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其中,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农民传统价值观念淡化、乡村文化产业模式单一、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萎缩等问题。因此,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从现实问题出发,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建构乡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以及推进乡村文化生存空间的保护,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9,(7):37-41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农民。什么是农民,谁是农民的问题就是摆在乡村振兴面前需要厘清的问题,只有把"农民"的逻辑内涵和外延搞清楚,乡村振兴才能更好地解决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力量,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对标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乡村产业振兴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依然面临着来自主体、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因素的掣肘,形成了复杂的多重堕距现象。深入研究乡村产业振兴多重堕距的表征发现,其产生与农耕文化和市场文化、主体素养和产业定位、治理结构和流变社会之间的张力有关。因此,新时代必须要以协同式弥合为指导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协同乡村产业生产要素共进、优化市场环境,协同组织乡村产业主体共同发展、完善公共服务,协同优化乡村产业生态发展系统,从而全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8,(5):15-19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西方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它主要关注和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并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作出了深刻批判与反思。在此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了绿色社会的构想。通过对绿色社会内容的深度挖掘,以及我国乡村振兴所面临的困境的深刻剖析,探索乡村"生态重建"的重要路径,建构稳定和谐、低碳高效发展的绿色社会模式。这对我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9,(7):49-53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时代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继承和超越,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三农"战略的历史性跃升。要按照"二十字"总要求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五个方面着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6.
王丽雪 《报林》2022,(1):14-15
<正>16支融媒体采访组活跃在国家体育场、延庆冬奥村、八达岭长城等冬奥安保、春节春运安保一线;调动全国记者站、通讯员力量,深入挖掘乡村振兴、疫情防控一线感人故事;做好文字报道的同时,推出直播、短视频、H5网页、图文报道等大量融媒体产品,吸引超过5000余万人次观看……2022年伊始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中,人民公安报社统筹指挥调度,加强组织协调,突出移动优先,注重在融媒体报道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7.
《探求》2020,(5)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中最为积极活跃的群体,是乡村振兴中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振兴中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对缓解乡村振兴志愿服务能力供需结构失衡、提高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效能、推动农村公民能力素质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乡村振兴视阈,通过调研志愿服务专家、志愿服务对象取得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能力相关数据,廓清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归纳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能力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背景下,精准阐释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内涵转换是夯实振兴基础、理清振兴进路机理、明确振兴目标的逻辑前提。本文基于“事实—价值”的分析框架,从乡村振兴在民族地区的缘起,以元问题内涵分析乡村振兴理论与认知逻辑在民族地区的偏废,厘清乡村建设行动的理论源流;从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缘起视角、缘起内容和价值表达三个方面阐释乡村振兴对发展规范与价值定位,进而反思与批判当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对乡村重建诉求的矛盾与局限;在“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基础上阐发“共同富裕”的乡村建设行动事实,从协调发展与共同体相统一的价值诉求,规范构造与价值诉求相结合的共同体嵌入,城乡融合发展与充分发展并举的路径选择三个维度阐释了共同体场域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转换与理论超越,并构建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框架。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9,(6):42-47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乡村扶贫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逐步从发现与解决农村问题向发掘与发挥农村潜在优势转变。在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着农村产业扶贫的重要责任,肩负着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时代使命。合作社的发展兼具经济与社会功能,本文详细讨论了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当前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从社会资本存量与合作行为、治理结构与制度规范、人才需求与经营发展三个角度分析了合作社面临的现实问题,最后结合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探讨了在这一政策机遇下合作社未来的发展与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农民参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纵横》2019,(4):58-63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央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因为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利益攸关者,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所以必须保障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中的参与权。然而,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践中,政府的偏见、决策体制弊端、专家主义的傲慢、参与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农民自身参与意识的弱化和参与能力的不足等成为农民有序参与的障碍。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畅通农民参与的渠道,提高农民参与的能力,切实保障农民参与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方旭  开文慧 《阅江学刊》2023,(2):144-153+175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人工智能有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对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表现为:缩小城乡差异,提升教育水平,提高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改善乡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等。目前人工智能支持乡村教育振兴仍面临诸多困境,如人工智能设备与资源缺乏、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家长理解与支持不足、制度设计与支持乏力、信息化评价和跟踪不充分、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较弱等。面对困境,应实施有针对性的对策,如缩小城乡学校的人工智能软硬件资源差距、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完善乡村人工智能教育的配套制度体系、建立成熟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模型、创建利用人工智能的家校合作机制、优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效果与评价机制、提升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相似文献   

12.
