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毛泽东的经济思想与根据地经济建设姜义军抗日战争以任略者的失败和中国人民的胜利宣告结束。然而,任何战争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军一扦为,战争的胜利往往是军事、政治、思想、经济等诸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就经济而言,它往往反映出战争的根源,而又是战争的囊重要...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国社会是在帝国主义隆隆的炮声和熊熊烈焰中痛苦地进入到20世纪的,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一直处在动荡之中,中英之战、中法之战、中日之战、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的战争使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文学作为文化的精神载体之一,与从远古开始的英雄传说中的战争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则更是与中国革命战争的进程同步发展,战争本身直接对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战争中启蒙意识的文化规范走出中世纪之后,中国社会和文化经历了三次大的文化启…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主要表现在"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各项政策,都是为着团结一切抗日的人民"以及既要"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又要教育人民"学好文化"三个方面,这些思想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对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兴洪  廖树芳  武岩 《学术研究》2005,2(8):108-113
农民占中国总人口80%以上,是中国最为深厚的抗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抗日战争实质上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农民是抗日战争中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大承担者和战争的直接参与者,没有农民的合作与广泛参与,中国就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抗日战争中,中国农民表现出了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各族农民的广泛参与、以弱胜强的智慧和创造力等一系列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 毛泽东深刻指出:“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面对日本侵略战争的威胁,中国人民以特有的姿态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取得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给我们以深刻的历史启迪。 一、近代历史的转折点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抗日战争是侵略与自卫、正义与非正义、光  相似文献   

6.
<正> 三十五年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场战争所提供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今天,学习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人民战争的经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主党派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曾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过卓越贡献。深入研究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以纪念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启示我们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抗日战争是中国革命史上空前惨烈、复杂的民族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织,日本帝国主义、汪伪政权、国民党顽固派、民主党派和共产党及其各自所代表的政治势力,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殊死搏斗。在斗争中,民主党派旗帜鲜明地站在人民大众及共产党—边,与日、伪…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战争思想论纲张晖毛泽东的战争思想,产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丰富发展于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战争思想是对马列主义乃至整个人类战争理论的杰出贡献。毛泽东战争思想,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战争本质论、战争力量论、战争规...  相似文献   

9.
杨杰是国民党著名的军事理论家、爱国主义者,在祖国神圣的抗日战争中,满怀爱国激情,主张坚决抗日,希望在抗日战争中复兴中华民族,建设现代化的国防。他科学地分析出战争的结局是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以此坚定人们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为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本文拟对杨杰的抗日思想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贡献刘琦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①。它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  相似文献   

11.
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抗日战争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国家形态和中华民族的品格。如果说在毛泽东时代抗日战争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战争;那么,20世纪80年代抗日战争则变成“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情动员;而新世纪以来,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大背景下,抗日战争又被书写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与此相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视剧中的抗战叙述也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李兴斌 《文史哲》2005,1(4):19-26
先秦兵家和平思想的基本内涵:一是以禁暴除乱和安国保民为战争的终极目的;二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战争获胜的理想结局;三是以“修道保法”和赢得人心为战争获胜的坚实基础;四是高度重视智谋的作用并以之作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五是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常备不懈为和平的可靠保障。先秦兵家和平思想有着久远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首先,爱好和平、追求和平和维护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中华民族在战争理念上赞成并支持反抗侵略的防御战争而反对向外扩张的侵略战争;其次,批判不义战争、谴责滥杀和破坏是历代贤哲的一致做法。兵家和平思想在今天仍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价值:第一,它为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反对不义战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有力的思想武器;第二,它为我国和平崛起、民族复兴和国家安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省历史学会于八月二十七至三十日举办了学术讨论会,就抗日战争史教学和科研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一、抗日战争的性质问题 与会同志比较一致地认为,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赂的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场军事战争,还是一场以军事为主体的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的总体战。  相似文献   

14.
大后方电影对外交往概观苏光文电影在可视性文艺中,最能赢得观众。因此,战争时期各国政府和文艺界总是把电影作为宣传教育的主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各国电影的相互交流,及时地传达了战争信息,交流了思想情感,成为反法西斯文化的重要方面军。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继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二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这场战争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艰难历程。从 1 93 1年“九·一八”事变 ,到 1 93 7年卢沟桥抗战前夜 ,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个阶段 ,即局部抗战阶段 ,它在长达 1 4年的抗日战争中占有特定的历史地位 ,是整个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史学界长期以来受八年抗战传统观点的影响 ,对局部抗战作为抗日战争第一阶段以及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应有的地位 ,缺乏深入和全面研究。本文从局部抗战形成的原因以及局部抗战的伟大意义入手 ,把局部抗战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部分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九·一八”事变60周年前夕,建国以来第一种专门以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季刊——《抗日战争研究》在北京创刊。《抗日战争研究》是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的。聂荣臻元帅为该刊的创办题字:“研究抗日战争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抗日战争研究》发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状况、中外关系、国际环境诸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专门园地。  相似文献   

17.
<正> 在九一八事变60周年前夕,建国以来第一种专门以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季刊——《抗日战争研究》在北京创刊。《抗日战争研究》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抗日战争研究》发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状况、中外关系、国际环境诸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论持久战》这篇名著 ,运用辩证法对抗日战争的全局和斗争进行了系统的思考 ,具有明显的系统观点。第一 ,把研究对象即抗日战争视作一个客观系统 ;第二 ,从系统整体性和有机关联性相结合的角度 ,分析了抗日战争敌我双方的基本特点 ;第三 ,在历史动态的系统中把握战争的来龙去脉 ;第四 ,强调战争要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这些战争系统观点 ,是对抗日战争实现科学预见的重要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穆旦,在抗日战争中毅然放弃大学教职,从军赴缅参战,走过了野人山,创作了不同凡响的抗战诗歌,为中国的抗战诗增添了异彩,为现代文学做出了贡献。穆旦又是一个富有思想的"军人",他出于人本观念,对战争进行了深入思考,进而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和罪恶,描写了复员军人无所适从的生存状态,表现出战争诗的最高精神——和平。这是穆旦最为深刻的思想和最有价值的诗歌。  相似文献   

20.
从衰败到振兴的历史性转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汤静涛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以3500万人的流血牺牲,10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万众一心、浴血奋战、历尽艰辛,终于赢来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曙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