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寒士特指贫寒的读书人。事实上,寒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直存在的。《浮生六记》这本书恰恰是寒士生活最好的体现,在书中,沈复以自己的生活为主线,记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可以说,《浮生六记》用深情直率的笔调写尽了当时清中叶的寒士生活,并深刻反映了产生这种生活方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士作为一个并非固止的阶层历来有着士大夫与寒士的朝野分流,这种朝野分流决定了士人社会职事的“志于道”与“游于艺”的分工。诗“穷者而后工”,寒士以其生活际遇的隐幽沉沦而创作了更具生活真实性、更富现实包容量、也更具艺术感染力的诗歌,因而寒士诗歌有着相当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本文为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寒士诗群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主要从文学生态地理学的角度,论列寒士诗群的地域特征及清代江南寒士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3.
寒士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寒士文学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渐渐兴盛,至元明时期,戏曲、小说成为时代文学的主导力量.西晋左思的人生、创作等方面特征明显,富有代表性,且生活年代早,堪称寒士文学的一类范型作家.从时代背景、地域文化特征、人生境遇、个性特征、诗文主题与形式等方面,多纬度分析左思“壮而不悲”、豁达从容、进退自如、远祸全身的范型特征,探讨古代左思型寒士“以文鸣世”的生存样态,对厘清古代寒士文学的源流范式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诗化与赋化     
在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文学中,寒士文学是一条主要发展线索。由于寒士阶层反对权贵垄断势力,要求实行开明政治,在文学上也体现为与宫廷文学对立的倾向。战国时代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虽出身于宫廷,可是他要求举贤授能,反对宫廷贵族的腐朽势力,与所谓“党人”进行殊死的斗争,正是代表了寒士的理想。此后,这便又在宋玉的《九辨》中,一发而为“寒士失职而志不平”的呼喊,于是,环绕着政治和人生的主题,寒士文学形成了抒情言志、慷慨不平和自然流露的鲜明特色,并以其宏大的声势和广  相似文献   

5.
叶履森 《社区》2014,(17):5-5
古往今来,或许是因为读书人多,所以做有关读书文章的人也多。谈到读书,有人称其乐,如古人所说的“一卷陶然”,而“红袖添香夜读书”简直就是一种浪漫了,如钱谦益、王闽运等皆是;也有人称其苦,如称读书为“苦读”或“十年寒窗”。宋人黄庭坚称读书既不言苦,也不言乐,说是“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他的意思是说读书是人生的一种需要,譬如人需要吃饭穿衣一样,是须臾不可离的事体。  相似文献   

6.
据雍正硃批谕旨四十七册“刘于义、雍正二年九月九日条”,刘于义奏称:“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雍正帝的硃批是:“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应试,朕所悉知。”读书求仕,金榜题名,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多少年来,千万个读书人“悬梁刺股”“寒窗苦读”,一旦高中,就会博得“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殊  相似文献   

7.
“倒楣”当然不是好事,但更令人尴尬的是。很多人误把“倒楣”作“倒霉”。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误用,其原因就在于不知道“倒楣”一词的真正来历。“倒楣”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太长。据考证,该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因袭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当时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科场之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虽然明朝有相对完善的监考制度,但照样无法阻止甚嚣尘上的作弊之风。一般的读书人要想在科考中有所斩获就显得甚为不易。为了求个吉利,在临考之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以此为考生打气壮行。时人称这根旗杆为“楣”。  相似文献   

8.
寒士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寒士文学自两晋南北朝开始兴盛,至元明时期一度发展为时代文学的主导力量。刘宋朝寒士鲍照的人生、创作等方面特征明显,代表性强,且生活时代较早,堪称寒士文学的一大范型作家。鲍照有治平理想但无法实现,同情和关注劳动人民的疾苦,关爱亲人,其人生坎坷流离,个性执著,人格分裂。鲍照一生忧国忧民,锲而不舍,最终死于乱军中,为"既悲且苦"的悲剧性寒士作家的范型。  相似文献   

