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作为政府救助的积极补充,以充分调动社会与民间的资源和力量,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会救助的实践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来看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有着很大的完善与提升空间。为此,需要建立社会救助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协作机制,加强非营利组织自身的治理,并拓展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救助领域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2.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世界性潮流,成为支撑政府—市场—社会三足鼎立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中国语境下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十分脆弱,面临诸多难题,其应有的功能远未得到有效发挥。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要获得应有的最大限度的发展,政府、社会和非营利组织三者必须合力解决所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社会创业为处于困境中的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尽管国外有文献指出创业导向能够提升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效率,帮助其获得竞争优势,但我国非营利组织面临着更大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关注社会创业是否能够提高组织绩效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社会创业导向是不确定环境条件下非营利组织可行的战略选择,有助于达成组织使命和财务上的可持续性,但非营利组织在实施社会创业导向战略的同时、需要重视开发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等柔性化的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4.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成长期,非营利组织在推动经济发展、繁荣社会生活、参与公共管理、发展公益事业和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成为理论界及实践界共同关注的议题。分析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的含义,归纳其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总结其能力建设的实现途径,对于更好地推动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蓝杬 《社会科学家》2012,(5):64-67,79
在现代公共管理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形态和公民利益需求的多元化,政府已不可能包揽所有公共事务。近年来频发的公共危机事件也使政府意识到独善其身难以满足公民的需求。非营利组织因其具备自治性、独立性、公益性和相对透明、公开等特性,在民众中有一定的公信力,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作用不可低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理想模式,应是一种以政府为核心力量,与非营利组织积极合作、平等协调、良好互补、互相监督的良性伙伴管理模式。本文拟通过阐述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的主导力量和非营利组织参与的优势,分析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现实矛盾,提出对发展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非营利组织作为政治活动中一股活跃的力量正在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影响政府决策与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推动着公民进入政治生活系统的进程。基于公共利益为导向的政治参与,型塑了公民社会的培育与发展。后现代情景中公共行政提供了这样一种公共能量场,在此场域中,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间形成一种结构性关系并使其话语权得以实现,而这是以非营利组织话语表达符合话语正当性原则为条件的,即符合政治参与的规则。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除了市场(企业)与政府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庞大的非营利组织。通过分析非营利组织或者说非营利组织存在的理论根据、漏洞及完善,从而为继续寻找非营利组织存在的理论根据做了探索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非营利组织透明信息的机理和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美美事件"暴露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由于信息不透明而缺乏社会公信力的社会现实,非营利组织由于自身存在理论的规制和管理本质的要求,不仅应该而且必须透明其资金运营效果和管理效率的信息,基于此非营利组织应该透明的信息不仅仅是资金收支信息,更应该是组织管理绩效的信息,建立绩效会计系统来搜集转换披露非营利组织管理绩效信息,满足公众评价组织绩效的需求,以便提高社会公信力,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扶贫攻坚、非营利组织与中国农村社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营利组织因其特有的优势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制度空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农村扶贫项目就是非营利组织对农村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一个极好例子,它揭示了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存在一个强大的非营利部门这个道理.创造条件发展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不仅有益于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0.
徐建邦 《理论界》2007,(11):87-92
非营利组织(Non—profitOrganization)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公益性、互益性、服务性的非政府、非企业的社会组织。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非营利组织担负着特殊的使命与社会责任,明确非营利组织的使命与社会责任并加以测度,无论是从外部环境还是从内部机制看,对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对非营利组织的使命与社会责任做理论分析和制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非营利组织进行社会责任测度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1.
社会企业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的通过商业化运作实现组织公益性目标的新兴组织形式。一些非营利组织为了克服组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资源短缺问题,扩大组织的影响力,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选择转型路径。为什么非营利组织需要转型?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转型后是否成功摆脱现有困境,促进组织影响力的提升?这是伴随着非营利组织转型需要研究的问题。基于资源依赖理论,非营利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的决定因素可以从内部和外部划分为以下四类:关键阻滞因素、资金资源、普遍阻滞因素、人力资源、显著阻滞因素、行动资源,特有阻滞因素,信任资源。为了克服以上四个因素对组织自身发展的阻滞,一些非营利组织尝试转型为社会企业。基于2015-2016年中国慈展会认证的中国首批及第二批社会企业案例库,从中选取四家典型的从非营利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的成功案例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发现非营利组织转型社会企业能够有效解决四类阻滞因素对组织发展带来的障碍,促进组织战略升级,更好促进使命实现。因此,非营利组织转型的核心在于结合自身愿景和目标,寻找能够解决资源依赖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际春、张扬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属性与组织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税收优惠、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及市场的法律关系三方面的分析,厘定了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了它的立法规范及其调整。王名认为,非营利组织因其具有不同于企业和政府的特殊功能(包括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社会协调与治理、政策倡导与影响)而得以存在和发展,并因之而影响社会;由此,也可以将其分为动员资源型、公益服务型、社会协调型、政策倡导型等四种类别。陈旭清着重论述了非营利组织与非传统安全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关联性,认为非营利组织从总的方面来看,对非传统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也会给社会造成安全隐患,需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张帆利用福利经济学中的失灵理论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研究非营利组织,认为作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两种重要方式,非营利组织和劳动力市场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两者同生共存,缺一不可。陈秋苹则透过公共治理的视角观察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机制,认为非营利组织面临公共权力冲突、社会角色冲突、经济利益冲突时,需要在责权对等的原则下,通过主客观责任互动,唤起每个人的志愿公益精神,构建公共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13.
