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村奖扶制度和新农保制度都在全国大力推行,国家还没有制定出农村奖扶与新农保衔接的制度,不利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建设,也不利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本文在阐述农村奖扶制度与新农保制度衔接的必要性和衔接需解决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分年龄段衔接农村奖扶制度和新农保制度的观点,并提出了明确相关部门责任、提高新农保偿付水平,实现农村养老保险的统筹即实现大农保,为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建设奠定基础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土地保障功能的日益弱化对我国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加快我国"新农保"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建立新农保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出发,在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和加强制度监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讨。  相似文献   

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的有效方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文章在阐述新农保价值理念、制度设计、筹资方式、管理体制四个方面创新基础上,分析新农保实施面临的现实难题,并有针对性提出推广新农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农保”制度:现状评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现行制度框架对2009年中央与地方政府对新农保的财政补贴的估算表明,虽然制度设计上新农保财政补贴水平占总筹资比例比较高,但由于到2009年末试点展开时间较短、保障水平采取低标准、捆绑机制等原因,当年两级政府的财政补贴水平并不高,各地农村养老保险参保水平极不均衡。2010年,中央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大,但对中等收入地区的扶持相对要弱;发达地区自费推进成效显著;总体而言,新农保覆盖率提高速度很快。完善新农保制度应增加财政投入、加快全覆盖进度以促进各地新农保均衡发展;科学设计量化指标、完善财政投入补贴机制;取消捆绑条款;完善筹资机制与待遇调整机制;建立农村金融机构的新农保服务成本补偿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加强对财务状况的长期预测。  相似文献   

5.
2004年我国出台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相对于我国之前实施的社会政策,该政策具有机制创新、理念创新和程序创新等创新性特点,并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根据实地调查的分析,得出“奖扶制度”仍存在覆盖面不广、养老支持力不大、政策可塑性差、政策风险大等问题,从而也影响了政策在当前的生育导向作用。因此,提出将“奖扶制度”并入“新农保”,建立“三权分立”的新制度,将能有效避免奖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政策功能。  相似文献   

6.
叠加结构     
正材料:1.50根牙签,一块约2.5厘米×2.5厘米×2.5厘米的橡皮泥。2.两个16厘米×16厘米的平台。3.一只纸盒和几十枚铁钉。问题(叠加结构承重):用所提供的材料制成两个装置,然后把两个结构叠加起来。在高处结构的上面放一个纸盒,再往纸盒里放铁钉,要求结构承重的铁钉越多越好。  相似文献   

7.
"新农保"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对于改善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地方政府补贴起了很大作用。从宏观视角对地方财政补贴的估算表明:"新农保"的地方财政补贴水平的强度,以及地区间财政补贴的平衡程度都会从整体上影响"新农保"的分配效应。从微观视角的净转移收入模型模拟表明:"进口补"、"多缴多补"、"代缴补贴"和"长缴多补"政策都能从不同角度加强其收入再分配效应;但养老保险的制度对接、税费等因素也会对地方政府补贴效应产生抵消性。因此进一步提高"新农保"收入再分配效应需要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政策配合和预算补贴强度,增强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以及减少农村相关税费等相关政策的实施与推进。  相似文献   

8.
新农保政策的可持续性和保障水平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基于城市化和老龄化的背景,运用PADIS-INT软件对2015-2085年间的城乡人口进行了预测,利用ELES模型和趋势外推等方法估算出了各年的乡村老人基本生活支出,并构建了考虑城乡人口迁移的新农保收支精算模型,系统地研究了当前状况下新农保的运行情况和趋势。研究发现,新农保基金应会在2051年耗尽,2085年新农保累计基金缺口达到578 556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34.9%,而直到2055年,新农保提供的保险金才能满足农村老人的基本需求。运用政策仿真的方法,探索了各参数对新农保基金稳定性和保障水平的影响,发现只有同时提高养老金计发系数、个人账户计息率、基础养老金和投资收益率,才能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实现70年平衡。  相似文献   

