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这里所讲的国有企业代理阶层,是指国有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尤其是指以公司形式存在的国有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本文拟从行为科学激励理论这一新角度出发,针对我国国有企业代理阶层“激励空位”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四点对策。  相似文献   

2.
李孔岳 《学术研究》2006,(11):53-58
关于董事会领导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代理理论认为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应该完全分离;管理学认为两职兼任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交易费用理论则认为公司董事会领导结构与公司绩效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本文以广东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领导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结论支持交易费用理论假设。对于这样的结论,本文利用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作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国企公司化改制中 ,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政府委任董事长、董事、总经理、经理等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 ,股东大会的最高权力受到剥夺 ;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三职一人兼任 ,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员高度重合的现象并不鲜见 ,所有者、经营者制衡关系和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的体系机制受到扭曲 ,权力过分集中 ,监督严重弱化 ;党委会代替包办董事会决策或董事会的决策仍需政府审批 ,多头领导的局面依然存在 ,公司法人治理起码的规则遭到破坏 ,等等。之所以出现这些违背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初衷违反“公司法”的现象 ,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和监事会构成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内容,其中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的关系是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是否分任进行研究,通过对490家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资本构成、公司绩效五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试图回答中国上市公司中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问题,从此探讨中国股份制公司发展的一些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无老板”现象,又称国企“所有者缺位”.其现象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两权分离理论的真谛,而是依据“传统两权分离”理论,以董事会与公司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取代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必须扫清理论上的障碍;二是明确两个层次的信托关系,理顺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制;三是实行“劳者有其股”.  相似文献   

6.
国有股份制企业经理阶层激励与约束机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分析国有股份制企业建立新型有效的经理阶层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必要性,并在进一步分析国有股份制企业经理阶层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国有股份制企业经理阶层激励与约束机制创新的原则性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委托──代理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再度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立足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考察了改革以来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变化及特征,提出了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的思路。一、委托—代理理论代理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古老也是最普遍地得到规范的关系之一。这种关系事实上存在于各种契约安排中,如雇主—雇员、保险者—被保险者、政府—被统治者、所有者—经理等之间。马克思曾指出:“很大一部分社会资本为社会资本的非所有者使用,这种人办起事来和那种亲自执行职能,小心谨慎地权衡其私人资本界限的所有者完全不同。”①这是对企业…  相似文献   

8.
在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一方面,正式的代理契约采取隐含契约的形式;另一方面,在政府官员与企业高管之问还存在一个非正式的关系契约.这种契约安排导致国有企业约束监督机制失灵,内部人控制和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合谋.为了解决代理问题,政府必须把企业高管的选择权和解雇权归还给企业,建立以企业董事会为核心的、职工参与治理的内部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现代公司制由于其代理关系的存在,相比之业主制而言,其代理成本(即制度成本)加大是不容置疑的,但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公司制不如业主制,因为公司制中代理关系所能带来的收益仍是主要的,并成为企业制度变迁的一个推动力量。这一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在中国的企业制度创新中如何塑造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机制,以尽可能地降低其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研究:一个管理者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建洲 《学术探索》2006,15(4):19-26
随着市场经济转轨的深入和社会分化的加剧,工人阶级内部不同阶层日趋独立,阶层分化日趋明显,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格局各方主体在劳动关系管理中可支配的资源也随之发生深刻改变。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格局中管理者阶层的独立与分化,是一个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权变革与管理者身份转换对于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管理者的分化与企业内部阶层的定型化,不过是双方所占有的资源及其在生产关系体系中位置的折射。管理者角色从厂长到经理的变化,是一种深刻的名实之变。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紧张化,与管理阶层的利益觉醒与监督缺位并存有着密切联系。管理者与劳动者拥有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流动行动空间比例关系的深刻改变,对未来劳动关系的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河南省108家由工厂制改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国有企业的调查显示,很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主要表现为:(一)国有股过于集中;(二)董事长、总经理“一肩挑”;(三)董事会操纵股东大会;(四)监事会形同虚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省国有企业公司改制后,现代企业制度形同虚设,企业效益显著下降,有的甚至濒临破产。对此,笔者认为,要使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必须构建一个责、权、利相互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2.
董事会治理失败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加强董事会治理是公司治理的关键所在.以26家在沪上市的湖北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董事会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关系.通过董事会成员的薪酬、持股、董事长更换等三个方面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董事会成员持股与董事会成员的薪酬,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董事长的更换与更换前一年度的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董事会激励作用,应加强对董事会成员的持股与薪酬激励,董事长的任免应与公司的经营绩效挂钩.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与代理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制与西方公司制度的重要不同之处在于: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着双重多层次委托代理关系,即初始所有者与代理所有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及代理所有者与代理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必须为此支付昂贵的代理成本。对现代企业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及我国国有企业的营运实践表明,企业综合代理成本与代理层次呈正比;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成本与综合代理成本成反比。因此,我国国有企业代理成本的降低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减少代理环节;二是完善对代理人的激励、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杨洪常 《学术界》2007,21(5):68-74
Bebchuk等学者对财务经济学薪酬理论提出了批评,认为有关经理薪酬制定过程近似市场交易关系的假设不符合真实现实,由此提出了管理者权力模式的经理薪酬新理论:董事会代表股东与经理人谈判薪酬安排是一种复杂的多层代理关系,可能导致管理者运用权力影响董事会而偏离最优薪酬契约,使经理薪酬决策过程成为索取租金的途径,最终导致"按绩效付酬"的经理薪酬计划蜕变为"无绩效付酬"的游戏.Bebchuk等学者不仅开拓了经理薪酬研究的新领域,也引进了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尹波 《东岳论丛》2001,22(6):71-73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以奖励机制取代计划管理模式 ,然而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利益差异的存在 ,政府与国有企业代理人之间的行为目标也存在相应的差异。这就要求政府制定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激励机制 ,降低由此带来的国有企业代理人的代理成本 ,从而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利益与政府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使国有企业经营者更加负责。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就是要求要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我国由于经理市场的缺位 ,至今对经理的经营行为没有一个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国有企业中激励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政府应对国有企业代理人的经营业绩进行客观评价 ,在此基础上制定委托代理激励机制。激励方式通常有三种 :一是当年的年薪激励 ;二是长期的股权激励 ;三是组织制度中的聘任和解聘  相似文献   

