞等活动,丰富了民间文化生活,展示了当地壮族的历史文化风貌,增进了民族的团结,促进民族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蛙的形象在我国南方是随处可见的。它不仅活跃在广阔的田间原野,而且铸立于古代先民遗留下的铜鼓之上。壮族作为一个稻作民族,对蛙尤其偏爱,至今民间仍然保留着许多与蛙有关的民俗活动。它折射出了南方古代民族对自然界的认知方式和朴素的世界观,反映着壮族古代先民在这种认知方式以及世界观影响下的行为准则。壮民族对蛙的偏爱、对蛙的崇拜和神化程度是其他民族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3.
论壮族蛙神崇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蛙神崇拜是壮民族诸多的古老图腾崇拜之一 ,曾深刻地影响着壮族人民。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和民族学材料 ,从蛙图腾的起源、发展及衍变 ,蚂虫另节与蚂虫另歌会、蛙纹铜鼓、花山崖壁画等阐述蛙神崇拜的意义和影响 ,以及壮民族从血缘到族缘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蚂信仰是广西壮族众多信仰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类别,它衍生和发展出多种多样的祭祀活动,形成了该民族特有的民族信仰与审美意识。蚂是壮语对蛙的俗称,它作为崇拜和信仰对象的文化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寄托了壮族的民族情感。至今留存的蛙纹铜鼓、花山岩壁画等艺术表现形式,是壮族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尊重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冼周 《民族论坛》2012,(16):110-112
何光岳先生的遗作《炎黄源流史》以读音相近之故,论述俚人源于炎黄时期的方雷氏,其论证方法有误。关于俚人的名号"俚",何先生认为是源于方雷氏之"雷",这种观点与图腾的涵义不符,但我们不可否认俚人的文化有很深的雷崇拜的烙印。俚人铜鼓上的蛙饰不应看作是青蛙图腾,而是雷崇拜的一个因子。  相似文献   

6.
壮族蛙婆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广西红水河两岸的东兰县壮族山村,从古至今,每逢新年到来,都要欢度一次盛大的蛙婆节(青蛙节)。蛙婆节自农历正月初一起延续至月末,村村寨寨铜鼓声不断,男女老少沉醉在欢乐的歌舞之中。壮家过新年,别具新彩。广西各兄弟民族的传统佳节,各有特色,而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要数壮族蛙婆节。它产生于人类历史的初期,源远流长,历久不衰。然而,壮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历代统治者又把它视为“伤风败俗”,关于蛙婆节没留下史文记载,也极少有人去探究,这是一件遗憾的事。笔者生长在红水河边,小时候参与蛙婆节的活动,建国后从事  相似文献   

7.
壮族牛崇拜出现时间的考古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前时期,壮族先民曾流行过牛图腾崇拜,出现过以牛为图腾的部落。壮族先民最早崇拜的是本地产的犀牛和水牛。战国时期,开始有黄牛从我国西北地区传入壮族先民聚居的广西地区,后来与水牛一道,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牛耕的流行,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牛的崇拜观念,并逐步演变成对牛的崇敬与爱护之俗。这不仅在民族学资料方面有许多反映,而且也得到了考古学资料的证实。本文通过壮族及其先民聚居的广西地区的考古发现,对壮族及其先民牛崇拜出现的时间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8.
壮族蚂节     
“蚂节”,是流传于广西天峨、南丹、东兰等县壮族的传统节日。 相传青蛙是天上玉皇派来人间报晴雨的,后被人杀害,从此天旱,民不聊生。壮族先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给青蛙隆重殡葬。此后,人间又过上了好年景。为了感谢青蛙的恩德和祈求平安、丰收,人们每年都举行“蚂节”,一直沿袭至今。  相似文献   

9.
上古时代生活在祖国东南沿海数千里大地上的百越民族,曾经以水稻种植、纺织造船和高度发达的青铜鼓、剑冶铸技术,为伟大的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贡献;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人先民的精神文化,诸如图腾信仰、自然崇拜、灵魂观念以及信鬼事神的巫术活动等等,也同样映现出幽隐谲诡的色彩。一从宗教学的历史上看,图腾崇拜要算人类思想史上发生最早的一种宗教信仰了。在氏族社会中,图腾是先民们崇拜的对象,是氏族的象征和标志。文献记载、考古发掘报告和民族学资料表明,古代越人认为青蛙和鸟  相似文献   

10.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共有15,489,630人。壮族分在的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岩溶地区,为天下少有的奇景。壮族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百越”民族,族称来源于部分壮族的自称,这些自称如“布壮”、“布土”、“布侬”等。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1300多年前,壮族曾出现“土俗字”。著名的“花山崖壁画”是壮族古老先民的伟大创造。在广西北流出土的云雷纹大铜鼓,号称“鼓中之王”。壮族有著名的创世长诗《布洛陀》、英雄史诗《莫──大王》等。壮族的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共1000种以上。古代壮族先民曾把凿齿当成是成丁礼(成人礼),还曾有文身的习俗。至今壮民崇尚蓝黑色,并将之用于服装的镶边和居室栏杆上,实际上是文身的延续存在。今天的壮族,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提高,教育与文化也适应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众多的民族中,关于青蛙的神话传说并不少见,黎族、汉族、纳西族、彝族及藏族的一些支系,都有关于青蛙的神话传说和对青蛙的崇拜现象。但作为一个完整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和传统节日,却只见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上游流域的壮族地区。在东兰、巴马、凤山、天峨等县内的壮族村落,每年春节多举行盛大的蚂蜗节(青蛙节)。对壮族的蚂(虫另)节,学术界曾有过一些研究,但观点和结论众说不一。有的认为是一种图滕崇拜;有的认为属于自然崇拜中的动  相似文献   

