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值伊朗著名伊斯兰哲学家、思想家穆拉·萨德拉诞辰440周年之际,1999年5月22~27日,伊朗德黑兰召开了“穆拉·萨德拉伊斯兰哲学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应伊朗穆拉·萨德拉伊斯兰哲学研究所邀请,中国有10位学者、专家参加了讨论会。其中宁夏社会科学院有5位代表参加,他们是:社科院院长余振贵研究员、名誉院长杨怀中研究员、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所长马平副研究员、副所长丁明俊同志、该所伊斯兰教研究室副主任丁克家同志等。其余5位分别来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阿语系李振中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王建平博士、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陆扬博…  相似文献   

2.
新疆和田各地有以"伊玛目"命名的圣墓群(麻扎),而与和田伊玛目麻扎同名的圣墓还存在于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伊朗。早期伊斯兰教什叶派在维吾尔民间传播的途径,其影响维吾尔族伊斯兰文化的方式、影响的原因等都是学界亟待厘清的重大问题。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对伊斯兰什叶派与维吾尔族麻扎文化的关联及其特征进行了整理分析,基本厘清了什叶派对具有浓厚苏菲神秘主义色彩的维吾尔族传统麻扎文化的影响路径及方式,同时也对其传播发展的历史规律及现实机制形成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3.
冀开运 《回族研究》2004,(3):108-10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掀起研究伊斯兰教的热潮,这既是伊斯兰世界在当今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中重要性的表现,也是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战略的紧迫要求。秦惠彬主编的《伊斯兰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从世界文明多样化角度论述了广博而丰富、悠久而灿烂的伊斯兰文明。其中第六章简要论述了伊斯兰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的专家从大文化的概念出发研究伊斯兰教,出版了《伊斯兰教文化面面观》(齐鲁书社,1991)。金宜久先生主编的《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从历史学的角度论述伊斯兰…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70年代末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伊斯兰复兴运动风起云涌、蓬勃发展,席卷了整个穆斯林世界,成为全人类瞩目的国际大事之一,引起各国政治界、新闻界宗教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不同反应。这场伊斯兰复兴运动在80年代中期相对平静了一段时间之后,自80年代...  相似文献   

5.
马平 《回族研究》2004,(3):100-103
波斯伊斯兰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一样,与中国伊斯兰文明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时至今日主要信奉逊尼派的中国穆斯林社会中,仍然可以发现许多伊朗什叶派的痕迹。波斯籍的传教士、波斯语的伊斯兰宗教经籍,对于中国穆斯林恪守宗教信仰、保存民族文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为内核的中国伊斯兰文明,对中国穆斯林的未来发展走向,必将继续起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伊斯兰教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著作有:《传统的回归——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肖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当代国际伊斯兰潮》(肖宪,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当代中东政治伊斯兰:观察与思考》(曲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伊斯兰教与世界政治》(金宜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近代伊斯兰教思潮与运动》(吴云贵、周燮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伊斯兰教与冷战后的世界》(东方晓主编,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现代政治与伊斯兰教》(刘靖…  相似文献   

7.
白志所 《回族研究》2004,(3):104-107
一、会议背景穆拉·萨德拉的全名是穆罕默德·本·伊布拉欣·贾瓦姆·设拉子,在历史上以萨德尔穆特阿利希(神学家之首)和穆拉·萨德拉著称,“高级哲学派”创始人,于1571年生于伊朗历史名城设拉子一个贵族家庭,其父伊布拉欣·本·叶哈雅·贾瓦目是一位虔诚的学者,在萨法维王朝阿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伊朗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两国之间就有经济文化交往。至17世纪后,随着中国穆斯林前往麦加朝觐及中东一带游学人数的增多,两国穆斯林之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也有一些传教师东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苏非派学理,一大批伊朗伊斯兰教哲学家的关于认主学、伦理学、教法学、教义学的著作传入中国。中国穆斯林学者将这些经典从波斯文、阿拉伯文翻译成汉文,介绍给中国穆斯林群众,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本文将着重探讨伊朗伊斯兰哲学思想东传及其对中国穆斯林的影响。一、伊朗伊斯兰哲学著作对中国穆斯…  相似文献   