非营利组织的法学概念与法治化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际春、张扬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属性与组织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税收优惠、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及市场的法律关系三方面的分析,厘定了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了它的立法规范及其调整。王名认为,非营利组织因其具有不同于企业和政府的特殊功能(包括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社会协调与治理、政策倡导与影响)而得以存在和发展,并因之而影响社会;由此,也可以将其分为动员资源型、公益服务型、社会协调型、政策倡导型等四种类别。陈旭清着重论述了非营利组织与非传统安全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关联性,认为非营利组织从总的方面来看,对非传统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也会给社会造成安全隐患,需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张帆利用福利经济学中的失灵理论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研究非营利组织,认为作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两种重要方式,非营利组织和劳动力市场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两者同生共存,缺一不可。陈秋苹则透过公共治理的视角观察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机制,认为非营利组织面临公共权力冲突、社会角色冲突、经济利益冲突时,需要在责权对等的原则下,通过主客观责任互动,唤起每个人的志愿公益精神,构建公共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14.
史际春、张扬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属性与组织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税收优惠、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及市场的法律关系三方面的分析,厘定了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了它的立法规范及其调整。王名认为,非营利组织因其具有不同于企业和政府的特殊功能(包括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社会协调与治理、政策倡导与影响)而得以存在和发展,并因之而影响社会;由此,也可以将其分为动员资源型、公益服务型、社会协调型、政策倡导型等四种类别。陈旭清着重论述了非营利组织与非传统安全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关联性,认为非营利组织从总的方面来看,对非传统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也会给社会造成安全隐患,需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张帆利用福利经济学中的失灵理论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研究非营利组织,认为作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两种重要方式,非营利组织和劳动力市场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两者同生共存,缺一不可。陈秋苹则透过公共治理的视角观察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机制,认为非营利组织面临公共权力冲突、社会角色冲突、经济利益冲突时,需要在责权对等的原则下,通过主客观责任互动,唤起每个人的志愿公益精神,构建公共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15.
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及其分类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史际春、张扬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属性与组织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税收优惠、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及市场的法律关系三方面的分析,厘定了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了它的立法规范及其调整。王名认为,非营利组织因其具有不同于企业和政府的特殊功能(包括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社会协调与治理、政策倡导与影响)而得以存在和发展,并因之而影响社会;由此,也可以将其分为动员资源型、公益服务型、社会协调型、政策倡导型等四种类别。陈旭清着重论述了非营利组织与非传统安全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关联性,认为非营利组织从总的方面来看,对非传统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也会给社会造成安全隐患,需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张帆利用福利经济学中的失灵理论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研究非营利组织,认为作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两种重要方式,非营利组织和劳动力市场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两者同生共存,缺一不可。陈秋苹则透过公共治理的视角观察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机制,认为非营利组织面临公共权力冲突、社会角色冲突、经济利益冲突时,需要在责权对等的原则下,通过主客观责任互动,唤起每个人的志愿公益精神,构建公共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16.
史际春、张扬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属性与组织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税收优惠、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及市场的法律关系三方面的分析,厘定了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了它的立法规范及其调整。王名认为,非营利组织因其具有不同于企业和政府的特殊功能(包括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社会协调与治理、政策倡导与影响)而得以存在和发展,并因之而影响社会;由此,也可以将其分为动员资源型、公益服务型、社会协调型、政策倡导型等四种类别。陈旭清着重论述了非营利组织与非传统安全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关联性,认为非营利组织从总的方面来看,对非传统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也会给社会造成安全隐患,需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张帆利用福利经济学中的失灵理论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研究非营利组织,认为作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两种重要方式,非营利组织和劳动力市场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两者同生共存,缺一不可。陈秋苹则透过公共治理的视角观察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机制,认为非营利组织面临公共权力冲突、社会角色冲突、经济利益冲突时,需要在责权对等的原则下,通过主客观责任互动,唤起每个人的志愿公益精神,构建公共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推行“大社会—小政府”的进程不断加快,当今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公共治理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配套法律不健全、政府干预过多等因素的制约,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政府支持和社会认同,从而使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关系陷入困境.要走出这个困境,就要将重建非营利组织内部机制和理顺政府外部关系相互结合,共同营造合作伙伴关系,才能实现对现代社会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8.
对非营利概念理解不准确、筹资动力先天不足、社会公信度不高、筹资策略与能力不够,导致中国非营利组织普遍面临筹资困境,其主要表现为非营利组织对政府依赖过强、自创收入偏少、资金来源单一、资金总量匮乏等.为提升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筹资能力,在宏观层面上,应当正确处理非营利组织筹资与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和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微观层面上,非营利组织应当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社会公信力,运用新型的筹资策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相似文献   

19.
非营利组织是与营利组织和政治组织并立的一种组织类型.围绕"全球结社革命"、非营利组织的功能、非营利组织的模式、非营利组织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以及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等问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分析和评价.可以发现,非营利组织研究存在三种取向:规范取向、事实取向和行动取向.这三种取向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内部以及相互之间存在着范式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的“第三部门” ,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起步不久 ,其发展潜力受到内部和外部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 ,如何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自身建设 ,改善与外部环境 ,对于非营利组织的良性发展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