16.
现有文献对于董事会以及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董事会行为与公司治理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董事会治理质量、董事会业绩评价以及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效率的实证研究,较少深入分析国资委与国有企业董事会之间的关系以及改制后国有企业董事会的运作。本文认为董事会对于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以及规避国有企业风险等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对山东省管国有企业董事会治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各国董事会治理的实践,从规范国资委与国有企业董事会职责、构建优秀董事会治理文化以及完善董事会制度建设等方面,系统提出提升国有企业董事会治理效率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8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董事会监督效力对于高管薪酬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董事会规模、薪酬委员会的设立与高管薪酬显著正相关;董事长总经理的二职分离、董事会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与高管薪酬均显著负相关;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会议次数和独立董事薪酬与高管薪酬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经理人员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制中的委托代理制度 ,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提高了资本的运营效率 ,另一方面由于委托人与经理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经理为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 ,往往会以牺牲委托人利益为代价 ,由此产生经理人员的“职务怠慢”和“道德风险”问题 ,增加代理成本。代理成本包括两部分 :一种是显性成本 ,如支付代理人的薪金和奖励 ,为监督经理行为而支付的监督费用等 ;另一种是隐性成本 ,也就是由于代理人的“职务怠慢”或“道德风险”而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 ,这是人们深有感受却又说不明白、算不清楚的代理成本。一、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员激励与约…  相似文献   

19.
独立董事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独立董事制度有利于保证董事会独立于公司控股股东和内部经理阶层 ,减少股东和经营管理人员之间、控股股东和公众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该制度体系应包括独立董事的消极任职资格、积极任职资格、提名、选任、薪酬和职能等各个事项。在制度设计过程中 ,应注意制度的体系完备性和可移植性  相似文献   

20.
一 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以后,其监督约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市场机制,如经理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二是内部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由权责分明、相互独立又相互制衡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组成。分析政企不分与完善国有企业监督制约机制的关系,也应从这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政企不分是抑制外部市场约束机制形成的主要原因。市场约束机制主要指经理市场、产品市场及资本市场。长期以来政府行为的干预是这三个市场发育缓慢的主要原因,因而导致市场机制对国有企业约束极弱或几乎无效。政企不分抑制外部市场机制的形成表现在两个方面:(1)行政任免经理人员极大地抑制了经理市场的发育成熟。经理市场对经营者行为的制约是通过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来实现的。管理人员的效用函数比较复杂,它包括工资、地位、权力、职业成就感等变量,但总的来说,是经理人员人力资本的最大化。如果一个经理人员的表现欠佳,不仅使他在经理市场上的人力资本贬值甚至身败名裂,面临声誉、地位、权力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