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锴 《老人世界》2013,(12):14-15
时下,电视连续剧《武松》正在电视台热播,景阳冈打虎、血溅狮子楼、醉打蒋门神、斗杀西门庆等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故事再一次走进观众的视野。那么,历史上是否有武松这个人?上述那些精彩的故事是否真的发生过?  相似文献   

2.
一文 《当代老年》2008,(10):48-48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千金翼方》把“耳顺”视为“养生之要,耳无妄听”;孙真人的《卫生歌》中也有“顺耳顺理,修身除虑”;北师大于蓝教授在“为人之道”讲座中说,人到了“耳顺”的年龄,应该是对世间的一切都理解和包容的年龄。内一心从容淡定,通晓世故,修炼中庸之道已陶冶和熔铸达绚烂之极。因此,“耳顺”源于“心顺”。  相似文献   

3.
文华 《老年世界》2007,(4):33-33
盖叫天(1888—1970),原名张英杰,河北高阳人,工武生.人称“活武松”,因为他能演出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武松。他表演得最好、最有名的两出武戏是《三岔口》和《十字坡》.当时人称他是“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  相似文献   

4.
春节话岁     
春节话岁凌华中国春节的历史悠久,从唐虞开始,至今已有5000多年。春节,是一年之初,俗称过年。年的称谓并非始有,唐虞称载,夏代称岁,到周朝才称年,以后则交替使用。《易·系辞》载:“寒暑相推而岁成。”为什么把寒尽暖生之时定为岁末?《尔雅·释天》注:“岁...  相似文献   

5.
请看这样一例:有一人家为庆贺老母九十大寿而盛宴宾客。宴会进行中,众宾客说了许多诸如“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长流水”之类的话来恭贺。客人中有一位是相声演员,杯来盏往之时,他突然站了起来,指着主人大声说道:“你的妈妈不是人。”举座之人不由大惊;这不是辱骂人吗?主人刷地站起于,面呈怒色,场面十分紧张。这位相声演员却笑道:“她是王母娘娘下凡尘.”主入听之嘘出一口长气而转怒为喜,众入一片喝采.但还未等喝采声停下.他又严肃地道:“生下的儿子都是贼.”满座又为之瞠目,而他却在一片惊讶不解的议论声中只高声道:…  相似文献   

6.
论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战机。“先发制人”要把握时机,主动出击;“后发制人”则宜静待战机,乘隙而攻。因为收回的拳头,正是为了更有力的一击。我国古典军事论著中关于“后发制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苟子·议兵》:“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百战奇法·后战》:“凡战,若敌行阵整而且税,未可与战,宜坚壁待之,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无有不胜。法回:‘后于人以待其衰。’”励子兵法》中也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避其锐气,击其精归。”这些论述都准确地体现了“后发制人”的谋略思想。这种军…  相似文献   

7.
古来,有一类以寻求长生不老为中心内容的民间传说故事。据《说文·释名》:“老而不死日仙。”因西这类故事被称为“仙话”。人们用幻想的胜利——升仙,来向威胁人类最大的恶运——死亡进行挑战。人类珍爱生命、寻求不死的观念,可能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有了。《山海经》是中国原始社会的神话总集,其中不止一处出现了仙话的影子:如《海外南经》有不死民;《大荒南经》有不死因;《海内经》有不死山;《海外西经》有轩辕国“其不寿者八百岁”,白民国有黄兽“乘之寿二千岁”;《大荒西经》有“颇顾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山…  相似文献   

8.
我读曾国藩     
我花两个月时间读了《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著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卷首辞云:“梁启超对世人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蒋介石对儿子蒋经国说:‘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家书中言之甚详。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毛泽东对友人黎锦熙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诗文中,对长寿老人有许多雅称,极富情趣。黄发:老年人白发脱落更生黄发,是高寿的象征。《诗·鲁颂·闷宫》中有“黄发台背”的句子,郑玄笺:“皆寿征也。”又据《书·秦誓》:“尚犹询落黄发。”黄:代指长寿者。《诗·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遐不黄。”朱熹批注说:“黄,老人发复黄也;,老人面冻梨色,如浮垢也。”《礼仪·士冠礼》中也有“黄无疆”之句。耆:老年,意即60岁以上的老人。《孟子·梁惠王下》:“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晋书·食货志》:“九年躬稼,而有三年之蓄,可以长孺齿,可以养耆年。”花甲:年…  相似文献   

10.
<正>《逍遥游》是庄子所有文章中最具文学色彩的一篇,也是最能传达庄子道的核心要义的一篇。庄子的道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逍遥而游,关于逍遥而游的论述,构成《南华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例如内篇中就有《应帝王》《人间世》《大宗师》《逍遥游》等几篇,分别论述了逍遥而游的思想。一、从《南华经》中的“逍遥而游”到《逍遥游》中“无己”之思《南华经》所主张的逍遥,不仅有安闲自适、形体无所拘束的含义,而更多的则是精神上的逍遥及心灵上的自由。《逍遥游》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数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显然这不  相似文献   

