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读"网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梅 《社会》2001,(9):35-38
背景及概念界定现在 ,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电脑的频率越来越高 ,电脑联网加强了这种以电脑为中介展开交往和“接触”的趋势。互联网以其独特优势诱惑人们把大部分人类生活搬上互联网 ,“数字化生存”这一新名词的产生明确地告诉我们 ,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开始了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生存状态。性爱主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进入互联网 ,并且成为人们登陆互联网 ,在互联网上“留连忘返”的重要诱因。不管社会文化再怎么否认 ,事实上互联网已经成为虚拟性行为的最大场所。特别是针对某些特定的族群 ,网络性活动更是具有无可抗拒的诱惑力…  相似文献   

2.
论虚拟时空     
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石的虚拟时空在当代的出现,不仅使人们改变了对时空的传统认识,而且也将人的生存带进了一个虚拟性的时空形式中,实现了人类生存从现实时空向虚拟时空的重大飞跃,形成了对虚拟时空这一崭新人类生存形式的新阐释。在由计算机技术所组成的网络化、数字化这一崭新的平台上,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虚拟时空。虚拟时空是一个非物理性和非线性的世界,它超越了用"实物符号"表征现实对象的局限,使实践过程所必需的时间、场所被大大压缩,从而使人们的生存实践活动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数字化生存方式标志着人类生存时空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虚拟时空作为人的虚拟生存的重要存在形式,表现出了虚拟生存运动的时空跃迁。与现实时空相比,虚拟时空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是时间的可逆化与空间的共享化,二是时间的即时化与空间的流动化,三是时间的弹性化与空间的压缩化。虚拟时空不仅通过将信息权力分散到数以百万计的电脑之中形成一种处处皆中心、实质上又等于处处无中心的新型空间社会,而且也使由计算机网络构成的虚拟社会的活动都能够通过不断地重演来消解时间的方向性和唯一性,使时间的不可逆性发生了逆转。在虚拟技术时代,时空物理性状近乎消失,时空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不断彰显,这不仅实现了主体和技术手段的虚拟,而且也实现了既脱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虚拟实在。虚拟时空的出现,使时空的客观形态不断被压缩,与此同时,时空的人性化特征得到了彰显。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虚拟时空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虚拟时空的"虚化"与"实在"的问题,二是虚拟时空的"确定"与"模糊"问题,三是虚拟时空的差异与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3.
袁薇佳 《探求》2018,(2):108-111
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和虚拟社会环境的出现,使现代人生活于虚拟和现实交替的社会环境中,"90后"大学生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明显体现了网络化、数字化的生存逻辑。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社会环境、政府管理及高校教育引导的现状及特点,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全面、有效地建构大学生文明网络交往机制,营造开放向上的先进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络中人际互动的新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90年代全球“信息高速公路”(NII)热潮兴起以来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言的“地球村”(GlobalVillage)正呈现在我们面前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虚拟化的网络社会正逐渐成型。互联网络已远远超出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体的意义 ,它简直就是一个无所不在 ,无时不在 ,既虚拟又实在的影子社会 ,并对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虚拟公司”、“虚拟商场”、“虚拟闲聊”等另类的人类生存方式渐露端倪。“虚拟生存”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具革命性的生存方式正在全球兴起。有关信息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成…  相似文献   

5.
网络主体的虚拟生存是一种基于虚拟技术的幻觉式精神存在,但与主体现实生活中的幻觉则有着本质区别."同感幻觉"使网络主体得以超越现实实在,获得新的人工经验.赛博空间中主体与他者、时间、空间的关系呈动态特征,动态化拉近了主体与他者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主体与他者关系中的时立及差异,为建构赛博空间的"虚拟共同体"即网络文化生态打下基础.作为不同时空信息的虚拟交汇处,网络的超链接、超文本以前所未有的动态性与包容性,将网络主体引入超现实的时空维度.赛博空间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娱乐世界,在追求享乐的意义上,其设计者和使用者堪称共谋,均力图从感官满足路径超越现实局限,弥补现实缺憾,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因而其负面效应该引起人们警醒.  相似文献   

6.
网络世界中的身份和社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传媒技术和社会化而言 ,网络交往是一种全新的事物。信息高速路 ,即作为纯粹信息传递途径的计算机网络 ,使人们能借助信息网络技术迅速打开荧光屏后面的现实之门。因特网形成了一个新型的相互影响的空间 :在这里 ,可以建立社会联系、构建共同的世界和检验可供选择的身份。交往的传统形式同网络中的交往形式交织在一起。这种交往形式将简单的相互交往的紧密关系同人们松散的和匿名的虚拟现实结合在一起。信息网络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新的机会 ,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网络参与者之间相互联系的可能性已经达到超级连接的数量级。交往的快速缩短了…  相似文献   

7.
社群与国家认同的产生、构建及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现代社会的交流和流动中可以看到,社群认同的给定性和客体性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而纯粹的主观主义阐释也只能停留在现象的静态描述上;如果使用建构主义理论来阐明社群特性和认同则更符合当前的实际,因为它更关注认同形成的复杂而多元的动态过程。同时,当代社会中急速扩展的流动和交往、尤其是它所酝酿的各种新的社会和政治运动正在超越近代以来的社群和国家认同,造就着一种新的共同体及其认同。就目前而言,这种流动和交往主要使现代化所强化的、与族群认同相一致的国家层面的认同减弱了,使国家认同不再是以族群或族群同化为基础,而是在尊重族群文化平等共存的前提下强调更为基本的个人价值层面的文化认同,或者说是在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的层面上来构建社群或共同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樊洛平 《创新》2008,2(1):91-94
透过台湾客家小说的阅读视野,最能体现客家族群文化性格的人物,当属有着"大地之母"美誉的客家女性。这种族群形象与性格的生成,一是与客家女性在移垦社会生存方式中的族群角色定位直接相关,二是与她们爱乡爱土的大地情感和生命意识分不开,究其根源,皆来自于客家女性对农耕文化的生命认同。  相似文献   

