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阐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的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阐释学被引入国内,为国内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国内学者开始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加入时代特征以及是否与原作者在视域上达到融合。本文将从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个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阈融合、有效历史角度,阐述名著重译的合理性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
自阐释学出现以来,读者群在理解先前文化或异域文化时,往往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更精确地理解经典,另一种是一味曲解作者的原旨。然而,伽达默尔主张的视域融合观和庞德的误读现象可以更好地体现阐释学通过不同视域融合从而更好理解文本以及由于翻译等中介促使文学阅读时不断进行误读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阐释学哲学架构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以《道德经》之"上善若水"篇为例,从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系统地解读了美国学者Witter Bynner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因其思想博大精深,吸引着许多外国学者对它不断探索,因此出现了许多翻译版本。每位译者都试图用自己的理解来阐释《道德经》。本文从阐释学的角度来分析《道德经》的翻译,以其找出不同翻译版本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文中以美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依据,从“作者个人词汇”出发,对杨宪益、戴乃迭所译沈从文小说《雪晴》进行分析,初探译者对原作的多层理解在译作中产生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旅游文本的翻译涉及文化、历史、地理等等。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阐释学的核心概念。从视域融合角度对旅游文本的翻译的分析表明,原文文本的视域与外国读者的视域由于文化、历史、地域等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译者需要使用不同的策略、不同的方法经过两次视域的融合,让外国读者接受原文本传递的信息,使外国读者能够理解中国的人文历史地理文化,达到激发外国读者来中国旅游的兴趣、宣传我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被忽略。随着翻译的发展,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和热点。西方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从阐释学的观点提出翻译分为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本文将从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作为理论基础,以张培基先生英译《致蒋经国信》为例,讨论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被忽略的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发挥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从阐释学理论中乔治·斯坦纳所提出的翻译四步骤为理论指导,来分析著名小说家莫言的《生死疲劳》的英译本,并举例阐释译者在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具体步骤中的主体性。通过对莫言《生死疲劳》的英文文本的分析得出结论,为阐释学角度对译者主体性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被列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首。在其英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是英译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从阐释学翻译理论尤其是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的视角出发,探讨《黄帝内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过程,以期对中医经典著作的英译及中医的对外交流与传播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0.
职业字典     
《职业》2011,(19):30
定义:翻译,是指经过一定训练,能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便于接收对象理解的信息模式的专业人才,是信息传达的媒介。分为文字翻译、口语翻译两大类。工作内容:文字翻译主要是对文本进行翻译,包括软件手册、商业及专  相似文献   

11.
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通过对许渊冲《长恨歌》英译本在词汇层面上的评析,可发现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结合运用对于唐诗英译在词汇层面的处理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总结了唐诗中温度词的概念隐喻研究现状,用概念隐喻的理论分析唐诗中温度词在态度和信仰域、情感域、社会和经济地位域、状态域、疾病域五种不同目标域的映射中表达的内涵,举例说明唐诗中暖、炎、冷、寒等温度词概念隐喻的巧妙运用,为唐诗的赏析、流派之争及翻译等提供认知语言学上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闫岩 《现代交际》2014,(12):86-87
乐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取材于唐诗《琵琶行》,作曲家把文字转为音符,将原诗抒情与叙事兼顾的特点变为只抒情不叙事,使之更易直通心灵。本文对《诉》的情感表现和演奏技巧进行简要的探讨,首先通过对原诗意境的描述,找到乐曲的情感渊源;再通过对乐曲演奏技巧的讲解深化理解;最后以自身实际演奏教学经验为读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新画意摄影是数码摄影时代的一个大胆创新。范立祥先生通过对拍摄对象的理解,借鉴各类绘画的特点,应用电脑软件对图像进行二次创作,赋予作品较深的内涵和绘画的意境。其作品有较高的艺术品位且雅俗共赏。我们拟从意境、构图、风格等几方面对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加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甘婷 《现代交际》2015,(4):60-61
模糊性是反映现实世界中语言发展变化的一种普遍现象。语言的模糊性一定会引起翻译的模糊性。因此,翻译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人的认知的不同,模糊语言的翻译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而反之,不同的审美价值对模糊语言翻译的理解也不同。根据不同的美学价值来更好地理解模糊语言,来提高模糊语言的翻译水平和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16.
随着女性主义的不断盛行,其对翻译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女性主义改变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对翻译理论有很大的改变。本文通过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阐述,然后分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结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主体性的凸显,从女性主义译者对文本的选择上以及从女性主义译者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展开分析,最后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进行分析研究,分别从现代阐释学以及接受美学两方面进行研究,从而通过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有效的提高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山水画简称为"山水",它是以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中国山水画艺术在中国画坛上占据着主导作用,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所具有的意境表现。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表现也是对山水画家的重要考量。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不在于"可望可行",而在于"可游可居","看此画令人生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有着非常多的文化遗产,唐诗就是这其中之一,就犹如一颗灿烂的明珠不仅仅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也影响了我们周边四邻的文化发展。近年来,随着唐诗英译实践与相关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唐诗温度词的认知空缺解读与翻译研究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思索。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如何让这颗明珠在全球化的今天散发出更大的魅力,一直是译界关注的话题.但由于语言结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译者很难再现原诗作的意境美.本文以《关雎》为例,分析诗歌意境翻译的难点,以期从语言文化的层面来探索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20.
丁静 《公关世界》2023,(7):136-138
中英文标识的汉英共同标识词具有各自的特点,但由于中西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而标识词的翻译,虽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却关乎着一座城市,甚至是一国的形象。因此,在进行标识语的翻译时,要正确地选择词语,正确地理解原意,尊重翻译对象,遵守传统的文化习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从汉语到英语的通用标识语的翻译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公共场所公示语的作用及译状,提出译者应加强自身的语言技能,合理选用所选的语言,以便对公众标识语进行正确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