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原始社会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条件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它一根本区别于文明时代.原始社会组织结构的发展、演变与婚姻、家庭形态的发展、演变有密切的联系.思格斯在其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第一版序言中指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相似文献   

3.
(一)欧风美雨的东渐与早期维新派的新看法 中国早期维新派中的一些人,或在香港、外国生活过,或读过一些反映西方情况的报刊,他们对中外婚姻状况做了初步的比较。王韬曾游历英法等国,他说:英国人“婚嫁皆有择配,夫妇偕老,不妾媵。”王韬记载其游览伦敦水晶宫见闻时写道:“每游,必遇一男一女,晨去暮返,亦必先后同车。彼此相谂,疑其必系大们,询之,则曰:非也,乃相悦而未成婚者,得问游一月后,始告诸亲而合卺焉”。  相似文献   

4.
以往关于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的研究较少从婚姻伦理的角度进行探讨。基于实地调研,从婚姻伦理变迁的视角分析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的原因。研究发现:其一是社会性价值的衰弱。部分农民从过去的"要脸"变为现在的"不要脸"。社会性价值的弱化减少了离婚的外在约束力。其二是本体性价值的衰弱。过去农民是为了他人(家庭和子女)而活,现在则是为了自己而活。本体性价值的衰弱减弱了农民维系婚姻的动力。其三是农民的行动取向发生了从"家庭本位"向"个体本位"的转变。个体本位的行动取向不利于婚姻关系的维系。其四是农民的消费观念也相应地从"禁欲主义"转变为"享乐主义"。享乐主义的消费观容易使农民夫妻对婚姻产生失望,进而危及婚姻的稳定。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民的婚姻伦理发生了变迁。婚姻伦理的变迁不仅减弱了农民离婚的障碍,还弱化了农民维系婚姻的动力,增强了农民走出婚姻围城的动机。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强势东进,西方社会的婚姻状况、人权观念、婚姻理论渐次传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共鸣。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对比中西方社会的婚姻状况,深刻反省和检讨了传统婚姻的不足,提出了各自的进步婚姻观。从近代婚姻变革思想的萌蘖到婚姻变革思想的形成、发展,进而直至高潮,这一思想的演变脉络,一方面折射出近代婚姻变革思想螺旋上升的轨迹,同时也清晰地彰显了西学东渐的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6.
7.
近代以来日本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缩影。近代以来日本的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 :家庭规模减小 ,核心家庭比率上升 :直系家庭基本保持不变 ,单身家庭异军突起 ;直系家庭与核心家庭并存 ;家庭生育功能降低 ;教育功能提高 ;消费功能大大增强 ;赡养功能削弱。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日本家庭制度的变化既有与西方发达国家家庭制度演变一致的方面 ,同时又保留了传统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9.
六朝时期的婚姻与家庭关系,一方面受到阶级结构的严格控制,另一力面又是现实生活中阶级关系的一种反映。士族地主为了维护本阶层的特殊地位,不与庶族通婚,从而出现了以士庶不婚为主要特征的婚媾界限。这种婚媾的等级界限产生的直接后果,则是门阀士族内部婚姻圈范围的日益缩小与狭窄。于是,近亲婚媾,亲上加亲,为了政治的需要,以互相联姻为手段,结成了壁垒森严的各种集团。与此同时,因早婚早育与多子多女的原因,兄弟姊妹年龄悬殊而叔侄姑姪之间反而年龄相近的情况很普遍,又出现了婚姻不计行辈的现象。婚姻圈范围缩小的另一严重后果,则是为不守礼法、以玄学为精神支柱的士族地主家庭以至皇族内部的各种乱伦的两性关系提供了温床,客观上助长了腐化风气的漫延,加速了士族的腐朽与没落。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赋税结构变化与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赋税结构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内容, 它与近代化的推进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过程。探索近代中国赋税结构变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对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本质和明确赋税结构变化的影响作用, 对正处在致力于完成近代化历史任务的发展中国家都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妇女争取婚姻自主权为线索,利用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第一手资料,考察了近代妇女从否定、批判封建婚姻,到争取婚姻自主权和实施恋爱婚姻的历史过程。文章提出,戊戌维新时期是妇女反对封建婚姻的起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是妇女批判封建婚姻和呼喊婚姻自由的高潮;五四运动后,妇女从行动上开始了争取婚姻自主权的斗争。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从法律上确认了妇女的婚姻自由权。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以后 ,由于近代新因素的出现 ,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在先进知识分子的启蒙、近代妇女运动的推动和进步政权的提倡三股力量作用下 ,妇女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由原来的“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转为追求恋爱自主 ,婚姻自由。