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读了胡曲园、李定生二位同志《〈老子〉不是唯心论》、《〈老子〉唯物论》两篇文章(见《复旦学报》1980年第4期),我很受启发,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疑问。  相似文献   

2.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它的实质是什么?五千言中,提法不同,为后人的研究工作增加了不少困难。过去有关《老子》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争论,分歧也在这里。断定《老子》是唯心论的认为:(一)“道”是“常无”、“常有”的统一,两者统一于“常无”,“道”是形而上的本体。其根据是《老子》第一章。(二)“道”是先天地生的东西,先天地生者“非物”,因此,“道”是“绝对精神”。其根据是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三)“道”是产生字宙万物的总根源,精神生物质,这是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其根据是第四十二章“道生一”。“道”究竟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弄清这个关键问题,《老子》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也就可以断定了。本文就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相似文献   

3.
老子哲学究竟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这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老问题,且争论的双方长期以来一直顽强地对峙着,大有“永远说不清”之势。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细细地考察一下就会发现,除了客观方面的原因之外,研究者的方法论亦大成问题。凡讨论老子哲学性质的人,几乎都认为:“道只有是气之类的物质性的实体,老子哲学才是唯物主义的;否则,便是唯心主义的。”因此,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道”是否是“气”之类的  相似文献   

4.
《老子》不是唯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老子》哲学,一向有着不同的看法,在文化革命期间,认为《老子》是客观唯心论,似乎已经成了定论。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有人甚至说,《老子》的世界观问题是永远解决不了的。我想不应该是这样。《老子》问题长期不得解决,可能是由于我们探索得不够。一、《老子》是物活论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曾经指出人类思维的发展历史可以分做三个阶段:一是原始的、朴素的辩证法时期;二是对个别事物进行分类解剖时期;三是科学的辩证法时期。《老子》这一著作产生在两千多年以前,并且具有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把它归到第  相似文献   

5.
太史儋与《老子》无关——与郭沂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第一部分对郭沂先生所提出的太史儋作今本《老子》的证据 ,一一予以辩析否定。第二部分探讨了《老子》书的演变 ,以太史儋之前文献中出现的属于今本《老子》中的文字 ,证明今本《老子》非太史儋所为。最后一部分以李水海对今本《老子》中楚语考证为据 ,坐实今本《老子》决非周人太史儋所能为  相似文献   

6.
几经曲折,胡曲园教授的《哲学论集》终于由学林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了.胡曲园教授年事已高,于病榻之侧,见到这部企盼已久的论集,不免感慨系之.胡曲园教授是我国哲学界著名的前辈学人之一.他于1924年考上北京大学文学院德国文学系.当时的北京大学乃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特别是在听了李大钊讲授的唯物史观的课程和读了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后,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毅然转向哲学专业,并于1927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坎坷曲折而又充满希望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7.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四期发表了罗炽同志的《<老子>哲学的形而上学本质》(以下简称《本质》)、一文,文章认为“《老子》哲学是道一元论的唯心主义形而上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与《老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体大虑周的古代文论巨著。据刘勰自己说:“《文心》之作也,本乎道”(《文心雕龙·序志》。以下凡引该书.只注篇名)。所谓“道”,就是规律。然而我国儒、道、佛三大派,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想规律和创作规律的理解都在歧异,因此,探讨《文心》的思想渊源和归属、便成为“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搞清楚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理清刘勰美学思想的脉络,而且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对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人魏源曾说;“解老自韩非下千百家,老子不复生,谁定之?”(《老子本义》的确,这个“谁定之”的历史积案,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然而对老子问题的研究,又是十分必要,它对研究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史有很大的影响。 老子是春秋末期的伟大哲人,是孔子之师,这是司马迁公正的结论。《史记·老子传》记述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  相似文献   

10.
“原始思维”是目前书刊上被广须使用,且日显有失界定的术语之一。在本文中,其义取于自维柯以来,大多数有关论者所公认的“原始思维”的几点特征:(一)思维的基本逻辑为“以已度物”式“类比”。(二)思维符号具有实体性。(三)思维的机制为思维主体缺乏清醒的自我意识,表现为主、客体混沌。  相似文献   

