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作为明清戏曲理论形态之一种,明清残曲序跋构建了以舞台为中心的戏曲搬演理论.其主要表现为场上之曲的创作论、演员的舞台表演论和舞台场景的调度论.它们各具特色,在不同历史阶段各有消长,与明清戏曲论著的对比而言,更容易彰显明清戏曲序跋批评形态构建的独特性及其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2.
阎静 《学习与探索》2012,(2):150-153
先秦、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早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史学批评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为后世史学批评的发展积累了思想资料,并初步奠定了史学批评发展的三条路径:一是对史家素养及职责的认识,二是对史学社会功用的认识,三是对史学发展与时代变迁之关系的认识。揭示、梳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早期发展的路径,从中总结出一些略带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明确前人所论必有其传承,今人研究也自有其渊源,希望推进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史学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史学史研究比较繁荣,而史学批评史的研究则相对贫乏。其明显标志就是迄今尚无一部系统的史学批评史专著。中国有很丰富的史学批评遗产,如何总结我国史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探求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规律,是当今史学界一个十分重要而亟待深入的课题。令人高兴的是,这一课题日益为当代史学家所关注,并有一些学者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张三夕博士新近出版的《批判史学的批判——刘知几及其〈史通〉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9月版,以下简称《批判史学》)一书,正是近年来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它以较为系统和科学的论述,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史学批评史的建设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批判史学》一书一改过去史学史的思路,把对刘知几及其《史通》的  相似文献   

4.
阎静 《求是学刊》2016,(4):150-157
孔子所作《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历史撰述,它的问世不仅直接推动了先秦史学的发展,同时也成为最早的史学评论对象之一,带动了先秦时期史学批评的发展。无论是史学领域中《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以及《战国策》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和评论《春秋》,还是思想领域中孟子、荀子等诸子评《春秋》,《春秋》已成为先秦学人史学评论的焦点,呈现出一部史书与一个时代史学批评发展的密切关联。揭示这一关联,不仅是探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早期阶段发展的一种规律性现象,也是对孔子《春秋》史学价值的一种再认识。  相似文献   

5.
文明核心、文明碰撞与文明衰落─—对汤因比文明理论的若干思考郭长刚英国著名史家阿诺德·汤因比及其文化形态史学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目前国内学人所及,大都是对他的宗教唯心史观以及他那以普罗克拉斯提斯式①的粗暴方法建立起来的史学理论体系进行批评,而很少对其...  相似文献   

6.
刘开军 《求是学刊》2016,(4):158-165
20世纪初年的史学批评因其处于新旧交替、中西融汇的过渡时代,而具有多个面相。与其时流行的否定传统史学的学术批判不同,陆绍明对传统史学虽也有批驳,但比较客观和理性。为包括传统史学在内的旧学"招魂",是陆绍明的学术志向所在。陆绍明在史学批评上的一大贡献,是他从深层次上提出了中国史学的五次变迁论。重绘中国传统史学的学派格局,则是陆绍明史学批评思想中最有建树的地方。陆绍明将传统史学分为尚文派与重笔派,又从诸子与史学的关系入手,将史学分为九家和二十家,虽高明有余,但审慎不足,终究留下了一种不同于今天的史学批评观念,具有学理上的价值。在清季新旧学术价值观的交锋中,旧的学术话语虽明显处于下风,但陆绍明仍代表着传统派批评家发出了声音,使旧的话语体系不至于失语,因此在史学批评的近代化历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他于辛亥革命之后,史学思想有所倒退,与其时中国学术文化的大潮已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7.
<正>网络文学批评能否"入史"与网络文学本身能否进入文学史的论题逻辑一样,都要取决于网络文学在这个时代文化语境中的功能作用、它们自身的发展水平,以及对其史学依据合法性的观念体认。时至今日,当体量巨大、传播广泛的网络创作与风生水起、备受关注的网络文学批评一道走进人们的视野,建构网络文学批评史是否能赢得其必要性与可能性,尚需要从观念逻辑、本体依据和史学价值上考辨其持论基础。一、网络文学批评史的观念逻辑  相似文献   

8.
一、史学理论与史学理论研究之区分史学理论的现状颇堪忧虑。颇堪忧虑的原因是人们对史学理论的含义缺乏深思,人们往往把“史学理论研究”当成是“史学理论”。其实,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史学理论”是一种思想体系,而“史学理论研究”则只是对“史学理论”本身所进行的“研究”,即对“史学理论”所作的各种解释、论证、说明等。、至于以“史学概论”冒充、代替史学理论,同样是对史学理论的误解,同时也是造成史学理论在中国当代极度匾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一门学科来说,理论的作用都是基础性的、结构性的、整体性的…  相似文献   