9.
王祥玉 《学术交流》2003,(5):120-121
文化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体现。由于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 ,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此产生了文化变异这种独特的现象。文化变异是文化碰撞中为保持原有文化而发生的一种原文化改变的现象 ,其实质在于是为个体生存而做出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网络直播是信息时代的直接产物,也是社会泛娱乐化的突出表现之一。观看网络直播时,购买虚拟礼物对主播进行"打赏"的消费模式获得了平台用户的高度认可。"送礼"既承载着送礼者的神圣情感,也难掩相对理性的个人动机;平台主动创造虚拟维度的"社会网"空间,利用稀缺性资源调动被现实世界网络结构束缚的个体"能动性"和"反结构"需求,实现不同资本之间的有机转化;"礼物"价值和"送礼"频率不断叠加的现象背后是"文化""结构"与"资本"的共谋。  相似文献   

11.
网上交友──颠覆传统人际互动的新浪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人全新的网络时代正不可阻挡地向我们走来。人类在网络所织就的虚拟社会中寻找全新的交往模式,产生全新的社会关系,建立全新的生活方式。网络正悄悄地改变你、我、他,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果真被“一网打尽”?“虚拟社会”栏目将引领我们从虚拟社会中来,到真实社会中去……  相似文献   

12.
杨有庆 《创新》2014,(4):38-43,90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对作为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空间批判,分析其空间批评如何将各种具有空间特征的文学与文化文本置于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考察文本形式与社会历史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各种空间化的文本形式的连续与断裂处探究其所蕴含的现实内容与意识形态观念,进而达到对资本主义所营造的"超空间"现实的总体性"认知绘图",寻找某种乌托邦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作为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对社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互联网迅速地改变和重塑着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使其经历着一场解构与重构的革命,形成和凸显着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运行模式。由此,中国社会在交往互动、舆论表达、利益诉求、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的新特性。互联网的影响既带来显著的社会进步,也给管理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本文认为"互联网社会建设"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因而提出互联网社会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旨在提高互联网的管理水平,规范社会秩序,实现互联网社会的良性互动,最终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全球合理交往的根基:文化理解与价值共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的全球交往是一种互主体式的交往 ,它根植于当今世界的多极主体与多元文化的现实存在 ,这种现实决定了全球交往必须考虑到不同主体的利益与需求 ,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同 ,即合理的全球交往必须建立在文化理解与价值共识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弱纽带发展强关系的尝试:网络征友现象的社会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佩佩 《学术交流》2007,(10):105-107
网络人际关系具有弱纽带的特征,它在以低成本供应信息和提供机会上有优势。网络征友现象就是利用弱纽带建立强关系的尝试,它打破了传统的情感发展序列,建构了全新的人际交往秩序。网络征友企图通过低成本达到效用最大化,在确保私密性、自主性和选择性的前提下,开启了广阔的交往空间。网络为个体再造了一个公共空间,它不再只是一种媒介,而是一种社会情境,提供了展现社会活动的另一个层面。  相似文献   

16.
肖峰 《创新》2017,11(6):61-69
网络时代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由此形成了虚拟社会化或虚拟交往的人际新关系。虚拟社会化对于现实交往既具有积极意义,也形成了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在扩展交往的广度时影响了交往的深度,形成了浅交往、弱连接的泛化,甚至导致了"群体极化""信息茧房"和"5A"等负面效应,构成为互联网对人和人之间既连接又隔离的交往悖论。认真看待和解决这一悖论,是信息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戚攻 《社会》2004,(2):50-52
无论是把网络社会视为“现实社会的延伸”(戚攻,2001)、或一种“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童星等,2002)、一种“我们潜在的家”(埃瑟·戴森,1998),还是视为一种“流动空间”、“另类空间”(M.卡斯特尔,2001;胡泳,1999)等等,都表明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作为一种社会实存已为学界认同。然而,关于网络社会的已有研究,主要在于探讨它的虚拟性特征,以及“人在两种互动环境中”的活动及方式的差异性;而对于网络社会这种“实存”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以及它与现实社会结构的关系的研究,却是较为薄弱的,笔者拟从这一方面解析网络社会。  相似文献   

18.
刘军  潘非寒 《探求》2010,(2):73-76
网络文化与社会和谐密切相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影响。鉴于网络文化的形式虚拟和现实影响特点,必须要寻求网络文化和现实文化二者发展的合理平衡点,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交往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引导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交往的心理始因是求知趋新,其心理机制是为了逃避现实压力而寻求深层次的内涵交往,实质上是寻找情感的寄托.这样就导致了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扭曲,加深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浮躁程度,自然就造成了大学生弱社会化与群体极化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增强其吸引力;构建网络道德规范体系,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开展网络心理咨询,解决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心理障碍问题;构建立体网络育人空间,促进大学生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统一;采取技术监控手段,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20.
王莉丽 《社会工作》2008,(22):49-50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扩张,人类生活从物理空间延伸到虚拟空间,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方式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个体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日益引起广泛的注意。本文主要从社会学角度通过对网络中的个体行动者在这一空间中的存在状态的分析,旨在揭示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生存特点对个体产生的各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