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坛回忆     
第八章历史的悲剧经过八年抗战胜利以后,国家应当进入一个和平建设的时代。当时苏、美、英三国均不赞成中国内战,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并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三同志赴渝和蒋介石商量团结建国大计。1945年9月18日,我以第四届国民参政员身份参加参政会欢迎毛主席的茶会,听到毛主席即席致词说:“今后当为和平发  相似文献   

2.
<正> 抗战胜利后,我党曾提出“和平民主新阶段”的口号,并且认为这一口号实现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对中央这一基本估计,学术界大都持赞同态度,有的同志甚至认为这个口号曾一度变成了事实。从所见材料看,中央认为“和平民主新阶段”有实现可能性是基于以下几点:解放区的空前强大、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内战、国际形势的影响及蒋介石内部困难甚多、矛盾重重等。我认为仅根据这几条,在当时出现一个极短暂的和平局面是可能的,但这远远  相似文献   

3.
论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燃起了全面侵华的战火,中华民族面;隔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抗日理所当然地成为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任务。但即使是在抵抗日本侵略的历史条件下,政治民主也是不可或缺的。必须看到,在抗日战争时期,民主与抗日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对此,毛泽东作过多次论述。他认为,抗战需要全国的和平与团结,没有民主自由,便不能巩固已经取得的国内和平,不能增强国内的团结。抗战需要人民的动员,没有民主自由,便无从进行动员。而没有巩固的和平与团结,没有人民的动员,抗战的前途便会蹈袭阿比西尼亚失败的覆辙…  相似文献   

4.
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是国共关系变化的晴雨表。抗战后期美国基于自身利益和战后霸权考虑 ,其对华政策的基本点是保持中国内部团结、防止分裂 ,促使国民党政府联合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 ,共同抗击日军。但在促蒋联共及对蒋介石政府支持力度上 ,摇摆不定 ,走出了一条“之”字路 ,国共谈判也因此谈谈停停 ,阴晴不一 ,最终因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彻底转向助蒋压共拒苏 ,而导致战后国共关系破裂 ,内战爆发。美国对华政策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5.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争取和平的思想之主要目的是成立有无产阶级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推迟或限制内战在局部地区的策略思想是次要的.但它在战后历史演变的各阶段其内涵主次表现不尽相同:抗战结束至国共停战协定签订阶段,毛泽东尽管认为内战与和平的可能性同时存在,但根据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认为只要努力争取,实现国内和平的可能性要大于战争的可能性;停战协定签订后至四平之战结束阶段,毛泽东认为这是争取和平民主的新阶段,真诚希望与国民党及国内各民主党派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四平之战后至全面内战爆发,鉴于中共的力量不足以制止内战,毛泽东争取和平主要是从策略考虑,即尽可能争取时间备战,以应付全面内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6.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是蒋介石在处理“一二八”事变时推行的误国方针,是不抵抗政策的继续,其后果则直接断送了淞沪抗战的大好局面。  相似文献   

7.
孟端星 《学术探索》2006,(1):112-119
抗战初期,高宗武奉蒋介石之命暗中从事和平交涉,在与日本交涉过程中,他没有欺骗或背叛蒋介石,也没有诱使汪精卫上钩,让汪跳火坑,更不是“双料间谍”;他无意做汪精卫的代理人,却被日、汪利用;在日、汪“和平运动”中,他仍然企图实现蒋、日“和平”;脱离汪精卫,是其从事“和平交涉”的主观出发点与日、汪“和平运动”的进展相矛盾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在党领导下,经过八年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无数次反帝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抗战胜利后,饱受多年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渴望着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安居乐业,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独立、富强的新中国。这个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在中国展开了一场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大决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积极准备发动内战。中国人民日益认清了蒋介石的反动面目,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制止内战,争取和平民主,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被毛泽东称之为反对蒋介石的“第二条战线”的蒋管区学生运动,是整个人民运动的一部分,它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同蒋介石的斗争,对蒋介石反动政权的早日灭亡起到了促进作用。 蒋管区学生运动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阶段。(1945年12月—1946年8月)。蒋管区学生运动是以昆明“一二·一”运动为发端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我国的学生运动也进入一个新的高潮时期。而这个时期学生运动的第一把火,就是震惊中外的昆明“一二、一”运动。1945年11月,随着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反动面目的暴露,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毛泽东的和谐社会思想集中体现在建国后《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关于和平赎买资本主义工商业等论著之中。本文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统一战线理论、“三三制”民主政权理论与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分析,认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对立中求统一、在冲突中求平衡,以及在对民主政治的阐释和实践中追求公平与正义,已经含有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十分复杂与艰难的社会环境和革命实践中激发和孕育的理论,既是指导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法宝,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论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政治表现张伟良毛泽东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而两党中以国民党为第一党,抗战的发动与坚持,离开国民党是不能设想的。”①做为国民党领袖、中国抗日军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在抗战期间,既有把民族利益放在阶级利益之上...  相似文献   