11.
两千年来,关于《老子》评论甚多,哲学家谈“玄”,政治家谈“无为”,军事家谈“柔”,道家谈“仙”,皆各取其一,不及其余。《老子》以自然主义观去研究人类社会,实为一本研究生命科学的奇书。书中贯穿着强烈的“贵生”思想。“贵生”就必须“遵道”、“无为”、“修德”;但“贵生”不是“贪生”,而是希望有个安静和谐的生态环境。由此,老子的“道”与道教的“道”,与孔孟儒家的“礼”存在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学说源于古代的道术。这些古代治理天下的原则与方法,相当多地保存在《尚书》中。《尚书》中多次以涉渊水比喻治国,《洪范》篇更总结了人们对水性的认识,给予老子以深刻影响。《尚书》历记夏、商、周时期人们天命观的演变,由《商书》的天命失落到《周书》的敬德保民,“德”的范畴被老子继承发展,诸如不争、忍、柔、谦下、慎初与慎终、保民,这些都构成了老子伦理政治学说的基本内容。老子在《尚书》“含德”、“重积德”的基础上提出了“孔德”、“常德”,以此为中介,进而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玄德”。老子继承了《尚书》中的道,井把它上升为宇宙本源和自然法则。  相似文献   

13.
《老子》历来被定位于哲学或政治哲学书,但从本质上讲,《老子》是"君人南面之术",是政治学。从政治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形上的政治哲学,同时也包括实践的政治理论;不仅包括政治的理想范型建构——《道经》,也包括对现实政治实践的评判与政治改革设计——《德经》。  相似文献   

14.
《老子》——哲理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以歌诀的形式写出了中国的哲理长诗,在世界哲学史上有出类拔萃的地位。《老子》以其鲜明的特点,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由于<老子>中大量战争思想的论述,一部分学者据此认为<老子>是一部兵书.本文想通过对<老子>中战争思想的分析,来说明<老子>中战争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发表的温靖邦同志的文章《关于自然美的本质属性》,批评了瓯群同志在《论“比、兴”与自然类》(《文学评论丛刊》第一辑)一文中所持的论点,阐述了自己对自然美的本质属性的见解.美的本质是一个十分难于回答的复杂问题.瓯群同志从艺术对自然美的反映(人对自然美的认识)的角度,探讨了自然美的本质特征.温靖邦同志从自然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角度,否定了瓯群的主张.这种不同见解的交锋,对于促进美学问题的探讨,提高美学研究的水平,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学术争鸣的角度,针对《为翻译法教学正名》一文中的主要观点提出几点异议:1、成年人在学习外语过程中依靠母语翻译来帮助理解虽然不可避免,但并非“永远”不能摆脱,而且应该摆脱;2、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尽量多用外语,直至完全外语化,长远看来使用母语翻译弊大于利;3、把“语言交际能力”与“翻译能力”混为一谈是错误的。大学外语以培养“交际能力”为主,“翻译能力”的加强也应当从实用性的教学活动入手,不能走传统翻译法的老路  相似文献   

18.
在一九七八年第二期《江苏师院学报》(社科版)上,很高兴地读到了王永健老师《试论辛弃疾及其〈稼轩词〉的局限性》(以下简称《试论》)一文。王老师在这篇文章中,颇多独到见解,使人深受启发。细读之余,亦感文中有可商榷之处,作为一个学生,很愿意提出来,求教于王老师及其他老师。王老师在《试论》中给辛弃疾作了“南宋爱国诗人的翘楚”等评价后,接着告诉我们,辛弃疾之所以有此评价是后人对他“片面地着眼于为数有限的爱国诗篇”而“立论”的,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思想“有着深深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烙印。它非但不能和今天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相提并论,也不可同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等量齐观。”辛弃疾及  相似文献   

19.
龙海清先生的《湘西溪州铜柱与盘瓠文化》一文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发表后,读者见仁见智,议论颇多。作为后学,现将所见所闻及个人研究所得,对此文(以下简称《柱》文)提出异议,并以此求教于龙先生。 一、象浦铜柱是马援与越人建立的,不是盘瓠图腾柱 关于溪州铜柱建立的原因,土家族史家彭武一先生已有专著《湘西溪州铜柱与土家族历史源流》作了阐发。《柱》文对此有扼要记录,故不赘述。溪州铜柱的建立是依历代汉族统治者“旧制”“天子铭德、诸侯计功、大夫称伐,必有刊勒,垂诸简编,将立标题,式昭恩信”  相似文献   

20.
"中"思想在中国古典审美和人生哲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然而在当代话语体系里,"中"主要是儒家的适中之意的"中",而道家的"中"却被误解或忽略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历来对道家"中"不甚合理的解释分不开。《老子》有着"守中"的思想,关于"守中"内涵旧有的解释有三种:"保持适中"、"保持虚静"、"依照法规"。"保持适中""依照法规"都不符合老子的思想,"保持虚静"虽与老子观念相符,但与文意不甚贯通,本文以为"守中"作"守自然之性"为优。此外,在"自然之性"意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庸章句》中的"中",理解儒道"中"的异同,并管窥宋代理学治学门径之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