9.
中国伊斯兰教(Islam in China)世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区域化和民族化的统称。"伊斯兰"系阿拉伯语(ai-Islam)的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奉宇宙独一存在的最高主宰安拉(真主)及其意志,以求祈今世和后世的和平与安宁。此名则出自《古兰经》第三章19节、第五章3节。在中国历史上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唐宋时期)、"回回家体例""回回教""天方教""清真教"(元明清时期),近代简称回教。  相似文献   

10.
寻“鲁穆”     
寻“鲁穆”杨如生最近看了《伊斯兰与中国文化》中的第五章:伊斯兰天文学的输入。在其第一节:“马依泽对宋初天文学的贡献”中①,在国内初次使用了新发现的《怀宁马氏宗谱》,使得阿拉伯天文学对中国历法的影响年代提前300多年。这在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中确实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伊朗两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友谊。早在汉代(前206~公元25)中国的使者开通西域以后,中国历史文献里就有了古波斯“安息”的记载。后来,随着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繁荣,中国和古代伊朗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方面有了广泛的交流。公元7世纪以后,随着伊斯兰教的向东传播,大批波斯、中亚穆斯林旅行家、商人、士兵和官员来到中国,并与中国的汉族等当地民族通婚、定居,形成了中国穆斯林新的群体———回族穆斯林。回族成为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主要承载者,在使用汉语的同时,保存了大量的波斯文、阿拉伯文词汇和文化典籍。中…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自作者《伊斯兰教之传入中国及其发展》一书 ,该书于 2 0 0 3年夏季由伊朗东北部霍拉桑省省会马什哈德市阿斯坦·古都斯拉扎维伊斯兰研究基金会出版发行 ,共 36 3页。在此我要衷心感谢中国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林松教授 ,他于 1 979年1 2月正值纪念赛典赤·赡思丁去世 70 0周年之际 ,在阿拉伯语杂志《中国建设》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赛典赤·赡思丁———一位对中国边疆建设有巨大贡献的穆斯林》的文章 ,这篇文章由穆罕默德·阿里·侯赛尼从阿拉伯语译为波斯语 ,对伊朗和伊斯兰世界人民进一步了解赛典赤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篇文章发表前 ,伊朗学者和研究家只能从拉施特·丁·法兹伦拉·哈玛丹尼的《史集》关于赛典赤的几段叙述中简略了解到在中国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上曾生活过一位与我们同根生的历史伟人。今年 3月云南大学与伊朗马什哈德菲尔多西大学和拉扎维伊斯兰大学在伊朗伊斯兰文化联络组织和伊朗驻华大使馆的协助下联合举办赛典赤国际学术会议 ,本人将译作献给大会 ,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斧正  相似文献   

13.
纳赛尔·霍斯罗乌与伊斯兰教在新疆塔吉克族中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纳赛尔·霍斯罗乌是公元11世纪著名的中亚塔吉克诗人、哲学家和宗教活动家。由于他在帕米尔地区的宣教活动,促使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伊斯玛仪派教义和组织传播到新疆塔吉克族之中,新疆塔吉克族从而成为我国信仰伊斯兰教诸民族中唯一基本上全民信仰什叶派的民族。 在世界伊斯兰教发展史上,什叶派是除正统主义逊尼派之外,影响最大的另一个教派。“什叶派”译自阿拉伯文,原意为“追随者”,专指拥护阿里的人,什叶派是以承认阿里为穆罕默德逝世后的合法继承人为标志的许多穆斯林派别的总称。什叶派教义的核心是伊玛目学说和马赫迪思想,认为其政教合一的首领伊玛目(Imām)是安拉派遣到人间的伟大导师,伊玛目具有安拉启示的神智或神光,永不会犯错误,伊玛目是安拉与人之间的“中保”,穆斯林在末日审判时须经伊玛目向安拉说情才能获准进入天堂。只有伊玛目才有权威解释《古兰经》和阐释教义,所以信徒必须绝对服从伊玛目。什叶派认为伊玛目有时可以从世上“隐遁”,将来以马赫迪(Mahdī,救世主)的身份复临人间,主持公道,惩恶扬善,建立公正的世界。什叶派信徒奉行“塔基亚原则”,“塔基亚”(Taqīyah,敷衍、掩饰、警惕之意)术语的含意是教待遇有危险时可以隐讳自己宗教信仰什叶派认为阿里(?)  相似文献   