萧洪恩 《阅江学刊》2022,(6):116-126+170-17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明确了乡村如何振兴的问题,但是在研究和实践中仍然普遍存在按城市化的思路来指导乡村振兴的问题。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上升到乡村振兴道路的高度,并据此界定农村就地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构成部分。农村就地现代化并不局限于城市化,更不等同于就地城市化或城镇化,农民的就地市民化、农村的就地产业化等只是现代化的内容之一而非全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该“两条腿走路”:阵地在乡村,主体是乡民,主导靠政府,主道是就地实现的现代化,目标是城乡统筹的全国全面振兴与全面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乡村组织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实现乡村组织振兴,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导地位和党员的主体地位,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当前,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存在着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主体地位落实不够、组织力号召力不强等问题,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必须从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等方面入手,为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反思以资本逻辑制导社会发展给乡村带来的系列问题的基础上,将创造美好生活作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乡村振兴的路径模式。深思资本逻辑独大的发展方式,可以发现,不仅城市的市场资本积累将乡村土地、劳动力和货币组织到城市,而且资本逻辑下乡支配乡村发展致使乡村产生外部依赖性,无法带动乡村长兴。十九大报告对新阶段社会矛盾的新定位表明,美好生活的创造应当成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归宿。鉴于美好生活需求的全面性和高质量要求,乡村振兴之路需要从经济增长扩展到对美好生活的全面供给。未来中国乡村振兴应选择经济资本积累、社会资本复建、文化资本培育和生态资本修复同步推进并内在交融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15.
《求是学刊》2019,(2):1-15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乡村治理实践成效显著,学术研究亦可谓硕果累累。但对于乡村智库建设与研究却重视不够。故而,乡村善治亟需获得智库支撑,乡村智库虽然不能与国家智库所取得的成就相提并论,但也有不少创新模式、成功经验值得梳理和总结,尤其不能忽略其间的草根智慧。如何以更高标准、更长远的发展眼光,为乡村善治安装智慧大脑,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这是今后应该着重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实现路径之一,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使乡村在追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过程中,有效落实乡村绿色发展理念、有效解决乡村突出环境问题、有效监管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有效提升乡村生态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为大学生到农村地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发展空间,能够促使大学生尽快收获成功.大学生的到来,能够使农村摆脱建设人才不足的困境,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使农业朝着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创新创业教育在助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需要结合现实情况探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策略,这样不但能够促进二者的结合,而且也能够促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李萍 《创新》2022,(5):20-29
文章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嘹歌的传承现状为考察对象,对乡村文化振兴路径进行探讨,提出在非遗新乡贤推动下,壮族嘹歌文化在重返乡野的同时获得了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乡村的休闲空间、秩序空间、信息空间、生计空间得以重塑。非遗新乡贤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所构建起的乡村文化新空间,既从共时性角度强调村落整体布局的优化,也从历时性角度深化村落社会与历史人文的衔接,充分彰显出承续性、整体性、开放性等特点,成为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对话互动的有效媒介。结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以非遗新乡贤为实践主体、以乡村为实践平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实践形式的文化空间建构模式,可以成为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新时代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乡村规划教育和人才培养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当前农林类院校的城乡规划学科亟待完善乡村规划教学体系,以满足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需求.该文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结合OBE教育理念,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乡村规划课程体系总体框架,建立一套乡村规划课程优化方法,并将其应用于...  相似文献   

20.
<正>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保障。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全面发展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小相狮舞作为河南省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是巩义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载体,其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更是巩义人民的精神所在。笔者在巩义市开展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活化传承的研究,以乡村文化的力量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