9.
蝉在贾岛诗歌中除用来营造幽深琐细的意境、烘托凄惨悲凉的氛围以外 ,还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蝉在唐诗中分别被寓以了“洁士”、“穷士”、“寒士”及“愁士”等多种象征义。贾岛笔下的蝉不仅是诗人自身境遇的写照 ,而且也是与贾岛有着相似命运的置身科场、承受不公、饱经酸楚、孤立无援、受人迫害 ,同时又执著进取的众多寒士形象的化身。东坡“郊寒岛瘦”之评虽然有失片面 ,但若从整体风格和表现内容上讲 ,倒也无可厚非 ;沧浪“虫吟草间”之论 ,则是不能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诗歌潮流以及没有认真考察其象征意义的缘故  相似文献   

10.
邓加荣 《社区》2008,(20):7-8
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今天大多数人只知道“四大名著”,说起“十大才子书”,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但在二三百年前,“十大才子书”不但读书人几乎都知道,就是粗通文墨者也要寻来一睹为快。清代咸丰年间,有人曾说:“读书人案头无《西厢》《花笺》二书,便非会读书人。”可见名列“十大才子书”中的《西厢》《花笺》在当时的影响不亚于今日的“四大名著”。  相似文献   

11.
在晚清以前,读书人并没有正式的文化凭证,所谓的“状元、举人、秀才”,只能算是“职称”,不能算是“学历”。随着新式学堂的设立,文凭也应运而生,并成为现代人重要的身份凭证,被誉为读书人谋职、升迂的“敲门砖”。现在有些人认“砖”不认人,而且还  相似文献   

12.
一场狂风,把唐代诗人杜甫在四川成都的茅屋刮破。诗人屋破漏雨,长夜无眠,却为普天下穷人幻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然而,千百年来,寒士们的住房梦仍遥遥无期……  相似文献   

13.
类书是古人读书治学的万宝全书, 但类书与文学、科举结合一旦太过, 或者是读书人为了功名利禄而滥用类书, 类书必然走向僵化, 成为“獭祭”、“饾饤”、“剽窃”、“腐烂”之书而被有识之士口诛笔伐;读书人的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使类书流弊日甚, 但类书的生命力却是顽强的, 存在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 这就是千百年来类书绵延不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温州竹笋     
<正>竹笋我国产量世界第一,浙南地区的龙藏冬笋最负盛名。眼下正是春笋上市季节,在此介绍几道与笋有关的菜肴。竹笋是营养丰富的细菜。有寒士"山珍"之称;李渔称笋为"蔬菜第一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为清代嘉道时期寒士诗群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主要从姚椿的生存状态、心理心态切入,通过与寒士诗人郭、彭兆荪的比较,论列姚椿的诗歌理论并作品形态.  相似文献   

16.
雍乾之际,在科举仕途拥塞、文字狱猖獗和思想钳制极为严酷的历史背景下,“扬州二马”的小玲珑山馆,不仅为众多寒士提供了生存的必要条件和思想交流的必要场所,其浓郁的文化氛围更成为士人对抗世俗、保持人格独立的精神家园.这一切对“浙派”中期词的兴起无疑具有推助之功.  相似文献   

17.
王凯 《中华魂》2012,(18):54-55
《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性辞书,也是每一位读书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素有“文房第五宝”之称。自上世纪70年代末问世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部词典历经数次编纂、增删和修订,与时俱进。其准确性、规范性和权威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深受海内外读者朋友的好评。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指的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那么同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里的“贫穷”不仅仅指物质上的贫穷,它还包括精神上贫穷。但近年来,人们只注重对物质贫穷的理解,于是在抓经济建设方面理直气壮,干劲十足,并取得了很大成  相似文献   

19.
聊斋儒影     
儒家思想在《聊斋志异》里的反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绝大多数读书人都热衷于应举,终生以入闱应考为务。蒲松龄在批判、揭露其中积弊的同时,对读书人的这种态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二是以儒家“仁政”为标准,评判官吏人品的廉贪清浊和为政的成败得失,愤怒揭露、抨击了蠹役秕政。三是塑造了一批“以儒事饰贾事”的儒商形象,而与其它文学作品中的商人形象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20.
征稿启事     
程勤华 《社区》2009,(11):63-63
为给社区读书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表达对社区干部组织居民读书的诚挚敬意,推动读书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本刊向全国读者征集稿件。 征稿主题:“我(家)与读书”“读书心得”“我为居民读书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