14.
伊朗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悠久的历史,在伊朗成为伊斯兰教国家之后,伊朗伊斯兰文化对中国穆斯林民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在中国穆斯林文化教育及苏菲派门宦方面的影响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5.
葛尔迪兹是伽色尼王朝时代的史学家,于公元1048—1052年间写成《报导的装饰》(Zainu'1-Axbr)一书。该书现仅有牛津抄本和剑桥抄本两个较晚期的手抄本传世。1968年伊朗文化研究所在《伊朗地理历史丛书》中出版了由阿布都·海·哈比比('Abdo'1-He iy Habibi)根据以上两个抄本整理而成的新的波斯文版本。A·P·马尔丁奈兹根据这个版本,把其中关于突厥的两章译成了英文,发表在《中世纪欧亚研究》(Archivm Eurasiae Medii Avei)1982年第2期(第109—217页)上。文章前面是6页之长的介绍性文字,后面附有这两章波斯文原书的照片(第176—217页)。每章前面有详细的分解性目录,后面附有地名、族属、人名和称号索引。 下面是这两章的目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的上海有一个新兴的伊斯兰教学术文化团体,称为中国回教学会。它是以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哈德成阿訇(公元1888~1943年)为首的一批穆斯林知识分子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的,在短短10余年间,为中国伊斯兰文化事业做了大量工作,成为近现代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个有影响的宗教学术文化团体。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有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人口约1600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学术界认识到伊斯兰教等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有很多值得肯定的方面,注重了对它们的研究,并陆续发表了一批专题论文、著作译作、资料集录。1990年问世的《伊斯兰教历史百问》和《伊斯兰教文化百问》是关于伊斯兰教的最新成果之一(以下简称《历史》和《文化》)。  相似文献   

18.
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及对我国穆斯林民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敏贤良 《回族研究》2001,22(1):65-69
本文通过研究伊斯兰大兴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兴起的客观原因和伊斯兰复兴运动本身在教育穆斯林纯洁信仰、行善止恶、净化社会风气方面的积极作用。指出伊斯兰复兴运动与打着宗教旗号从事政治目的个人行为没有关系、和恐怖主义没有必然联系、极少数犯罪分子所从事的恐怖活动也是伊斯兰教所禁止和反对的,且与广大穆斯林群众无关。对人们认识伊斯兰复兴运动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礼萨·汗时期(1921—1941年)是伊朗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重要阶段。礼萨·汗通过对各种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了一种超越传统部落和宗教权力架构之上的军事、行政和财政主导权,政府成为社会公共权力的中心,扭转了长期以来传统王朝国家的地方主义割据局面,彻底改变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但礼萨·汗"政府主导型"模式的现代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国家与社会(部落、什叶派伊斯兰)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复杂的政教关系和强制性的民族整合政策使伊朗国家构建和民族构建进程陷入困境,极大削弱了巴列维王朝的政治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伊斯兰文化资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华涛 《回族研究》2001,(1):60-64
中国学者在探讨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文化的命运时,是如何对待本国非汉族群体的文化的;在探讨全球化与本土资源的关系时,是如何看待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如何看待中国伊斯兰文化的。这些问题还没有被很好地讨论。实际上,研究者在这场本土文化资源与现代化关系的讨论中很少提及中国伊斯兰文化,当然也没有明确提出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穆斯林社会或穆斯林社区发展中,甚至在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资源性角色问题。缺乏对中国伊斯兰文化资源角色的确认,有很多原因,但其中有三点特别需要注意:第一点,多年来“极左”思潮对我们的影响,第二点,中国大汉族对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的认识,第三,西方对当代世界伊斯兰问题的基调,即“帝国主义话语”对中国的影响。在跨入21世纪时,我们首先要确立伊斯兰文化的资源性角色,其次要从开发伊斯兰文化资源这一重大目标出发,研究它的创新问题。这不仅是中国伊斯兰研究者,而且也是所有关心本土文化资源与现代化关系的人应该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