9.
制度资源包含4个基本要素制度理念、制度规则、制度组织和制度设施.制度资源依照不同功能和性质、不同的时代、所处的地域、不同的表现形态以及不同的来源和依靠力,可作不同的分类.在特定阶段上表现为后天性和先天性的统一、在形态上表现为无形和有形的结合、在性质上表现为阶级性和公共性的融合是制度资源的主要特征;利用和开发制度资源的方式和途径是制度的自我创新、移植借鉴、继承和融合以及加强制度的结构和功能的改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福建省农村老年人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受到了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新农保的养老金金额以及来自家庭、社区、国家层面的生病照顾、经济支持、生活支持和情感支持的影响。其中,包含新农保在内的经济支持是影响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最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对已实施老农保的阜蒙县而言,在新农保试点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制度供给和财力支持;也需要广大农民经济承受力的提高;更需要正确处理新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间的衔接、过渡问题。通过建立新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接机制,即养老模式的对接机制、筹资方式的对接机制、经办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的对接机制,实现新老农保的有效对接与平稳过渡,充分利用已有社会保障资源,降低新农保的制度实施成本,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农民养老需求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中央层面的机构养老法规政策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地方层面机构养老法律规制发展参差不齐。因此从机构养老准入、运营、监管三个维度,对我国机构养老规制政策进行梳理与分析。研究认为,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机构养老的规制政策,应将养老服务的市场化与养老规制的法治化同步推进,明确机构养老的规制部门权限,建立跨部门协调监管制度;提高规制政策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着重保护机构内老年人的权益;加强地方机构养老的规制政策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中西部两省份两个县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推行情况的调研,发现无论是基层执行方还是作为政策目标群体的农民,两者均借新农保政策获益,并在最低程度上落实了新农保政策。研究发现新农保政策(制度)结构本身为这一合谋提供了驱动力量,同时,制度性遗产——双方之前形成的互不信任的互动模式最终完成了这一合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明显加快,但是由于土地流转的法制性缺失、权能性缺失和保障性缺失,土地流转困难依然难以实现质的飞跃。为此,需要健全土地流转的法律体系,培育土地流转的市场体系,完善土地流转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土地流转的综合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5.
战后美国对华反共政策逐步升级,是服从于美国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全球战略需要。美国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对华政策总体上是以扶蒋反共为核心和基调的,美国反华政策不断升级,是新中国决定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共“一边倒”的战略,是根据当时的国际格局和中国历史的现状作出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变得岌岌可危,已无法解决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以家庭养老为单一支柱的农村养老体系亟需改革。因此,国家正在试图构建一个符合农村实情的并保障农民老有所养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目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和推广(统称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就是该体系的核心。那么,究竟这一制度是否符合农村的养老实际,实施效果如何,它与家庭养老的关系如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等等,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这关系到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适应性建构。本文将以新疆一个村为调研点,重点考察现代社会下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二者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农村公共政策在陕西执行的现状及实施效果的基础上,讨论了陕西实行农村公共政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分析认为,应从灵活运用政策、改革财政补贴方案、完善政府监督及培训、加强政府宣传、严格惩罚制度5个方面着手,提升农村公共政策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政策取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乡村旅游对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改善乡村环境、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提升农民素质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借鉴世界旅游组织成员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乡村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探索出乡村旅游开发的最佳模式——政府扶持、社区主导的产业化开发模式(CBD模式),最后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提出政府的行动方案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调整养老金收支平衡的5个制度参数:覆盖率、缴费率、替代率、个人账户的给付系数、退休年龄,指出延迟退休是这5个可调节的制度参数中缓解养老金压力最有效的参数,并分析指出延迟退休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延迟退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进程中表现出的"破旧立新"理念存在误区。应加以分析和批判。乡村旅游开发对客源市场的核心吸引元素是"三乡二土"特色,发展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的新思路应当是特色观念上的"守旧创新",以使乡村旅游开发走向科学而健康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