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贸易高增长使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是公认的看法。但是,仅仅局限于这一见解并不能够解释贸易结构的变化。无论是有形的商品贸易、还是伴随外资流入而带来的技术进口和技术扩散,其显著的效应就是使新的知识和技术涌入,大大加快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积累和技术结构升级的速度,导致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日益具有与工业发达国家极为相似的结构。因此,新的技术产业的建立和扩大正在改变中国传统的出口贸易结构,2004年,当机械和电子等技术产品成为主导性的出口产业时,未来数年的出口贸易持续高增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在2010年前后,中国将跃居为全球最大的出口贸易国家。  相似文献   

2.
在Copeland-Taylor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技术因素,将外国直接投资(FDI)对东道国的环境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种机制,并结合中国2001-2009年36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结构计量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FDI进入程度与污染排放的关系进行经验检验,可以发现:FDI无论是在总体上还是分行业上都有利于减少我国工业的污染排放,其主要原因在于,FDI通过技术引进与扩散带来的正向技术效应超过了负向的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此外,中国当前的外资进入程度距离以环保为目标的最优水平还有一段空间,因此应积极鼓励具有环保技术优势的外资企业的进入,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距离因素在中国外来直接投资与贸易流量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距离因素在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将样本国数据输入模型,得到的回归结果表明,样本国与中国的经济规模总和、样本国对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流量呈正相关,样本国的经济规模、距离与双边贸易流量负相关.通过引力模型可以求出样本国与中国的投资-贸易引力系数;比较不同的投资-贸易引力系数可以发现,近距离国家间的国际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流量的互补性较强,远距离国家间的国际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流量的互补性较弱.  相似文献   

4.
环境规制通过要素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三个路径影响碳排放,这三个效应在经济指标上体现为排放密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论文在分析内在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利用WIOD数据库,从排放密度和经济结构两个层面量化比较分析中日碳排放的差异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经济的直接碳排放密度大幅度高于日本,且这一差异明显高于直接能耗密度;中国高排放行业产出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度高于日本;中国国内排放在完全排放密度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度高于日本,在国际分工中集聚了更多排放密集型的价值链节。本文研究在优化能源结构、强化环境规制等方面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有着极为密切的相互关系。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整体来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但在不同动因驱使下,不同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所导致的贸易效应也不尽相同。要充分发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就要积极调整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在继续发展资源寻求型直接投资和市场寻求型直接投资的同时,逐步扩大创新资产寻求型直接投资和效率寻求型直接投资的规模。  相似文献   

6.
郑伟  李庆晗 《阅江学刊》2013,(4):95-101
利用国家统计局颁布的《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考察我国制造业产业关联特征;并基于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表,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制造业细分行业间的网络效应和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产业间网络结构内在机理。总体来看,制造业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均呈增长的态势;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力系数明显上升,感应度系数也有所上升;重工业部门感应度系数排名稳居前列;轻工业中除纺织业外,感应度系数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飞机制造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兴长  葛林 《社科纵横》2010,25(10):51-54
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支线飞机于2010年4月首飞成功,开始了自行研发运输类飞机的新阶段。飞机制造业作为典型的不完全竞争产业和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候选行业,由于其规模经济巨大、外溢效应显著,对各国的经济作用非常突出。本文将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相关理论以及其他学者对于欧洲和美国两大飞机制造公司所做的实证研究,对中国如何发展飞机制造业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FTA环境保护规则能够引导和规制国内产业发展,但影响机制复杂。本文以与我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20个国家为研究对象,选取2004—2018年产品层面的出口贸易数据,考察了FTA环境保护规则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FTA环境监管和环境标准均制约了出口贸易增长,但推动了出口产品质量升级;FTA环境标准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推动作用更强。异质性检验发现,FTA环境保护规则更显著地制约了污染密集型产品出口,更显著地促进了清洁产品的质量升级;当贸易伙伴国的环境规制强度较高时,FTA环境保护规则对出口贸易规模的抑制作用和出口产品质量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张建中  曹丽 《创新》2007,1(3):24-28
基于中国广西—东盟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对CAFTA旅游产业对接的成因进行分析,基本结论是:中国广西—东盟旅游产业对接和旅游产业集聚所产生的外溢效应是CAFTA建设进程中的必然趋势,而产业对接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将是促进中国广西—东盟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合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基于优化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方法,通过考察1994-2008年我国八大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的总体趋势与特征,结果发现:经济规模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平均增加15Mt(百万吨),但不同行业间经济增长的边际碳排放量差异很大;经济结构重型化加剧碳排放量的增加,制造业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平均增加56Mt;技术进步推动能源强度下降,是减少碳排放的核心动力,能源强度每下降一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平均减少33Mt;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碳排放密度居高不下,能源结构变化的减排效应并不显著。但是,综合碳排放密度下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显现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的迹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促进节能技术与工艺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中国低碳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共同因子法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和高等教育不充分发展对空间不平等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具有降低空间不平等的总效应,高等教育不充分发展具有提升空间不平等的总效应。数字经济通过间接效应降低空间不平等水平,高等教育不充分发展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提高空间不平等水平,兼具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且数字经济还具有削弱高等教育不充分发展水平进而降低空间不平等水平的中介效应机制。将高等教育不充分发展分解为高等教育的规模不充分发展、公平不充分发展和质量不充分发展,并采用共同因子法处理变量之间的内生性问题之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  相似文献   

