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建筑空间的更新设计与再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指出辩证地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历史建筑的关系 ,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发展观 ,分析了国际间建筑空间更新设计和再利用的理论和设计方法 ,希冀对我国的城市的建设工作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发展战略;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的基本战略;建设"可持续发展文化"能够推动这两大战略的实施,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有许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这为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可持续发展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内容,也是我党的一贯追求。在当前形势下,要确立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的总体价值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弘扬传统可持续发展文化思想,教育和普及可持续发展知识,倡导生态消费,建立绿色决策体系,发展绿色科学技术,建立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的监督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从而推进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的面貌。本文从儒、道、易三个角度阐述了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体现,并分析了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尊重"天人合一"的建筑哲学思想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进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建筑界的两种共存和一种冲突,决定了建筑的发展方向———有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建筑。重视对建筑传统性、地域性的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当前中小城市建设发展中现代化与传统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例,着重论述了现代建筑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延续间趋同与存异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论大鹏所城的建筑文化价值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鹏所城作为我国古代东南沿海地区海防卫所城池的典型代表,选址随形就势,将儒家强调的礼制建筑巧妙地安排在城池建设之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城池规划思想、古建筑文化和传统城市营建制度,表现出建筑与文化、政治、军事之间有机融合的特征.所城的海防军事防御作用虽不复存在,但是所城及其建筑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宝贵的文化资源则具有重要的建筑文化价值.保护是维系古城个性与特征的基础,基于大鹏所城的发展脉络,古城应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保护与利用,以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为主线,通过规划整治,依托"山、海、古城"格局,开发建设具有观光、生态旅游、科普及爱国教育等多功能综合旅游区,把优秀的建筑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城市建设之中,以实现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船快,建筑垃圾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若不进行有效的规划管理,城市扩张到一定程度时,垃圾将与人进行“争地大战”。实施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落实节能减排,改造和提升传统建筑业,实现城市建设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现代建筑产业对建筑质量、物质源消耗、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意义。介绍了沈阳市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依托,以建设"现代建筑产业基地"和"现代建筑装备制造业基地"为发展思路的现代建筑产业发展历程,提出了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从"三精"文化的内涵入手,提出要从"管理精细""技术精确""服务精心"等方面入手,构建医院"三精"文化。"三精"文化是医院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三精"文化建设的三个方面分别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驱动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可以说,"三精"文化的建设及其形成,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英国绿色建筑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是发生工业文明负面影响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英国绿色建筑渊源于18世纪崇尚自然的理念和19世纪中叶提出的"绿色精神"。英国绿色建筑建筑大致经历了20世纪60~70年代的理论酝酿时期、20世纪末期的实践探索时期和21世纪以来的初步发展时期。英国较牢固地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了较完备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法规政策、注重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重视公众参与,引导低碳生活等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0.
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对我国建筑企业培育良好企业文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及促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建筑企业目前在劳动力使用上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与不足,亟需加强社会责任建设。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引入建筑企业,对我国建筑企业构建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建筑企业参照SA8000进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设时的审核要点及注意事项,并对现阶段建筑企业推行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浅谈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道德建设与生态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问题复杂多样,生态环境恶化凸显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生态道德是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道德的原则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协调原则与环境平等原则;生态责任的原则是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和人与自然平等。在西部大开发中要保证生态制度供给,推动西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点 ,探讨我国建材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经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口等四大子系统的角度 ,提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调整我国建材工业发展战略的方针对策。  相似文献   

13.
绿色建筑对保护环境安全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球气候问题层出不穷,环境安全迫在眉睫,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耗能大户、对环境负有重大影响的建筑业,应对以往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绩的黑色作业方式进行改进,在实施绿色作业的同时,不仅增强人们的环境安全意识,更使得环境安全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运行过程中能够落实。为此各国在着眼本国建设时,应以最经济的能耗、最小的环境破坏和最大的利益所得,建设具有民风民情、地域风貌家园的同时,更要兼顾世界的环境安全,以使人类在更长远的将来,共享地球带给人类的福祉。因此扼制人类欲望、遵循生态原则、倡导低碳生活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实践问题,通过对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哲学基础的分析,确认科学发展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的深刻变革,提出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之误区解读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针的提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愈显重要.本文旨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误区,并对走出误区进行尝试性的探讨.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西部民族地区建设的指导原则,建立起政府、文化、科技、教育的多元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任务。生态环境意识、环境法律政策、环境行政执法和司法等诸多因素,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公众参与、生态补偿、环境责任及纠纷解决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难题,应通过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生态安全预警应急机制、ADR争端解决机制等环境法治保障机制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长株潭城市群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实现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以最大限度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原则,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旅-农-工-商联动发展的三种模式,从而构建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为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美国和欧盟采用了立法促进、经济激励以及行业规范等方式,不仅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相关立法和政策中有较好的体现,政府提供的经济激励措施也为这一新兴建筑模式的推广提供了强大动力,相应地,激励措施的采用以及行业组织的自我规范也促进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广泛采纳和完善。美国和欧盟的经验为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建筑节能已成为全世界人们共同关注的课题。阐述居住建筑节能的涵义,并对我国居住建筑节能现状及居住节能型建筑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整体规划设计到建筑物单体设计以及建筑细部构造设计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完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以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在有限的条件下将建筑功能、艺术与建筑技术三者更好地结合,达到建造低成本、高效率节能型居住建筑的目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观生动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先贤哲人的智慧,这种和谐生态观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积极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新型生态观,应当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以适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生态意识,使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