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形成和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民族必然会消亡。民族的消亡并不意味着民族从地球上消失,而是指世界各民族差别的最终消失或完全消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融合。民族消亡之时正是民族融合之时。民族融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西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重要阶段,民族关系问题成为西晋政治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在这一时代,邓艾、傅玄、郭钦和江统都提出了“徙戎”理论,即试图通过胡汉分治化解民族矛盾,确保王朝的长治久安.但这种“徙戎”理论在当时并没有被统治者所采纳,其原因固有多端,但综合来看实由民族融合大势使然.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也是一部移民与民族融合的历史。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之间持续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相互移民而使民族杂居 ,民族之间或被动强制或主动自然逐渐同化与融合。由于汉族在历史上的先进性 ,因此各少数民族主要是融合同化于汉族。各民族的相互涵化与整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移民与民族融合的历史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社会既是民族繁荣时期,又是民族融合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既是民族的繁荣时期,又是民族的融合时期,笔者有一个认识过程。过去,我一向认为社会主义只是民族繁荣的时期,民族融合只是共产主义时期的事情。但  相似文献   

5.
长城带民族融合的特点李凤山一、中国近代民族形成之前,长城带①的民族融合始终是以农业文化形态民族同草原文化形态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为基础迄今,在东起辽东、山东,西到新疆、青藏高原北部,包括黄河流域各省区以及蒙古国南戈壁省在内的整个地区的考古发掘表明,沿长...  相似文献   

6.
我国各时期的民族融合,在各朝代的诗歌史上也有所体现,《诗经》就有不少诗作反映了周族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在当时的诗歌中也有所反映,唐诗涉及的民族文化领域更是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7.
8—11世纪,因大批操突厥族语言的民族部落南下,以及回鹤的西迁和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进而与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的原住居民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近代维吾尔族,新疆的民族构成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学术界,人们一般将这一民族融合的过程称为回鹘化和伊斯兰化。是维吾尔族形成、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8.
一、树立民族长期存在的思想,做好民族工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过去受压迫的民族完全解放的时期,是确立各民族平等权利的阶段,是逐步消除民族互相猜疑、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和增长是必然的客观存在,但决不能因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而误把社会主义看作民族融合的时期。我们必须树立民族长期存在的思想,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深层原因,是学术上值得探讨的问题.民族融合的关键因素在于文化的认同,而传统史学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发达的组成部分.从先秦到汉代,华夏文化中系统的礼制伦理文化和"大一统"的政治历史观,成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核心.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史学凸现为民族融合的先导和最稳定因素,这源于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竞相仿从汉族政权的官方记史、修史体制,从而导致历史观、史学意识的文化认同,以及祖先血脉的认同,构成持久的民族凝聚力.隋唐以后直至清朝,传统史学始终发挥着这种凝聚力量.因此,中国传统史学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史学引导了历史.  相似文献   

10.
宋辽金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锡厚 《中州学刊》2005,46(5):164-167
宋辽金时期是北方民族以空前规模进入中原、并加速与汉民族融合的时期.迁徙杂居、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语言风俗的相互仿效,都促进了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金亡以后,北方地区已经形成了融合北方民族文化的、与以前历史时期明显不同的民族文化,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原各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1.
高句丽民族起源与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高句丽民族起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对高句丽民族起源还存在着一些分歧,主要有秽貊说、夫余说、殷商说、炎帝说、高夷说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中学者们往往混淆族源、族属、族称等概念,往往将民族起源和民族融合混为一谈,需要进一步澄清。笔者认为,传统的秽貊说、夫余说颇有疑义,许多新的证据表明,在高句丽民族起源问题上殷商说似乎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12.
<正>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民族融合的伟大时代。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及社会生活诸方面,无不渗透着民族融合的内容。因此,民族融合的问题,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关键,对于北朝史的研究,尤具典型意义。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历程,以北魏分裂为界,划为前期和后期。对于北朝前期民族融合情况,研究者颇多,论述亦甚精详,以至于人们一提到北朝的民族融合,就往往将它与北朝前期拓跋珪、拓跋焘、元宏等人的活动加以联系,划上等号。历观研究北朝民族融合情况的论著,都有  相似文献   

13.
唐代吐蕃的民族统治与民族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 7世纪 ,吐蕃在青藏高原的崛起与兴盛 ,改变了西部地区各民族的历史 ,引发了一系列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的连锁反应。吐蕃王朝的不断兼并、征服与扩张 ,使吐谷浑、党项、回鹘、沙陀等民族受到吐蕃的统治和奴役。在强制与暴力之下 ,这些民族也逐渐与吐蕃融合。  相似文献   

14.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民族融合概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引人瞩目的;它不仅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过程,而且各族的融合也并非一律的汉化,而是曲折、复杂的。下面我们将北方各族融合的概况,先分别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徐效慧 《理论界》2014,(9):106-109
唐代营州是中原王朝统治东北的前沿阵地,又是中原与东北少族民族往来的重镇。营州境内的居民除汉民族外,还生活着内附的契丹、奚、靺鞨、室韦、突厥、高句丽等民族以及来自西域的胡人,营州成为多民族聚居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在经济、服饰、墓葬形制、赐姓、和亲等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促进了营州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6.
辽金元时期是中华民族史上第三次大融合的时期①。在东蒙古地区②,经过辽金元时期几百年的民族杂居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民族融合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加强。其融合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受统治民族强制性的影响而少数民族化趋势,一种是汉化趋势。(一)少数民族化趋势一、辽代的契丹化趋势在辽代,契丹族是统治民族。契丹族对以奚族为首的游牧民族和以汉人、渤海人等为首的农业定居民族,采取了不同的民族融合方式,以达到契丹化的目的。首先是对与契丹族经济类型相同的游牧民族,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奚族与契丹族同属游牧狩猎经济类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民族融合是在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发生的无强制手段的过程,无论是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或者若干民族聚合为一个新的民族,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民族同化则是某些民族(主要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通过采取带有强制性的政策措施,改变被统治民族的属性来达到使其他民族的成员合于本民族的目的,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和行为。民族的融合与同化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即:民族的融合和同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斗争;融合和同化过程中的曲折和斗争,乃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碰撞中产生的冲突;民族组合过程中,经济文化和人口的优势,是决定民族组合趋势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8.
论战国至魏晋北方民族融合中的观念意识王红自东汉末年以后,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羯、氏、羌等民族不断迁入塞内,与内地的汉族等民族杂居相处,本民族的社会与经济因此得到较快的发展,逐渐与中原民族混同为一,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民族大融合。在这一历史发...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中国经历过多次民族融合,在此期间,文学上通俗与典雅两种倾向也与之消长。几乎每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都要伴随发生文学上的雅俗嬗革。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来说,民族融合具有双重功能,它既是推进通俗化的强大动力,又是实现典雅化的实际步骤。这两种相反的倾向彼此补充,形成一种特殊的运行机制,呈现出辩证的发展过程。在制约中国古代文学雅俗嬗革的众多因素中,民族融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20.
双轨制政治文化机制是辽代民族融合的特色.辽代民族交融历史特色的形成与辽代契丹居民与汉族居民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辽代史学则是反映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载体.探讨辽代民族交融与史学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客观地叙述多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总结历史经验,并推动对辽代史学演进特点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