9.
史学理论研究与新时期中国史学的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沛 《学习与探索》2001,(1):116-121
加强史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和研究以促进新时期中国史学的复兴,成为"文革"后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共识.自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召开了11次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出版了全国性的史学理论研究专业期刊,培养了一批史学理论研究方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引入和研究外国史学理论,涌现了一批研究成果.面对21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尤其需要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追踪国内外史学理论研究中的前沿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将是新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主持人话语:当体量巨大、传播广泛的网络创作与风生水起、备受关注的网络文学批评一道走进人们的视野,史学反思就成为网络文学研究观念蓄势与学理生成不可或缺的思辨立场。基于此,网络文学批评能否入史、如何写史,就不再是一个虚设命题,而是一个期待理论逻辑延伸的有效言说。本组的几篇文章就是基于这样的学术背景所做的初步探索。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批评史的建构逻辑》一文认为,网络文学批评能否"入史"要取决于其在这个时代文化语境中的功能作用、它自身的发展水平,以及对其史学依据合法性的观念体认,以此确认建构网络  相似文献   

11.
郑振满教授是明清史学界、社会史学界、历史人类学界大家颇为熟悉的著名学者。他成功继承发扬了其师傅衣凌先生的乡族理论和多元结构理论,以明清社会经济史起家,在20多年的治史生涯中不断转换研究视角,孜孜以求有突破有创新的史学研究,在闽台传统社会的研究中取得了享誉海内外的丰硕成果。《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①这本新著,精选了作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同治学时期、探讨闽台传统社会的  相似文献   

12.
《求是学刊》2016,(4):140-141
<正>主持人话语:这里发表的三篇论文,从不同的视角论述了史学批评研究所得,供读者参考。其中,《史论·论史·论论史——中国史学上"论"之指向的几次变化及其启示意义》一文,以史学家对概念的使用及其内涵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史学批评的深入,充分说明只有当史学批评发展到较高程度时,人们才可能提出相关概念。史论、论史、论论史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对中国史学指导理论的选择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所进行的史学实践,直接促成了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最为先进科学的学科形态--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自幼便浸润干八股文章的小说评点家形成了顽固的文章学思维定式,他们往往以文章学视野来观照小说.在尊题意识支配下,他们惯于按题解文而喜欢抱定题目来分析小说的叙事写人艺术.他们的小说评点表现出文法至上的批评倾向,以"合掌"、"断续"、"伏应"、"急脉缓受"、"虚实"等文章学理论来审视小说情节结构,以"代言"、"宾主"等来分析小说人物描写.文法派的出现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们重文轻道,注重小说艺术技巧分析,其评点体现出明显的导读意识,并促进了小说在文人中的传播,但其评点文字也缺乏独立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5.
"现代日本经济体制源流论"是近年冈崎哲二、奥野正宽等日本学者提出的一种新理论.该理论阐述了传统的"日本型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对战时和战后经济体制变化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构成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大部分要素,形成于战时,延续于战后.这一理论的提出,给日本经济史研究以很大的刺激,使日本的银行制度、劳资关系、生产技术史、殖民地经济同战时体制的关系等,均得到了研究和探讨,为日本史学各领域的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种理论也有其缺陷,它过分重视战前和战时的断绝性、战时和战后的连续性,抹杀了战后改革的历史意义,因此遭到了日本学者的批评.  相似文献   

16.
年鉴学派是享誉当代西方乃至世界史学领域的重要史学流派,在其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总体历史理论。这一理论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从而成为年鉴学派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7.
明初浙江人方孝孺为一等节烈人物。当我们惊叹他“慷慨一死”的同时,也不能淹没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本文较详尽评述了方氏“学以用世”和无神论的思想,指出:方氏“学以用世”思想,批评了理学虚谈风气,是明清顾、黄、王“经世致用”思想的先行;其对佛、老神学的批判,则是建立在“气”理论基础上的,是韩愈以后的一个进步,对后世无神论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剑 《学习与探索》2008,(2):217-222
当代中国史学界,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在某种理论体系下对历史进行解释,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外史学界的影响.如何借鉴国外史学界的相关研究理论、概念或方法甚至是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解决中国史学研究的问题,如何注意借用的理论、模式等与所研究对象之间是否存在着理论的适应性问题,不仅是每个史学研究工作者必须注意的问题,也是史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对于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独特性的探讨来说,它也是必须注意的.关注史学研究中的初始条件差异,就是这样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19.
《求是学刊》2014,(4):145-153
齐思和是中国现代新史学的重要参与者和塑造者之一,其识见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梁启超、胡适、傅斯年、何炳松诸人。齐思和准确判别现代史学发展趋势,将西方史学最新的理念方法传输国内。在此基础上,齐思和对历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国史改造的途径和步骤、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做出具体阐述,构建起一套相对系统的史学方法论体系。齐思和对民国史学的发展动态进行了即时评议,梳理总结新史学的脉络和得失,指示其发展方向。齐思和对西方史学潮流的体认和对中国史学现状的把握相互呼应,折射出20世纪史学新旧转换的必然归趋。  相似文献   

20.
向燕南 《求是学刊》2005,32(4):122-128
明清时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由国家组织的大规模的修史活动频繁,编纂了大量卷帙庞大的历史著作。这种史学现象的出现,与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国家职能完善及统治者对发挥国家职能的自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无论是从发挥国家的社会职能讲,还是从发挥国家的统治职能讲,都对明清两朝的官修史籍的活动有重大的影响。封建国家的职能发挥,对于史学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