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武汉城市圈拥有一定地缘优势,旅游资源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发展游憩旅游应该充分挖掘城市圈内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构建特色鲜明的城市旅游圈,培育旅游共同市场,发展旅游功能无障碍、旅游服务无缝隙的一体化区域;必须形成产品组合和产品特色,打造富有大武汉城市圈特点的旅游品牌,塑造大武汉城市圈的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2.
环城游憩带是旅游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对环城游憩带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探讨,以昆明市为例,对昆明市环城游憩带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昆明市环城游憩带的长远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3.
对环城游憩带的研究已成为城市周边地区旅游开发的主要方向,以连云港市下辖4县(赣榆、东海、灌云、灌南)为例,从构建环城游憩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连云港市县域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连云港市环城游憩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市场需求特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客源市场需求导向规划理念,以武汉市为样本,通过分析调查问卷数据,研究环城游憩带旅游客源市场需求特征,提出指导该市及同类型城市环城游憩带景区规划的系列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中心城市市民周末近程出游需求潜力巨大,但近程旅游市场并非卖方市场,投资应注意规避风险;(2)客源市场对目的地选择有明显偏好,市民出游目的相对集中;改善交通条件,完善配套设施是提升景区竞争力的关键;以旅行社为媒介的景区推广模式存在局限;(3)经济增长带来的居民收入提高会增加旅游消费总量,长假期间仍有相当比例市民可能选择近程出游,设计景区容量时须综合考虑不同情况。  相似文献   

5.
环城游憩--新的休闲产业发展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城游憩作为一种新的休闲发展形式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环城游憩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为一种新的休闲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论环城游憩带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环城游憩带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乐趣、体验生活,特别是乡村生活的一种主要去向之一。环城游憩带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旅游产品,扩大了旅游容量,还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围绕这一主题,大力发展环城游憩带,充分发挥环城游憩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2011年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对合肥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新设的县级巢湖市、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使得合肥市人口增加,城市范围扩大,城郊旅游空间发生巨大变化,环城游憩带范围也因此出现调整。采取优化空间结构、推进资源整合、加大市场营销和完善产品体系等策略有利于合肥市促进环城游憩带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的加大,休闲旅游备受旅游者青睐,但限于假期的时长,环城游憩成为城市居民放松休闲的首选。牡丹江市的环城游憩资源丰富,以牡丹江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应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得到每个景点的权重,再用模糊记分法给每个景点打分,从而对牡丹江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对游憩带景区景点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法律可以且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根据城市圈的实际,选择"先行先试"的立法模式和专门立法的方法,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其中,<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促进条例>的制定尤为关键,该条例科学合理的定位和起草是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0.
县域经济体的发展是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武汉城市圈35个县域经济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县域经济体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武汉城市圈的县域经济体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体的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且每类县域经济体各有其优势和劣势。最后,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能力、政府扶持力度、市场竞争秩序等因素影响着武汉城市圈集群式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武汉城市圈集群式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行业指导与市场环境、资金与人才等方面存在着政策需求,应从体制机制创新、改善融资环境、创造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促进武汉城市圈集群式民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小企业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聚集,形成集群式企业,会极大地推动区域增长。通过对武汉城市圈的抽样调查表明,企业规模、创新能力、政府服务、资金与人才等是限制集群式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素。建议通过构建区域合作机制,创新金融体制,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整合人力资源等措施以实现集群式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不仅表现为人口的空间迁移,更是经济发展方式、居民生活状况、社会事业同步推进的过程。研究城镇化不仅要关注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更要测度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本文从经济绩效、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空间集约、统筹城乡指标七个方面构建区域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运用SPSS做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城镇化质量及各自的短板,以期针对差距采取对策促进城镇化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以合肥丰乐生态园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形式对生态园内游憩行为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青年人和中年人成为生态园的使用主体,他们在生态园中的主要活动目的是休闲娱乐、增长见闻、寻求新知,对生态园的不满意度集中在安全存在隐患、基础设施不健全、娱乐设施不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从经济绩效、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空间集约、统筹城乡指标六个方面构建区域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综合评价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城镇化质量及各自的短板,发现圈内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由于发展基础和市情不尽相同,制约各城市城镇化质量提高的短板也有区别,尤其是社会发展指标的内部差距最大。各地应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对策促进城镇化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模式的生态化转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级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许多问题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武汉城市圈此轮改革试验的新意不在于建设一般意义的城市圈,而是在于建设一个生态城市圈:城市圈产业发展不仅要实现一体化,更重在实现生态化转型;城市圈产业生态化转型不仅需发挥市场的作用,更有赖于完善的制度框架安排.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别求游客感知武汉城市圈旅游形象的因子--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环境卫生、景区(点)质量与游客对武汉城市圈旅游的总体印象的相关系数,分析各因子对城市圈旅游形象的重要程度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区域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模式。武汉城市圈有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良好条件,可通过依托旅游资源的特色、整合旅游产业要素、加强区域旅游协作等途径构建和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推动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的区域整合与协作发展,提升其旅游产业竞争力并以此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统筹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链条延伸为基本思路,武汉城市圈全方位、多举措推进圈内的产业整合与协作,提高城市圈的产业一体化水平。产业一体化的加快推进,促进了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社会投资和外资利用水平提高、企业生产盈利能力改善等。与此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主要包括:城市圈内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产业协作的关联度较低、产业低度发展倾向明显。为此,应从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形成错位发展的合理产业布局、打造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等四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深化武汉城市圈的产业一体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产业空间集聚是指以旅游产业链或价值链为纽带,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通过各旅游要素的有效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空间形态和组合特征以及一定旅游服务功能和综合经济效应的旅游区的动态过程.旅游产业空间集聚有利于提升区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其集聚过程的顺利实现需要有动力驱动和完善的动力机制.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空间集聚驱动力要素,包括自然驱动力、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驱动力要转化为动力机制,然后才能发挥长效优势.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的两种动力机制为政府推动型机制和市场引导型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