12.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贸易增长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日本丧失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这与日本1999年以来对华投资增速放缓、占外商对华投资中的比重下降有着密切关系。只要日资企业继续提升投资结构和技术水平,从边际产业转向比较优势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就能带动设备和产品对中国的出口,使中国从日本进口增长速度和规模始终保持领先地位。这样,日本仍有可能恢复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合2009—201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地区间与地区内两方面构建制造业企业分布指标,考察地区层面工业智能化对制造业企业分布的影响,进一步从规模异质性与生产经营范围的制造业企业异质性出发,检验地区工业智能化对制造业企业分布的企业差异性。结果发现:(1)工业智能化对中国地区制造业企业产生显著正向集聚效应,考虑内生性问题之后也得出相同结论。(2)工业智能化对制造业企业在地区间及地区内的分布因企业规模与涵盖经营范围而存在显著差异,伴随地区工业智能化应用程度的提高,小规模制造企业以及单一经营范围制造企业比重不断降低,而规模制造企业以及多元化经营制造企业占比逐渐增加。(3)生产率、劳动结构以及市场竞争在工业智能化对地区制造业企业分布的影响中存在明显的正向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采用IPCC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方法和投入产出生命周期碳减排评价方法对青海省各行业直接和间接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并通过碳减排潜力模型测算其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青海省直接碳排放最大的行业为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占总体能源消费碳排放的35.9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7.60%)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7.63%);从生产链视角,间接碳排放较高的行业依次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8.17%),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业(10.44%)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7.53%);从消费需求视角,间接碳排放主要贡献来自于出口隐含碳排放(40.25%),其中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占比15.7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比13.76%,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业占比10.92%;第一减排潜力梯队部门多为能源供应类部门;第二减排潜力梯队部门多为服务业和交通业等生产链下游部门;第三减排潜力梯队部门多为传统行业。  相似文献   

15.
全球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引起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全面了解消费碳排放的增长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气候政策的设计。本文采用WIOD数据库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及部门碳排放数据,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构建消费碳排放核算目录,分析全球消费碳排放及国际碳排放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全球消费碳排放为28850百万吨(Mt),其中国际贸易所隐含碳排放占到全球的20%,而这些贸易隐含碳主要是从中国和BRIIAT生产和出口,由北美和欧元区消费引起的。如果考虑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地区间碳强度的差距将缩小,人均消费碳排放从2.4t(BRIIAT)到14.7t(北美)不等。进口隐含碳分别占到北美和欧元区的33%和17%,而中国碳排放的29%是由其他国家消费引起的。因此,消费碳排放核算体系的建立对于国际气候谈判日益重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问分配碳排放责任,从而改变全球消费模式将有助于减排。  相似文献   

16.
从生产性服务投入角度,借助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最新公布的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中日两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对比中日两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特征,并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中日两国以增加值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表征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整体上落后于日本,中国低技术、中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明显,日本高技术、中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更高;(2)从细分生产性服务投入行业类型看,中日两国服务化类型结构相似,批发零售和仓储运输服务化水平相对较高,其他类型服务化水平较低;(3)制造业服务化与国际竞争力水平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此外,信息通讯服务投入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且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更多依赖专利科技服务要素的投入。  相似文献   

17.
田洪志 《日本学刊》2016,(4):91-109
虽然日本对海外原油高度依赖,但在近30年的油价波动中并未显现严重的经济震荡。针对该现象,通过对日本GDP、国民经济核算支出法五部门以及特色行业的三层次递进分析尝试进行经济学解释,发现:1985年之前,日本经济尚符合油价上涨时GDP下降的典型特征;1986—2010年,油价上涨未给消费部门带来显著效应,却给投资以及出口部门带来正效应,由于消费部门的GDP占比下降,投资与出口部门的占比上升,最终造成GDP未发生明显震荡的结果。深入至汽车产业,油价上涨后日本的汽车出口显著增加,这是导致出口部门正效应的一个重要来源。合理的经济增长结构以及产品的低能耗特点是日本经济抵御油价冲击的重要支撑,而深层次原因在于日本能源供应结构的优化与充足的原油储备。  相似文献   

18.
运用HP滤波法估算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潜在产出,并基于投入产出表推导的公式计算制造业行业的固定资本存量,通过对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调整,重新构造中间投入价格指数,估计制造业各行业的中间投入.在此基础上,利用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形式,对潜在产出与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潜在产出与要素投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不同行业、不同时期生产要素的贡献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制造业的污染防控问题是现实上为各利益相关者所关注,而理论研究有待深入的难题。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当前我国制造业污染防控政策强调绿色规划与产业布局,法规管制与公共参与,未能给予政府资金投入、损害补偿机制、融资与税收、信息披露、污染治理协议等政策以充分重视,关注政策的框架,却忽视内容细节,需要制定政策加大制造业污染防控的政府资金投入并优化资金投入结构、细化损害补偿机制与行政问责机制、创新市场化政策、拓宽污染防控规划的范围等。  相似文献   

20.
利用偏离份额模型测度我国八大区服务业的全国同步增长效应、结构效应和竞争效应,并引入同位变化和空间依赖模型对竞争效应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服务业增长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我国不同区域服务业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八大经济区服务业存在结构优势的子产业占83%;西北地区服务业表现出明显的空间竞争劣势;结构效应、区位效应和空间效应对区域服务业增长贡献的方向并非完全一致,我国区位效应对区域服务业增长的影响明显低于结构效应的影响,服务业区域专业化和地理集中度呈现非同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