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可谓辉煌一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如今的东北经济位列我国地区发展水平的后排,随着资源的渐渐枯竭,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陷入困境,问题突出,矛盾不断,而这一系列的"东北现象"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人文环境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而滞后的人文环境则会阻碍区域发展的脚步。文章从人文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来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文环境的可行性建议,进而为振兴东北老工业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王颖 《经营管理者》2009,(24):12-12
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纵观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工作后做出的英明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本文从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进行了分析。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纵观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工作出的英明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意义1.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意义。振兴老工业基地具有的重大经济意义。老工业基地在整个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起  相似文献   

3.
东北三省的区域合作与发展问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问题。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走向,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加强东北地区的经济合作特别是主要城市的经济合作,不仅能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提高资源利用率,更有利于加速提高东北区域的整体竞争力。经济的协作和资源的整合。将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可以收到各经济主体竞争力共同提高、普遍受益的效果。前一段时间,我们参加了几次由东北三省共同举办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研讨会,会上各省专家都对三省四市合作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路。参考这些思路,结合我们的想法,谈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建设以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为主要对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要坚持和推进国际化战略取向。在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同时大力强化国际化战略取向,确认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外向重点在于加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努力拓展东亚、西欧、北美这三大世界重量级市场。推动东北综合经济区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从总体上成长为现代化、国际性、综合型和具有全国意义的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  相似文献   

5.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当前,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位于东北重工业基地的齐齐哈尔市如何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尽快振兴老工业基地,是摆在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课题。透过对齐齐哈尔市工业企业的分析,对于研究探索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做出了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战略导向,为此必须实施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从这一目标出发,需要论证其战略依据,确认其制约因素,阐明其价值取向,需要展开对策创意:注重建立市场化区域经济,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注重利用外部资源和市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注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大力促进跨区域产业融合;注重健全区域性协调机构,保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中必须注重发挥临海的地缘优势,积极借助于辽宁沿海区域实施"五点一线"开发的推进势头,在跟从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及时启动海陆联动战略:强化海陆开放联动,构筑区域合作平台;促进海陆产业联动,实现区域经济振兴;加快海陆交通联动,提供物流支持系统;实现海陆资源联动,保障区域开发需要;促成海陆科技联动,创建区域特色基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国家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优势和东北综合经济区的临海优势,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使之成长为现代化的具有全国意义的东北主体功能区,在重振"东北雄风"中发挥出世人所期待的那种新型基地效应。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课题。在大力发展东北区域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会计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去狠抓落实。因为,要促进东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对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改进,必须对其进行科学规划调整,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  相似文献   

9.
加快建设东北产权交易市场,搭建更加有利于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和发展振兴的产权交易市场平台,对于提升和完善沈阳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与带动功能,丰富和发展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机制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08,(12):26-29
东北篇2007年,是东北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的一年,也是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第四个年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区域内部各省之间,辽宁省在经济总量上仍占据优势,吉林省增长较快。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支持政策的陆续出台,特别是在2007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组织编制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振兴东北由此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项任务的完成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也同时需要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本文就是从文化因素在人类社会的作用角度出发,探讨了长白山文化作为区域民族文化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从低水平平衡发展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转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进入新世纪,我们确立了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从而进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六大做出了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与改造步伐的政策导向,《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又进一步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则标志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从开始实施到目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城市,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成绩和存在问题的样本。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如何协调"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新农村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综述了两个相关理论,简述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了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几点具体问题,最后提出了二者之间的互动战略。  相似文献   

16.
<正>把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机遇关键在人才。面对多重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我省人才流失现象突出,这使我省区域发展面对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要平稳度过人才配置的体制转型期,必须重视和充分发挥离岗人才的作用。在我省这样做,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完全符合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和特点,很可能成为人才强省战略的突破口和重要特色。一、应当充分发挥离退休人才的作用。我省在人才问题上虽然面临的困难很大,并非束手无策, 无所作为,而是可做的事情很多。比如,解决人才  相似文献   

17.
民营经济是促进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最话跃的经济力量。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环境,尤其是软环境的不良。笔者建议在治理不良软环境的同时构建一个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持体系,从法律、金融、财税三个方而来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  相似文献   

18.
大连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龙头城市,应当从实际出发认同和遵循优化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强力启动创建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城市进程。为此,必须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注重改善企业成长环境;必须全面调整经济结构,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必须大力提高口岸开放度,充分重视保税港区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资源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第一资源,客观地分析老工业基地的人才资源优势与问题,实施好人才战略,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20.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一)“以人为本”,破解东北老工业基地职工下岗再就业难题 目前,困扰东北老工业基地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富余人员的剥离、再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必须要有新的思路,要针对实际,转变观念,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努力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符合东三省省情的就业发展战略。 1.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提高就业弹性系数实现劳动力供求平衡。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始终未低于7%,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高就业。从就业数量来看,2002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正好是第一、二、三产业总和的50%,为36870万人。据测算,不算失业人口,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1.5亿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再加上就业弹性系数较低,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十分有限。一般情况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