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辛亥革命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色彩。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和骨干不少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和民主精神的熏陶,辛亥革命失败后这些领导人和骨干仍顽强地追求辛亥革命的民主传统和民主目标,他们成立了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并在强权压迫下努力奋斗。中国民主同盟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没有结合国情,也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大陆 ,除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外 ,还有作为参政党的八个民主党派。它们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简称民革 )、中国民主同盟 (简称民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简称民建 )、中国民主促进会 (简称民进 )、中国农工民主党 (简称农工党 )、中国致公党 (简称致公党 )、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简称名盟 )。各民主党派主要是在抗日战争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们自成立之日起 ,就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 ,并且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40年代的两次宪政运动与中国民主同盟有着密切联系,其发展大致可以经历三个阶段:1."九一八"前后的"人权运动"和国民党的民主政策使民主知识分子得到初步整合。2.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兴起为统一建国同志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而运动的失败又促使其进一步发展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3.第二次宪政运动兴起使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进一步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改组后的民盟全力投入到宪政运动中,但最终与宪政运动一起受挫。两次宪政运动与民盟的发展有如下启示:1.两次宪政运动与民盟是交织互动的;2.民盟与宪政运动的发展命运说明中国宪政与政治环境之间关系的特殊性;3.民盟与宪政运动的发展命运也揭示了政治现代化中宪政与政党关系的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4.
当代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遭遇到来自民本主义和民粹主义两方面的理念和政治袭扰。国民党在一党执政中逐步形成基于民本主义的保守政治理念和政治体系,党外、民进党在反对国民党专制的过程中又推动台湾政治社会走向了激进民粹主义。没有理性、科学的民主观,这是台湾政党政治发展状况频出的一个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解放战争时期民盟对蒋态度演变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8年1月,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揭开了民盟历史新的一页,成为民盟由对蒋幻想转向与蒋公开决裂,彻底走上联共反蒋道路的重要标志,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如果我们对三中全会前民盟对蒋态度仅仅只笼统地冠以“幻想”二字,对其幻想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形不予具体分析与研究,我们就无以深刻理解民盟为什么且如何走上公开反蒋道路,也难以正确领会三中全会转折的历史必然性.因此,本文试图从民盟自身的角度,对解放战争时期民盟对国民党蒋介石认识与态度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作一初步考察,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6.
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和立宪党人为了在中国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组党热潮风靡一时.它们试图通过竞选,谋取议会多数席位,组成政党内阁,把欧美式的政党政治移植到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中来.由于封建军阀势力总代表袁世凯的抵制和破坏,资产阶级喧嚣一时的政党政治以失败而告吹.本文拟从民国初年中国国情出发,来论证政党政治未能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纵观孙中山一生政党思想的流变轨迹,与其五权宪法思想的发展相适应,在议会政党政治问题上,其立场经历了从初期的模糊暧昧到因应形势下两度认同最后又偏离排斥的"扬弃"过程。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孙中山在民初维护临时约法、并以代议民主的政党政治作为反对专制统治的武器的同时,也对这个武器进行了批判。这凸显了孙中山矢志共和、"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建立合乎中国国情的政党政治体制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8.
民盟西北支部(即西北民盟)是中国民主同盟在北方的第一个总支部。西北民盟继承陕西早期民主运动的良好作风,积极投身于民主和平事业,并且参与了陕甘宁边区的政权建设事业,是西北地区革命力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西北民盟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宣传对它形成了强有力的“拉力”作用,最终促成西北民盟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9.
抗战胜利后,中国民主同盟提出了建立民主国家的政治构想,并在实现这一构想的实践中,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共同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民盟的战后政治构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从清朝末年至新中国建立前,西方政党制度在中国多次尝试过。西方政党制度在清末被引进中国,立宪党人主张君主立宪制度,结果被迫与革命党人联手推翻清政府,民国初年及其以后的政党政治走到尽头。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及介于两党之间的中间势力在经过短暂合作后又各自走不同的道路,主张走议会民主道路即第三条道路的中间势力到1948年之后只得选择同中共合作。西方政党制度多次尝试因各种原因而失败,反复论证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列宁于1905年创立的民主集中制,旨在克服社会民主工党内存在的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思潮的影响,以凝聚全党的意志,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并成为唯一的执政党后,列宁为避免党的民主集中制偏离民主的轨道而演变成官僚机构,对党的领导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列宁逝世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民主集中制逐渐异化为权力集中制和个人专制,使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严重受挫。认真反思民主集中制近百年的历史,探寻其规律,对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中国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小满 《南都学坛》2002,22(3):43-44
对历史上存在的两个“民革”进行了辨别 ,尤其对历史上存在过、现在已不存在的中国民主革命同盟这一政治组织进行了考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是国民党民主派的政治组织 ,中国民主革命同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  相似文献   

13.
台湾社会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具有歧异:以国民党为代表的泛蓝阵营认为台湾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范畴(仅在李登辉主政时期出现过混乱);以民进党为代表的泛绿阵营则认为台湾文化已超越中华文化的范畴,"中华文化只是台湾文化众多组成元素之一";"台独"顽固分子甚至故意抹杀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认为台湾文化是"新生文化";另有一些人认为,文化与政治、与民族认同是两回事,认同中华文化不等于认同"中国"、"中国人",更不等于认同"一中原则"和"两岸统一"。总体来看,国民党、民进党都对台湾文化有"自身特色"和"优越性"不持异义,但在总体认知上还是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是日本共产党,日本共产党作为日本当权政党的反对党,一直都保持着非常活跃的状态,它通过议会斗争与联合社会大众的两种形式,有效地影响着执政党——自民党的统治。日本共产党以合法的身份在日本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积极有力的作用,为广大社会民众争取更公正的待遇。  相似文献   

15.
2009年8月,日本众议院大选,民主党击败自民党而成为执政党。民主党能够取得执政权,坚实的社会基础以及正确的经济政策是它胜利的保障;自民党的崩溃间接地导致民主党得势。这对日本政治必将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而对于我国来讲,民主党的崛起更突显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民主国家,任何执政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政党目标,都必须把合法性作为政治运作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中国共产党要巩固其执政合法地位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牢记党的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切实增强为人民谋利益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与民盟共同探索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历程可分三个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与民盟在探索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问题上共同语言越来越多,民盟不断地向中共靠拢并最终接受了中共的领导;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与民盟在探索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问题上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也有深刻的教训;在改革开放时期,民盟积极配合中共推行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共同探索并不断奋斗。历史证明,探索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追求,也是民盟努力的目标,他们的共同奋斗必将促进并不断改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紧跟党的步伐,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走过了百年辉煌历程。百年来,共青团坚持党的领导,将党领导团正确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坚持改革,不断增强团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能力;教育引导青年,重视青年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建设中,共青团要不断突出政治性,增强先进性,保持群众性,巩固、夯实、筑牢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领导基础、政治基础和青年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约束执政党的权力,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及其党员干部的监督,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构筑了符合中国特色的执政党监督体系。我国的执政党监督是在依托新型政党制度,加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相互监督、主要是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的根本前提下,与权力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监督体系;人民政协是执政党监督的重要场所,中国共产党有独立而完善的党内监督机制,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履行执政党监督职能,司法机关按照法制国家要求实施政党监督作用。此外,还有各级党政机关中上级对下级的监督、舆论监督以及群众来信来访的监督,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