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欧风美雨的侵袭,近代婚姻变革思想逐渐形成。太平天国政权孕育了近代婚姻变革思想的萌芽,之后的戊戌变法开启了近代意义上的婚姻变革。紧随其后的辛亥革命在抨击传统婚姻陋俗的同时,继续推动了这一思想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以空前的力度批判旧礼教、旧婚姻,使其在五四时期达到高潮。这一演变过程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其内容中的某些局限性也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近代华北民间婚姻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近代中国社会大变迁的背景下,华北民间婚姻开始了由传统趋向近代化的蜕变,呈现出新旧交替、中西杂揉、多元发展的过渡形态特征。一方面近代意义的婚姻价值观念与礼俗渐次萌发,表现在追求平等与情爱的新型择偶观和自由结婚开始出现,婚姻重财普遍化,新式婚礼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得到传播,离婚率相对增高等,这是近代性因素注入传统乡土社会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区域社会发展的迟滞及其在某些方面的倒退,民间婚姻又因袭了浓厚的传统色彩,表现为早婚陋习空前盛行,父母仍对儿女婚事具有绝对决定权,旧式婚姻方式及礼俗依然占主导地位等,呈现出复杂曲折的动态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近代中国人地比例关系的变化以及农业生产中的土地利用结构。揭示了近代中国农村人均农田面积不断减少的趋势和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用地比例的变化,简要分析了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 众所周知,婚姻和家庭史的研究对整个原始社会史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当时社会组织、生产关系的发展,直接反映在婚姻形态和家庭形式的依次更替上。我们认为,原始社会中婚姻形态和家庭形式的演化关系如下表所示: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上海华洋混处,出现了一些跨种族婚姻,其中正式的不多,非正式的不少,也由此产生了混血儿问题。近代上海混血儿虽无确切统计,但数量颇为可观,外侨为此创办了专收欧亚混血儿的学校。欧亚混血儿既不为上海外侨社会所承认,也不为上海华人社会所接纳,成为两种文化的边缘人,在就业、社交诸方面都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影响跨种族婚姻的原因,既有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也有复杂的国际政治文化背景。跨种族婚姻与混血儿,涉及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诸多问题,是研究异质文化交流深度的很有价值的课题,但是,可供使用的资料很少,而资料很少本身也能说明这个问题的特殊性。本文依据零星累积的档案与其他资料,对这一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家庭文化的变迁主要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辛亥革命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启蒙时期。这一时期传统的家庭文化受到抨击 ,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家庭制度的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提出了家庭改制的主张和一些新的婚姻家庭观念。第二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至七十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结束 ,这是中国开创新的制度和观念文化并经历了人为挫折的时期 ,这一时期家庭文化发生了根本变革 ,但出现了家庭文化政治化的倾向。第三个时期是“文革”结束后至今 ,这是中国全面变革的时期 ,也是家庭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 ,家庭文化呈现失范性、多元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社会学其所以能积极而有效地影响性行为,就在于它已查明哪种两性关系模式最适合社会的需求并符合这些关系发展的客观历史趋势。社会需求和客观历史趋势这些概念本身就表明,光凭个人的意愿和爱好——即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上述概念的内容,也不能令人满意地确定性行为的最优模式。正如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社会-哲学著作所指出的,问题在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家庭储蓄率以2010年为分界点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传统竞争性储蓄假说已不能解释这一现象。从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开展的实证研究来看,竞争性储蓄仍是造成中国家庭储蓄率偏高的重要原因,但性别比失衡并不是引发竞争性储蓄的唯一因素,婚姻意愿则是影响竞争性储蓄动机从而影响家庭部门储蓄率的深层次原因,全社会婚姻意愿的下降为2010年以后性别比上升与家庭部门储蓄率下降并存的现象提供了一种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