11.
值此抗日战争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年之际,回顾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民主而进行的斗争与做出的努力,仍有着重大的意义。八年抗日战争的胜利,给饱受牺牲离乱之苦的中国广大民众、各党派各阶层人民带来的欢欣与对和平、民主、富强国家的企盼是不言而喻的。做为人民利益与意志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在“七大”上就提出了建  相似文献   

12.
四十年前,国共两党在重庆举行会谈并签订了《双十协定》。本文试就重庆谈判的酝酿、经过和失败,说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损”①,“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②。一抗战胜利后,经历了八年残酷战争浩劫、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人心思和,人心思安,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内环境,以重建家园;期待着国共两党之间“化干戈为玉帛,变斗争为团结”,携手共建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经受八年艰苦抗战的考验,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全国建立了十九  相似文献   

13.
赵权璧 《天府新论》1994,(1):100-100
重庆谈判与战后中国的政治走向赵权璧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是国共两党围绕建国方针进行的一场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这场斗争,对战后中国时局发展和中国前途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一、重庆谈判是时代潮流的产物。战后中国政局的基本特点:阶级矛盾代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对蒋方针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关键。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毛泽东非常想把蒋介石弄到延安审判,但莫斯科坚持反对这样做”,①把蒋介石的释放归结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逼迫。国内则往往以“毛主席英明决策”③一语来概述中国共产党制定对蒋方针的过程。拙文试图就接触到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探讨毛泽东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关系,一则辨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独立自主地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二则说明制定和平解决方针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毛泽东在时局转换中审时度势,几经调整才寻求到了解决事变的最佳途径,从而…  相似文献   

15.
史学界对朱培德江西“分共”事件着墨较少。其实,朱培德在江西用“遣送”方式“分共”,既有别于蒋介石集团的血腥“清党”,也不同于后来汪精卫集团的“七·一五”政变,他开创了第三条全新的和平“分共”方式:“分共”不坚决、不彻底,在“分共”的善后态度上先“送”后“迎”。由于当时深刻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朱培德采用了和平“分共”方式,随后不久,又恢复农工运动,共产党人纷纷返赣工作,江西的工农运动再现生机,这是史学界长期忽略的现象,也体现了这一事件对国共关系的巨大影响,并直接为日后共产党人和革命军队云集江西、发动八一南昌起义创造了较好的环境。八一起义后,宁汉合流,朱培德才开始积极“分共”,并由和平“分共”转为武力“清党”。  相似文献   

16.
抗战初期,国共再度合作。国内外一些舆论界人士怀着喜悦的心情,把这喻之为国共的“蜜月时期”。如果说,这一形象的提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抗战初期国共关系的话,那么,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成立,则可以说是这一“蜜月时期”的高潮阶段。第三厅在分管宣传工作的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及该厅厅长郭沫若的领导下,广泛团结了思想界、文化界、学术界的爱国和有识之士,“以笔杆代枪杆”,为抗战救亡而呼喊,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里最活跃和最有成绩的部门之一。无论是过去和现在,每当人们提及三厅,“就  相似文献   

17.
“一国两制”构想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推进了我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有效地维护了地区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一国两制”构想作为指导我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其理论原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与统一,即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维护一个中国的原则。早在1983年6月,邓小平就明确地、坚决地拒绝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说“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而不是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①1990年9月,邓小平指出,台湾某些人想搞“一国两府”,这实际上还是…  相似文献   

18.
顾晓英 《理论界》2008,1(6):263-26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领导高校的组织基础。处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第一线。认识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内和谐”的重要性,增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内和谐”,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9.
“安内攘外”是国民党南京政府处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矛盾的基本方针;“反蒋抗日”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处理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的基本方针。这两个方针是两党在同一历史条件下所做出的不同的历史抉择,这既是由各自不同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由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反映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互以对方为主要敌人的基本思路。但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国共两党都在调整自己的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并率先放弃“反蒋”的口号,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国共两党在抗日的大前提下,重新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并且最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20.
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是中共在抗战后期提出的政治主张。由于中共力量的增强、民盟的支持、国内人民对和平的渴求,加上美国对国民党政府改组施加的压力,在当时的中国的确出现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可能性。然而蒋介石集团反民主的本质以及美国对华政策重心的变化,使"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最终未能成为现实,从而使中国政治发展失去了一次良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