12.
海南黎族蛙崇拜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蛙纹是海南黎族社会中表现在妇女文身、织锦及生产生活用具等方面的重要纹饰,它具有更深层次的崇拜意义.本文试图对黎族青蛙纹的崇拜涵义追本溯源.  相似文献   

13.
宜州近年发现的两面石寨山型铜鼓和画马崖岩画 ,同属一个地点。这一发现 ,为了解历史上宜州一带的壮族先民与滇越民族的关系 ,揭示宋代“宜州买马”的交易场所和明代“怀远驿铺”的历史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杨翰卿  王曾 《民族学刊》2019,10(3):44-49, 115-116
作为壮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曾以古文经学为特色的儒家经学形式活跃兴盛于壮族先民地区,以董仲舒之学和以“统合儒释”为思想内容的汉唐儒学传播影响于壮族先民地区,以程朱陆王为主体的宋明理学浸润渗透于壮族先民地区,同时集中表现在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与儒家思想的一致性。这是我国历史上壮族先民在精神文化上能够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可资总结弘扬的思想经验。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向来就有动物崇拜的习俗。牛也不例外,曾被不少少数民族的先民视为氏族图腾而加以崇信。据《山海经》载,作为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形象,古羌人中的一支被称为“牦牛先”,嘉戒藏族所崇拜的祖先“额尔冬爷爷”,也为“牛首人身”,这些都是明显的例证。北方的契丹人和蒙古人,也以牛为氏族图腾。南方的傈僳族、黎族、壮族、傣族、彝族、布依族、怒族等少数民族,都还保留着牛崇拜的习俗。可见中华民族有关牛崇拜的文化现象,不仅历史渊源很深,而且涉及的地缘范围也很广。藏族的先民自古以来就…  相似文献   

16.
河池传世铜鼓的“神器”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西河池地区的壮族及其他民族将铜鼓奉为“神器”。人们笃信铜鼓是神赐 之物,具有神奇的本领,是酬神驱鬼、祛灾纳吉的神圣之器,因而总是在最隆重的祭祀活动中 使用,将它视为镇寨之重器、传家之至宝而代代珍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方民俗中有关青蛙信仰与崇拜的起源说法较多,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一是稻作祈丰收,二是生殖崇拜,三是戏剧之神等,其中的稻作祈丰收说与生殖崇拜说得到较普遍的认同。笔者认为,青蛙信仰起源于原始巫祭祈雨,巫师交感星相而附会成对西方白虎七星中的“奎星”崇拜,然后被衍生为两种祭祀主题方向原始巫之星相学——奎星崇拜——祈雨——稻作祈丰收——社戏祭祀之神,原始巫之星相学——奎星崇拜——治水——驱邪逐疫——祈求生育平安。至今仍盛行的江西省金溪县青蛙崇拜现象,折射出南方古代民族青蛙信仰变迁过程中,由巫师对“奎星”崇拜而附会为青蛙神的交感点,从而揭示南方古代民族青蛙信仰由“理念”嬗变为神祗的“神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娲神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广泛流行的漩涡纹是汉字“神”、娲”、涡”的原型,蛙纹是“蛙”、“娃”的原型。甘肃青海地区彩陶上的漩涡纹、蛙纹、四大圆圈纹等图案应该和女娲传说有关,反映的可能就是女娲造人并化万物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9.
大明山最先是居住在其周围的壮族先民西瓯骆越崇拜的圣山,是壮族民间传说中最高的山,是壮族的祖宗神山,大明山正是靠其区内率真纯朴的民族风情、古老神秘的文化遗产和神话传说延续了自己的文脉,其外化为雄奇幽险的自然景观.因此,大明山景区应该以壮族深厚文化底蕴和多民族文化特色为依托,反映出壮族独有的精神内涵,从而向世界营销广西,有效传播壮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壮族历史文化与《壮学丛书》 --《壮学丛书》总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壮族是华南珠江流域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壮族经历了先秦时代的自主发展、秦汉至民国时期在中央王朝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处中生存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三个阶段.在自主发展时期壮族先民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化,形成了以"那"(稻作)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以及以铜鼓为代表有青铜文化、以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以<布洛陀>为代表的神话文化,以鸡骨卜和"麽"为代表的原始宗教文化、以"三盖"说、万物"波乜"观为基础的朴素哲学思想和以"欢敢"(岩洞歌)、"欢娅圭"(蛙婆歌)为代表的歌谣文化等.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下的发展时期,今桂东、桂东南、桂北的壮族先民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而今桂西南、桂西北及滇东、黔南地区的壮族及其先民则形成了主体性与开放性、包容性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保持本民族语言本质一致性,利用汉字及其构字方法构造表达壮语音义的民族文字;吸收汉族宗教文化因素,形成了以"筛"为代表的信仰多神的民间宗教;以氏族部落"都老"制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延续;以民歌为主流和以歌圩为表征的文学艺术等.在今桂西地区,有不少汉人长期与壮族杂处而融入壮族之中.壮族文化与华南、东南亚及环太平地区诸民族文化具有渊源关系,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和整体性的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壮学丛书是以建立壮学体系以及促进壮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的一项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