11.
一日晚.应昔日大学同窗之约相聚,当开怀畅饮到了兴头上,一位同学提议:“大家难得聚在一起,玩个痛快,今天不回家.潇洒个通宵怎么样?”酒桌上立即响起一片赞同声.因为有些醉意.有位还唱起了时下流行的一首港台歌曲《今天不回家》,马上引来了共鸣.大家陶醉在这歌声中真的不想回家了。现在,不知是这首《今天下回家b歌咱出了人们的心声,还是当代人家的观念淡薄了.不回家也成时尚,成了新潮。可是,不回家又在那儿呢Y从老K可以忘掉回家;砌起“四方城”可U通宵达旦,一心想走出家庭的“围城”;跳舞,玩“卡拉(jK”可以乐不思蜀…  相似文献   

12.
日前接到一位文友电话,悲哀了一天.一天后转悲为喜。想起两件旧事.还是在北京学习.我一个与我年龄仿佛的远房叔叔,大学生,于“文革”中给武斗场面吓病.可能由于“妄想症”’王国的给华,他的年龄定格在“少年”上,且面目洽担、衣冠整洁,谈吐文雅;只是见了人礼貌热情得过了分.每次于他看我走后我都要为他的热情与礼貌跟同学解释一句;“我这叔叔精神不正常.”我的一位同学每次都宽宏地微笑说:“别那么说人家。”话语中的善意是明显的;请人就增人啦,何必称“叔叔”?更不该诬人为门神病.几次解释成为无奈的挣扎,我便不言语了…  相似文献   

13.
打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个月前的一次“突然造访”后,内蒙古包头东河区市民高俊平的生活就变得不一样了:不断有记者专门前来采访、拍照;邻居们总爱跟他打听“总理说了些啥”;就连他4岁的小孙子,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名人”,因为李克强造访之时,他在众多记者的镜头前,光着屁股从衣柜里爬进爬出。这段画面在《新闻联播》播出后,迅速成为网络上最热门的视频之一。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唐山大地震》重版。我在新版序言里写道:“本书所记录的历史,时而被人淡忘,时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该被记忆;而突然被提起,却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时。”2008年,这话不幸又一次成为事实。  相似文献   

15.
秦桧造字、武松除暴及其他秦桧状元出身,总结前人经验创立宋体字。其后害死岳飞父子,人们使将秦桧体改称宋体。武松一生并未打虎。《临安志》云,武松任杭州提辖,闻知当地知州蔡京父子欺压百姓,一怒之下结束其性命,是谓“打虎”英雄。朱元璋将马氏封为皇后,但她一直...  相似文献   

16.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①。子张日:“子夏云何?”对日:“于夏日‘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口:“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敌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加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①予夏、手张都是孔子的学生。〔译文)子夏的学生向子张问怎样交朋友。子张问近:“子夏说了些什么?”回答道:“子夏说过,值得交的,就交他;不值得交的,就拒绝他。”子张不以为然,说:“这同我听到的交往原则不同。君子尊敬贤人,也接纳普通人;称赞好人,也同情无能的。我是大贤人嘛,对什么…  相似文献   

17.
文化宫     
《老年人》2002,(10)
郑板桥判案郑板桥任山东潍县县令时,有位教书先生来告状,诉说在财主家教书一年多,原定八吊钱的酬金主人赖账不给。郑板桥想:莫非这位先生文才差,误人子弟,主人才不付酬金?就想考考这位先生。他出了一上联:“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教书先生略加思索,朗声对道:“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郑板桥一听,觉得这先生有真才实学,就毫不犹豫地判他胜诉。(彭文扬)名家名剧巧入联盖叫天是我国京剧界的武生泰斗,素有江南活武松之称。有一次,他的朋友吴湖凡看了他演出的京剧《三岔口》和《十字坡…  相似文献   

18.
虚竹 《老年世界》2014,(4):38-38
蜂蜜的营养和抗衰老价值历来备受重视,有“老年人的牛奶”之美称。《本草纲目》中记载:“蜂蜜有六种功用,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热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心腹疮疡之痛。”  相似文献   

19.
伍振戈 《老年人》2004,(9):46-47
“词家先要辨得情字”,“所贵于情者,为得其正也”(刘熙载)。当代诗词作者,也不可能无情而发,但叹老嗟卑者有之,沉溺昔日心灵创伤者有之。何则的《水调歌头&#183;清风》,可谓“得其正也”。其诗日:“暖气绿江草,春意闹枝头。熏花梳柳烘月.芦荡起沙鸥。巧绘湖光烟屿,扫去  相似文献   

20.
文清 《当代老年》2006,(1):52-52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中国”&#183;词。《诗经&#183;大雅&#183;民劳》中写道:“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意思是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中国”这个词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